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新闻是对抢劫、杀人、强奸、贩毒、贪污、诈骗等违背普通刑法和特种刑事条例的犯罪行为的报道。这些犯罪行为或由于本身过程曲折、引人入胜,或由于记者笔下刻意渲染,当它呈现在受众面前时,往往具有一种吸引人的力量,成为各种新闻媒介上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犯罪新闻是对抢劫、杀人、强奸、贩毒、贪污、诈骗等违背普通刑法和特种刑事条例的犯罪行为的报道。这些犯罪行为或由于本身过程曲折、引人入胜,或由于记者笔下的刻意渲染,当它呈现在受众耳前时,往往具有一种吸引人的力量。成为各种新闻媒介上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罪犯是犯罪事件的行为主体,犯罪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要对罪犯和疑犯进行一定的描写,  相似文献   

3.
伴随因特网的发展,网络犯罪行为也日益加剧,其危害之大,已经对人类社会构成严重威胁。由于网络犯罪所具有的一系列特点,传统刑法难以涵盖.国际社会纷纷通过修订现行法律、制定新法,对网络犯罪行为进行预防和惩治。本文在分析网络犯罪类型及特点基础上,结合国外经验,探讨我国有关惩治网络犯罪的立法问题。  相似文献   

4.
犯罪新闻,是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触犯刑法应受到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及其相关现象和事实的报道。这些犯罪行为往往由于过程曲折,或由于记者笔下刻意渲染,而成为各种新闻媒介上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时下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似乎对"受害者""关怀"最多,往往在涉及他们的报道中会主动采取匿名方式。事实上,对其他的"涉案人员"的报道,应该采用实名还是匿名,这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犯罪的实施人员实名匿名与司法程序——犯罪的实  相似文献   

5.
损毁档案是指在档案形成、收集、保管、利用等过程中造成纸质档案的损坏、毁坏或毁灭。行政法对损毁档案违法行为采取的是按照行为类型明确加以规定的规制方式,刑法对损毁档案犯罪行为采取的是按照犯罪行为侵害的法益分别加以规定的规制方式。  相似文献   

6.
一、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概念行政处罚是指行政管理机关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的所给予必要的处罚的行为;而刑事处罚是指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是国家惩罚犯罪分子的强制手段。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们希望天天平安,万事如意,但一些灾难总是不可避免地降落到世界各地的人们身上,在资讯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关于各种灾难的消息也总是能及时地出现在大众的面前.笔者随机抽查了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中的《晚间新闻》、《世界报道》两档栏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节目的某些时段,并进行了粗略的统计(见表).注:此处的“灾难新闻”系报关于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无意识造成的灾害以及有意识的犯罪行为等,政治纠纷或战争造成的灾害由于其复杂性和长…  相似文献   

8.
余亚莉 《东南传播》2011,(9):133-136
《南方周末》刊发的关于陈明亮和文强的报道,在事实的选择上,倾向于那些对罪犯有利的和导致犯罪行为的外部因素的新闻事实,勾勒出令人同情的罪犯的形象,从而掩盖了其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对读者的判断造成了误导。本文从这两篇报道对事实的选择方面入手,对报道失实的表现和危害进行分析,并呼唤媒体负起责任,做对大众有利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周怡 《新闻界》2005,(6):91-92
一、犯罪新闻阅读的心理需求 犯罪行为影响着每一个人,大多数读者对犯罪新闻感兴趣。据美国司法部报告,2002年有900万人成为谋杀、强奸、抢劫和伤害的受害人。公对于犯罪新闻的密集性报道,其接受的胃口是否会达到一个饱和点,或走向反面,这足新闻媒体曾经反复质疑并研究的问题。事实并非如此,相反,持续不断的犯罪类新闻报道大大刺激了受众的阅读欲望和知情欲望。这个话题涉及到人类心理需求的理论问题,简单扼要地概括,它刺激了人类一系列的基本情绪:怜悯同情心理、罪恶宣泄心理、自我庆幸心理,由于这些基本情绪伴随着人类的存在,也就成为人们最普遍的阅读冲动。  相似文献   

10.
吴畏 《传媒观察》2005,(5):53-54
对一个人罪与非罪的判定只有人民法院才有权力作出决定,但本文所讨论的不是罪与非罪的法律概念,而是面对某种特定人群进行采访时的技巧。为方便起见,本文一律使用罪犯或犯罪分子这一泛泛的称谓。为避免法律岐义,在讨论前,事先确定如下假设:被采访对象客观上存在犯罪行为,并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与司法机关讯问的目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姚刚 《海南档案》2004,(3):32-34
档案违法行为及其引起的行政处罚时有发生,档案犯罪行为并不多见。但1999年发生的“档案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首例因行为当事人涂改档案造成严重后果而被判刑的案件”(见《中国档案报》2000年2月14日)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针对档案的犯罪行为及以《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条为代表的档案刑事司法保护问题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在涉及乱伦禁忌的情况下,我们的反应具有鲜明的进化理由。但我们是否应该任由厌恶感左右我们对犯罪行为的判断呢  相似文献   

13.
国际海盗行为属于国际强制法和国际刑法规范的对象,也是各国实施普遍管辖权的犯罪行为。其犯罪主体必须是私人船舶或私人飞机上的船员、机组人员或乘客,主观上表现为私人目的的犯罪故意,客观上必须是发生在公海或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的、对另一船舶或飞机或其上的人或物实施的任何非法的暴力、扣留或掠夺行为。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报道,不许有意掺假,故意粉饰或歪曲事实真相,这是一种欺骗党和人民的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损害新闻界职业道德的行为,新闻界同志要同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一起,严肃同这种行为作  相似文献   

15.
犯罪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中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颖 《新闻记者》2006,(4):46-49
犯罪新闻(Crime News)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门类,由于其关系社会秩序稳定、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危,具有监视社会的传播功能,因而得到了国内外媒体和受众的特别关注。犯罪新闻报道的话题主要是“警察和安全、司法、腐败和恐怖主义,以及个人犯罪,而且包括对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的报道:街头犯罪、恐怖主义、腐败、毒品以及经济犯罪”。这类新闻题材由于现场感和纪实性强,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或者迎合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收视欲望。所以。犯罪新闻报道往往具有较高的阅读率、收视率和点击率。根据一份美国关于1990~1996年各大新闻网的十大新闻主题调查中,犯罪新闻报道比其他形式报道多得多。超过经济和健康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可怕的奢侈     
李牧之 《新闻传播》2007,(2):I0001-I0001
贪污与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贪污与浪费二者等列,可见它们的危害同样巨大。现实情况是,对贪污犯罪人人喊打,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对浪费这一愈演愈烈的犯罪行为,却少有人放在心上,也没有那么大的切齿之痛。  相似文献   

17.
一、物理安全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整个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前提。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他媒体免受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和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反社会行为,越轨行为之一,指为了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乃至严重破坏的行为。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同属越轨行为,但并非所有的反社会行为都构成犯罪行为,只有那些触犯刑法的反社会行为才是犯罪。因此,反社会行为既包括违反法律的犯罪行为,也包括并不触犯法律但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1按照这个定义,违法犯罪、制假贩假、自杀、离婚、虐待老人、欺行霸市等都可以被称为反社会行为。近些年来,观察媒介关于“反社会行为”的报道比例,一直呈一个直线上升的趋势。不仅报刊设置专版:如法制新闻板块、…  相似文献   

19.
吴畏 《视听界》2005,(4):i011-i012
本文所讨论的不是罪与非罪的法律概念,而是面对某种特定人群进行采访时的技巧。为方便起见,本文一律使用罪犯或犯罪分子这一泛称。为避免法律歧义,在讨论前,事先确定如下假设:被采访对象客观上存在犯罪行为,并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与司法机关讯问的目的不同,记者采访的目  相似文献   

20.
热点问题报道要注意负面影响4月16日,某电视台节目播出了一条关于打击毒品犯罪的消息,主要内容是,为了进一步打击贩毒吸毒的犯罪行为,挽救吸毒者,某市于近日成立了第一家戒毒所,对吸毒者进行强制戒毒。紧接着在这条消息之后是一则专题报道,集中反映了市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