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终极关怀"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美籍神学家保罗·蒂利希首先提出并开始沿用,并在80年代后开始传入中国的。终极关怀关涉着终极真实、终极目标、终极承诺等诸多维度,这与大学生思想行为中出现的诸如具有功利主义倾向、信仰体系紊乱、责任意识不强等诸多困境相关涉。就此而言,"终极关怀"对矫正大学生思想行为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的问题。立足于现实教育,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  相似文献   

3.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和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和压制化、异化等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挖掘现实教育中的“理想因素”,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教育终极关怀始终是对现实教育的现实关怀,始终和功利化的教育相连,始终是处在两极的张力中的对现实教育的健康而非“完美”的追寻。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是处在历史境域中的教育的不懈的追寻而非对教育的一种绝对价值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的问题。立足于现实教育,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选择,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不但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也包含着对人的生命进行终极关怀,提升生命境界、提高生命质量的历史使命。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与生命关怀相互依托、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的一个联合体,是人实现自身生命意义与超越性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因此,在我国当代大学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终极关怀意识及引导学生去关注存在本身并努力祛除生命的遮蔽,应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然而,目前大学生的终极关怀意识淡薄和缺失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一大痼疾。只有全面改革和转变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及教育者角色,才能逐步培养其终极关怀意识,使大学生走向最高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思政教育新理念,注重思政教育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新社会主义观的思想渊薮。它的出现,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回归,也标志着社会主义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历史性跨越的顺利完成。这一理论体系的思想脉络和逻辑构成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哲学意味,是思想灵魂、核心命题、终极关怀、时代特征等几个方面的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9.
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精神安顿和终极关怀的问题日益凸显。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儒家形成了一整套终极关怀理论。从儒家终极关怀理论中汲取智慧、联系实际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解决现代人终极关怀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状况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本文从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涵、联系出发,介绍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建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鄢祎 《文教资料》2005,(35):19-2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者缺乏终极关怀,要做到终极关怀,教育者应该在教育中强调权利意识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认识学生的非理性认知以及提高个性培养的科学认识。只有认识到这几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试论儒家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孔子首先阐发的对国家、民族和人生的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忧患意识,后经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其精华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的以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为终极关怀,知识分子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思想意识,以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领域对教育的终极关怀的呼吁渐成大势所趋,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教育的终极关怀提出过异议、甚至批评。对同一主题的看法大相径庭甚至是争锋相对,究其原因,就是何为教育的终极关怀、教育的终极关怀的话语指向什么、教育的终极关怀如何看待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即教育的终极关怀如何看待教育的现实功利、教育的终极关怀如何处理人的本真态与非本真态等等核心的问题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未被澄明。对教育终极关怀内在意蕴做出清晰界定成为摆在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社会的伦理讨论中,底线伦理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底线伦理可确立社会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它能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终极价值的伦理基础.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是辨证统一的.终极价值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导向,底线伦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道德基础.实现从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基础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人是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对象,寒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目标。要真正在教育管理中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就应以主体教育管理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管理实践。因为它是一种以实践的、辨证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基础的管理观,是一种能够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  相似文献   

16.
药一定要在相应的环境和条件下发挥其作用,否则,它可能是危险的。因此,对药理合理性的全面分析尤为关键。教育终极关怀要“诊治”现代教育中的诸多“弊病”,必须通过不断追问其自身的合理性来完成。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应是为自己设定界限的、处在特定境遇中的教育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加强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造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合型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务和终极尺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  相似文献   

18.
终极关怀下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生最大价值目标和人生最大意义的关注与关怀,但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教育的“工具化“倾向,远离了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实施闲暇教育是终极关怀的要求,是实现终极关怀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黑格尔人生价值三大课题:人类终极关怀的依据何在、谁是终极关怀的主体、怎样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再思考中,批判地吸收并超越了黑格尔思想中的人类意义,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理论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能不能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音符。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对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既是关注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公平公正是以人为本的现实基础,以人为本更是贫困大学生德性化发展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