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什么是新闻写作原则?——答《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的作者陈封杜继昌陈封同志在1996年《新闻战线》8月号《读者论坛》专栏中,就《我国水利经济正在兴起》这篇对外稿中没有写明消息来源,写了题为《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说它“违反了...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咸阳市送来一批县(区)通讯干事和通讯员撰写的好稿,读后令人十分高兴。这批好稿,无论从作者的新闻观察能力、题材的搜集、主题的选择、写作风格和语言的运用上分析,都有很多独到之处。从中可以看出,散布在各条战线上的通讯干事和通讯员、新闻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实际的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受到很多限制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存在严重的失真现象。因此,加强新闻记者写作方面的逻辑思维构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对新闻记者写作过程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新闻写作过程中缺失逻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提出了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逻辑思维构建的途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提高新闻记者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关于电视短新闻的文字稿的写作,目前有着不同的说法,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对画面和声音功能的不同理解上。在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电视画面和声音是紧密联系的,不是相互游离的。它们的相互联系可以说自一条电视短新闻的构思之初就开始了。新闻写作是以采访为基础的,电视也不例外。当我们在考虑电视新闻写作的时候,其实往往是已经经历了前期采访、现场采访拍摄、初步编辑等过程,此时构成电视短新闻的典型画面已经成型,我们主要考虑如何写出与这些画面相匹配的语言文字稿。有人很形象也把电视新闻的写作比喻是“带着镣铐跳舞”。这个“镣…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新闻业大发展的今天,新闻记者队伍的数量迅速扩大,但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却难以“迅速”。不少编辑在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稿灾”时,也面临着“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稿荒”焦虑——好稿太少。究其原因,还是记者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基本功不过关。  相似文献   

6.
主持意识论     
一主持意识是一种职业意识,是节目主持人在长期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比如:对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和播音员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评价标准。编辑往往会从新闻稿件的新闻报道价值,如何选编、改编,宣传口径等方面来考虑。记者则从新闻稿件的写作,观点与材料的处理,新闻选择角度等方面考虑。播音员看到这篇稿  相似文献   

7.
有一些地市报,存在着新闻公文化的倾向,影响着报纸的新闻功能的发挥。产生新闻公文化的倾向,从外部看,来稿的通讯员大多是机关人员,他们对公文比较熟悉,又常写公文,而对新闻写作往往生疏,写起稿件来,容易把公文当作新闻。从内部看,编辑或者对通讯员写稿指导不够,或者自己在编稿中贪图省力,没有很好地加工,把一些公文式的稿件搬上了报纸。从党政领导方面看,  相似文献   

8.
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往往热情很高,经常写稿,稿一脱手就往新闻单位发。可发出去的稿件却如同泥牛入海,一篇也没有在报刊上“露面”。原因何在呢?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它的时候,便带有盲目性。新闻写作也不例外,只有懂得了新闻写作的规律,摸到采写门道,写起新闻稿来才会得心应手,刊用率自然也就高了。那么初学者怎样才能缩短“入门”过程,尽快写出好的新闻报道呢?据我多年的写作实践,需要牢牢把住“六个一点”——问题准一点,角度新一点,口子小一点,挖掘深一点,材料实一点,写得活一点。“问题准”,就是你的报道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合当前形势,反映和回答广大群众最关心、实际工作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写的报道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这就需要作者纵观全局,  相似文献   

9.
我想对初学新闻稿件写作的通讯员朋友,谈谈如何克服新闻稿件写作中的“一、二、三”公式化现象问题。 因为很多同志在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新闻记者是个“杂家”,这不仅指知识面要广,而且指新闻写作的手法要多。 我们通讯员也应当向“杂家”努力,学会新闻行当的十八般武艺。这样的好处是: 一、不浪费素材、采访中得到的素材很多,有时写一篇稿用不完。如果只会写消息,其他素材岂不白白浪费掉了? 二、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通讯员一般是从写消息开始的,但新闻的表现形式很多。如果多练几手,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都尝试一下,也许你会找到自己的写作优势。 三、有利于提高写作兴趣和水平。一种写作方法用的多了,难免单调。只有多种形式交替使用,才能不断丰富你的文采和词汇,锻炼你的思维,提高你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新闻写作爱好者。过去,由于新闻写作知识不够,新闻信息捕捉不准,投出去的稿件往往是杳无音信,尤如石沉大海。自从1985年下半年我订阅了《新闻与写作》之后,我找到了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12.
各类文摘报刊、文摘专栏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至于文摘稿件的写作,除了要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原则,还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原稿与文摘稿的关系。文摘稿应  相似文献   

13.
通讯、消息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写作的三大体裁.人们经常搞错,往往把篇幅长些的消息当做了通讯,又把短小精悍的通讯当做消息或评论.这种混淆会给通讯抓问题的过程带来麻烦.因此,弄清通讯的含义是通讯写作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 新闻写作,实质上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手工劳动。说来说去,总跳不过五个W、写作的主体与客体、思维与情感、方法与技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资深记者、老牌编辑或是熟练的“稿手”,可像工厂里的熟练操作工一样。手到“轻”拿,倚马可待。而同样的报道素材,如果让一位刚入道的新手去写。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容易出现枯燥无味、涩滞呆板等毛病。原因何在呢? 笔者以为,每一篇新闻作品都是由诸多构成新闻的零星“元件”组合而成的。写作高手像熟能生巧的烹饪大师,可将酸甜苦辣咸诸种构成新闻作品的“元素”加以巧妙地组合,形成一篇构架完美、内容丰  相似文献   

15.
我在参加刊授学习前,读书和写作态度很随便,不求甚解,写作不打复稿,采访不写提纲要点,写作后又不想修改,经不起推敲。通过学习《新闻知识》《新闻基本理论》《报纸编辑学》等教材以后认识到,写新闻不是单一的实践活动,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也要有丰富的事实材料,还要有一定的表现技巧,要想反映得恰当,准确。我认为要反复地推敲修改。“多改出佳作”。如去年八月间沈阳市微波站载波班在抗洪  相似文献   

16.
新闻导语写作要有动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艺 《新闻实践》2009,(4):69-70
新闻写作不同于叙述式的写作,第一句话必须强调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一条动感十足、生动活泼的导语往往能够抓住受众的目光,而一条刻板老套的导语则可能使受众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本人是江苏泰州市电台的通讯员,是新闻写作爱好者,经常给电台和报社写稿,但从未给电视台写过稿。给电视台写稿,成为我眼前的一大难题。我不知道发给电视台的文字稿和图片稿,有没有具体规定?希望能得到答复。江苏泰州师范学校吉林●吉林同志: 收到《新闻记者》杂志转来的你的信函。你信中所说的向电视台发文字稿和图片稿,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口播新闻和图片新闻。关于这个问题,至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口播新闻是“人头展览”,不适合电视新闻以图像为主的特点,主张取消;另一种意见认为,口播新闻是电视新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作为电视新闻的一种报道手段,将与录像新闻“长期共存”。我赞成后一种主张。因为口播新闻往往有着录像新闻所不能取代的作  相似文献   

18.
新闻来源·可信度·吸引力彭朝丞围绕去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头条消息的写作,在新闻界和读者中引起了不同的议论。分别刊登在《新闻战线》1996年第8期上的《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和1997年第2期上的《什么是新闻写作原则?》就是一例。无...  相似文献   

19.
某军械仓库政治处主任叶健,对报道人员精心培养,热情关心,使仓库的报道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职4年,该仓库连续4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4年前,叶健从繁华的都市来到这沂山深处的某军械仓库。上任伊始,他发现该库连续6年没被电台报刊用过一篇稿的落后状态后,当即建议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并请来驻地报社的编辑、记者,为报道员们讲授新闻采写技巧等知识。他还订购了《新闻与成才》等近10余种写作刊物,组织大家边写作边学习,不到半年,就培养了5名能够独立见稿的报道骨干,在省市级电台报刊见稿30多篇,为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20.
我为报纸写稿是从到宣传部工作以后开始的.两年来,我出不了解给报刊写稿是怎么回事,到现在已有十几篇稿件被报纸和电台采用,并且逐渐爱上了新闻写作,把它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写作并不难,也并非象有的人所说要依靠“后门”登稿.只要勤于动笔,从短从小从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写起,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