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庆彰,台湾台南县人,1948年10月生。文学博士。在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学习期间,师从著名学者屈万里,得到良好的指导和培养。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经学研究论丛})主编。从1978年5月写作《丰坊与姚士舞》算起,至今已出版专著6部,主编研究资料和目录10多种,翻译日本学者的经学专著《近代日本汉学家》、《经学史》、《论语思想史》,并有论文60多篇。一、对经学文献学的贡献清著名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十七史商榷…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美国出版了三部研究我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它们都是西方汉学家专攻文学的学者们几次学术讨论会的成果汇集。最近发表的一部《中国的文学观点——从孔子到梁启超》出版于1978年,是1970年于维尔京群岛讨论会上的论文汇编,全书共  相似文献   

3.
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宗祥的《清代文学》(3万余字),解放前无其他清代文学断代史。解放后,也没有清代文学史的专著。所以,唐富龄先生编著的《明清文学史》(清代卷)的问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弥补了文学史研究中的一大缺憾。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与之相连的社会心理状态,影响着文学的创作风貌,规定着一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旋律。该书作者根据清代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嬗变,以及与之相连的社会心理的差异,全面考察了清代几个时期文学创作的情况,将清代文学划分为清初文学(康熙时期)、清中叶(雍正、乾隆时期)至鸦片战争前文学和晚清文学三段,在这部专著里,作者主要探讨前两  相似文献   

4.
<正>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殿堂,是由历代作家和文人的笔墨构建而成的。后人要了解和研究浩瀚的中国文学史,就必定离不开对文学史料的熟悉和掌握。如今,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的《中国文学史料学》和《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两个项目,同时由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的中青年学者完成,并公开出版,标志着中国文学史料学学科的日趋成熟,它们将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产生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60余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通过探讨各类有关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的特点和价值,研究其史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晚清画报获得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出版史研究中,晚清画报出版作为晚清出版的一部分,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对此略论之。  相似文献   

6.
公元1070年中国文化史上发生过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那就是当时著名的维吾尔学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喀什噶尔(今喀什市)完成了惊世名著《福乐智慧》(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由郝关中、张宏超、刘宾翻译的版本)。这部长诗共有13290行诗歌。《福乐智慧》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它体现了维吾尔民族的什么精神?它到底在追求什么?自从1947年土耳其学者根据《福乐智慧》三个不同的抄本,出版了拉丁字母标音转写本以来,各国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福乐智慧》,想触及这些问题的本质。这里笔者想从双语文化学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者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社赞奇的《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是两部研究中国清末民初农村状况的著作,198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黄书中译本;社书的中译本于1995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两位学者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却很相似,其研究方法和成果不仅是对清末民初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深入,也对理解当今农村问题有借鉴意义。两书均以清末民初的华北农村为研究对象,特别以伪满铁道株式会计组织的日本社会科学家在1935年至1942年间进行过实地调查的若干村落为主,参考调查材料(六卷本《…  相似文献   

8.
一、1949至1976年文学创作出版的历程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挣脱了沉重的枷锁,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开始建设新的生活。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化大军会师,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开始了文学出版工作的崭新的阶段。1951年,共和国成立不久,就建立了专门的文学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该社从两个方面入手开展首批业务工作。一方面重印全部鲁迅著作的单行本26种;一方面继续出版《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和《文艺建设丛书》。《中国人民文艺丛  相似文献   

9.
孙文良、张杰两位学者所著的《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一书,最近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清史研究方面的又一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周光庆著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周裕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读到了周光庆的《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下引简称《导论》)与周裕锴的《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下引简称《研究》)这两本书。两书作者一个是研究古汉语的,一个以研究中国古代诗学见长。他们分别从不同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晚清”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涉足晚清文学,但尚未出现过《中国晚清文学革命史》(马春林著)这种明确肯定晚清文学 “革命”性质的论著。 视角宏阔,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采取“世界文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视角,将晚清文学革命置于世界性文学交流的大系统和20世纪中国文学新旧嬗替的整体进程中审视和考察,从而获得不同于以往文学史研究的新认识:晚清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封闭的本土文学走向开放的世界文学的辉煌起点。它标志着中国人“世界文学”意识的觉醒;它是中…  相似文献   

12.
郑振铎(1898-1958), 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文 学家。1920年参加李大钊主办的 "社会主义研究会",同年与茅盾 等组建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小 说月报》、《文学旬刊》、《公理日 报》等报刊。他一生著作很多,对 图书评论有相当的贡献,有书评 专集《西谛书话》,其他书评作品 散见于1998年河北花山文艺出版 社出版的20卷《郑振铎全集》中。  相似文献   

13.
由新加坡华人作家谢克编辑的《新华作家百人集》最近已出版。这本文集均是谢克从过去为《香港文学》组稿9个“新加坡文学特辑”中精选出来的。这100位作家包括不同流派不同文学团体的成员,涵盖老、中、青三代的男性和女性作者的作品,手法不同,风格各异。从这本书可以概括了解近十年新加坡华文  相似文献   

14.
在年相龙行长、黄达教授两位主编的亲切领导和主持下,数百名专家、学者、教挂历经三年的辛勤耕耘,《中华金融薛库》(以下自称《辞库力今年正式出版发行了。中国金融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四研究中心密切合作,是《薛库》钢签和出版的坚实基础。(辞库》绝纂有如下三个突出的特点:一、金融知识容量大《辞库》以词条的形式介绍、阐释金融理论、金出概念、基本原理等金融知识。共收人辞条14800条(中英文对照),分列17卷,全书共达530万字,是一项规模宏大的金出辞书出版工程。我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收集、整理了大量新的辞条:一是从…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明治刻本《大清文典》,原本为晚清学者高第丕、张儒珍合著的《文学书官话》.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文学书官话》的评价不高.但《大清文典》等日本版本的存在,说明了《文学书官话》在海外的影响及其在汉语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一、缘起本世纪初敦煌遗书的发现,为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历史、文学、宗教、哲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珍贵的资料。由于种种原因,近5万卷敦煌遗书,流散世界各地。为了研究的方便,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编制了数十种有关敦煌遗书的目录、提要或索引,其中,以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以下简称《总目》)最为中外学者所称道。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史研究》是一份大32开、252个页码的大型集刊,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它没有公家的经费和补贴,除排字、印刷和装订之外,编辑、版面设计、校对和出版、发行等工作,都是一些热心出版史研究的老同志义务来做的。 《出版史研究》已出二辑。先后介绍了中国最早的一家出版社(创办于1815年前的澳门东印度公司印刷所)和大量中国人参与的、中国最早的一副铅活字制造活动和马礼逊的《中国语文字典》;介绍了晚清西书中译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年内战时期苏维埃区出版简  相似文献   

18.
由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编辑、出版的《出版科学》(试刊)第一期,发表了胡光清的《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向》。文章回顾了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指出1980至1982年是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兴起阶段,1983、1984年是勃兴阶段,1985年是热潮阶段。几年来,涉及编辑学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已有150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现有文章中的不同看法: 1.什么是编辑学  相似文献   

19.
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纂,巴蜀书社出版的《全宋文》是一部汇集宋代所有单篇散文、骈文和诗词以外韵文的大型断代文章总集。它取材广泛,规模宏大。全书含作者1万余人,文章10万余篇,字数8千余万,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文章总集。国内学者称“《全宋文》工程浩大,超越有清一代纂辑之劳,目其选材搜求,为研究宋史者贡献发掘一大宝藏”。日本学者赞誉编纂《全宋文》为“开创新纪元的大事业”。  相似文献   

20.
邬静洁 《中国出版》2014,(19):70-70
20世纪前半叶,是近代启蒙思想在中国风起云涌的半个百年,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中国文坛涌现出众多思潮、流派、社团、作品,国内外也出版了多种有关20世纪文学史和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专著,却唯独没有一部大型的文学编年体著作。由卓如、鲁湘元主编,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编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编年》)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没有大型文学编年体著作的空白。《编年》采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平实的叙事之中,用客观、公正、准确的史料回顾了20世纪前50年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完全用史料说话的文学历史专著,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和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