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是一个积极心理体验过程,心流体验理论能够为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引导价值。在心流体验的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显现出明显的“心流”特征,表征为大学生内在愉悦感、内在目标性、内在秩序性和内在意义感四个维度的心理需求和预期。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提升,需从以下三点着力:重构教育关系,加强大学生与思政课的情感融合;优化内容供给,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培育获益感知,促进大学生内在意义感提升。通过对思政课获得感的内生机理及实现路径的探索,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实困境从根本上表现为作为供给方的教师和作为需求方的学生之间难以同频共振。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对分课堂的实践,通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内化吸收,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达成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拓展,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相似文献   

3.
当前,获得感已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及教育学者和教师面临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了解高职高专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具体对策。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研究学生思政课的基本情况,提出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丰富思政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教育方式方法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检验思政教育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和大学生访谈构建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维度,运用扎根理论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明晰获得感提升路径包括学生主体性、教师授课、课程考核、教学载体和课程特色五个方面,并提出了教学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冯忆 《文教资料》2020,(2):166-168
改革和创新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十分重要。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视角,在考察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足的原因,揭示新媒体时代下推进思政课改革,对于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幸福感,改变思政课“低头族”现象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简称"思政课获得感")主要反映了大学生接受视角下对思政课的体验,是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主观选择、心理感受和主动接受的程度,主要体现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满足。借用库恩的"范式"理论,从"范式"看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要因素有教材、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政课所获得的解题能力、大学生能否有效地化理论为方法和化理论为德性的能力以及能否有效地检测和考核大学生综合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要对策是将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让大学生学会解题,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实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是指大学生通过思政教育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过程,通常是通过思政教育的内驱动力或教育效果来展示与呈现的。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以及教育目标的抽象性、概括性,决定了大学生获得感强度的复杂性。以网络平台为切入点,结合思政教育的内涵及结构,提出以聚焦整合、持续整合、全面整合为主的对策,以期全面、有效、科学地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已成为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学生"获得感"为导向,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运行机制,着力打造"4231"大思政实践育人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践育人;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强化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质量保障机制,强化考核评估,实施动态多元化考核模式。通过完善这"三大长效机制",增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的"获得感",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是通过打造沉浸式的叙事场域,引导学生主体性参与和沉浸式体验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有助于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体验感和主体性,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在技术层面上,人工智能可驱动思政课内容的可视化、场景的在场感、氛围的强交互以及过程的无边界,从而为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在实施路径上,推动人工智能从外部辅助性工具走向深度嵌入思政课教学要素系统之中,通过助力教学内容的可视化、教学场景的在场感、教学氛围的强交互以及教学过程的全天候,打造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新图景,最大程度让学生融入沉浸式的学习场景,引领学生在感悟、体验和领悟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学理与哲理,推动思政课在与学生同频共振中更好发挥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0.
曾青生  孙园  曾娜 《教育与职业》2020,(10):107-112
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思政课的价值旨归和评判思政课实效性的根本依据。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具有主体自觉性、内容现实性、师生互动性三个特征,影响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矛盾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应然与实然矛盾、师生的对接与错位矛盾、知行的统一与隔离矛盾。文章提出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抓住创新“力”、把握协调“度”、培植绿色“情”、激发开放“气”、达成共享“境”五个途径促进大学生获得感的生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11.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为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是评价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的又一新标准。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要坚持理念先行,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坚持内容为王,优化教学内容;坚持集成融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抓住关键环节,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2.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一项系统工程。以系统论视角审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涵盖了教学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系统要素,并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联动性、动态性等理论特征。随着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将系统思维运用于提升思政课获得感教育实践,明确大学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过程的目标引导性、贯通融合性、要素耦合性、成效聚合性,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教学科研水平精湛、师德师风高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对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获得感"是对获得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是一种正向性、肯定性、积极性的评价。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1]。聚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就是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满足成长发展需求是聚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7,(92):97-98
2017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质量年,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大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本文主要探析规范参观类实践教学来助推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课教学关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巩固和强化。从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认同度的视角出发,基于S-O-R模式的分析框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认同度受内外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因素看,教师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过程因素看,大学生的获得感是最关键因素,但其接受意愿影响其获得感;从个体因素看,大学生的课程卷入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认同度。所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认同度,要分别从“话语主导向度、话语受众向度和话语过程向度”等三个方面下功夫,通过调整和改善教师状态,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卷入和情感投入,并通过改善其心理感受和学习体验来增强其课程学习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7.
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获得的认知、思想与精神上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增强学生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试金石。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应当以学生获得感为重要指标,抓住教师、学生及教学方法三大环节: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强获得感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主体性是能否最终取得获得感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获得感取得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孙亮  马美妮 《成才之路》2023,(32):33-36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与策略的探讨,认为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还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应明确目标、选取恰当的内容、规范评价方式,并论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行动举措。  相似文献   

19.
以芜湖市五所高职院校5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相关数据,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处于稍低水平,思政课获得感和思政课认同感之间存在正相关;高职学生的性别、年级、学科和独生子女与否与思政课获得感不相关,城乡高职学生在思政课获得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相互关系中,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与"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知识新颖的思政教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等相关,最突出的相关变量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高职学生对"任课教师思想开放,敢于抨击社会现实""课程知识对自己有用""教材生动有趣"三项措施的赞同度最高。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思政课需求是其对思政课产生获得感的逻辑前提。从总体上说,目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呈现出无需求、低需求、高需求三种状态。对于无需求状态,要将其转化为有需求;对于低需求状态,要将其转化为高层次需求;对于高需求状态,要厘清思政课满足需求的边界。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并将其引导为合理性需求,让大学生产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