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娴 《大观周刊》2011,(7):34-35
我与佐登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在国外留学时。一个台湾地区来的同学说起过这个美丽的名字,刚回国时,见到上海现在也有了不少佐登的店面,于是经过反复比较后,我选择了她。  相似文献   

2.
“我来了以后,看到报纸上登我太多了,我感到不安。”这是上任不久的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看望大众日报工作人员时说的掏心话。他还坦诚相告:“我的活动报道,一个要减少次数,一个要减少字数,不要太长……报纸上不要登长话。登长话时间长了,把你们报纸的名声部搞坏了。这个事从我做起。报纸要多登些老百姓和干部喜欢看、又符合中央精神.能振奋山东人民精神的东西。”笔者以为,如果我们全国部省级和地市级的主要领导干部都能像吴官正同志那样,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风范和气度,自觉地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正确地对待和引导新闻舆论,…  相似文献   

3.
“我来了以后,看到报纸上登我太多了,我感到不安。”这是上任不久的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5月14日看望大众日报干部职工时说的掏心话。他接着明确指出:“从明天开始,我的活动报道,一个要减少次数,一个要减少字数,不要太长……报纸上不要登长话。登长话时间长了,把你们报纸的名声都搞坏了。这个事从我做起。报纸要多登些老百姓和干部喜欢看、又符合中央精神、能振奋山东人民精神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美国报纸如何刊登头版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雯 《新闻导刊》2006,(1):45-47
头版是报纸的形象展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头版要不要登广告?登多少合适?如何处理新闻内容与广告的关系?一直是令报界很伤脑筋的问题。我曾经在多家报社讲学时批评过国内有些报纸的头版因为广告不当而形象不佳.但因为一直没有机会大规模地接触世界各国的报纸.便难以判断我们的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还是“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几个月前,我看到一张小报上登了这样一条标题——《我看“职称英语统考”这东东》。初见“东东”一词,如入五里雾中,全然不知其为何物.尽管我已经吃了许多年的文字饭。看罢文章.方知这“东东”乃“东西”之意。于是我断定这是笔误.甚至抱怨那些编辑、校对怎么连标题上的错字也没有看出来。  相似文献   

6.
(一)“报社的同志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坚持政治家办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登什么,不登什么,怎么登,都要从全局出发.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这一讲话。着重强调了宏观意识、全局观念的重要性。摄影记者善于运用形象思维.擅长微观观察、寻找、捕捉典型瞬间,这是不容置疑的。可是,形象思维、微观观察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和支配;所以,从事新闻摄影工作更应把握逻辑思维,运用宏观指导微观,指导新闻摄影工作的全过程。成熟的摄影记者必须掌握两点:一点是…  相似文献   

7.
投稿经验谈     
从1978年我的第一篇作品发表以来,我坚持写稿不停,陆续在《山西日报》、《天津日报》、《杂文报》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1.树立自信心。刚开始,我写稿时怕人瞧见,投稿时也怕人瞅见,稿子是匆忙草就后寄出,最后落得个石沉大海。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自信心,二是怕丢面子。自己写稿报道周围发生的新鲜事这是件好事。发出去的稿子由于各种原因总有登不登的两种可能,这没有什么丢人的。这样一想,我写稿和投稿也就不那么鬼鬼祟祟了。稿子写好后,我还找周围的同志提意见。遇到退稿时,及时分析被退的原因。甩掉了思想包袱,写起稿子来也得心应手了。1984年  相似文献   

8.
公元2010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范敬宜去世.享年79岁。在近百年的中国新闻教育史上.范翁是与邵飘萍、安岗等新闻奠基人齐名的大师.我们感念他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范老生前曾为我刊题写刊名.并于2003年受聘本刊顾问,2009年我刊举办第六届中国太行山新闻论坛西柏坡会议时欣然题诗.为表达敬仰和怀念.特选登了一组文章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9.
重阳节这天清晨5时,透过东窗仰望亮晶晶的启明星在微笑。这时,我开始伏案登游一座“书山”——《刘江文集》。作者95岁,作品500万字(18本),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感随笔,又有回忆录、书法,还有身体保健与气功。一书一景,书景迷人.漫步在书山路上观赏,闻到了扑鼻的墨香!  相似文献   

10.
峰林石峰三千余峰峰皆称奇游过张家界看山无兴趣登天梯索道直奔天门洞世界尽收我眼中谁说天高空仰止我登天梯上太空盘山上天门九十九弯盘山行穿云破雾登天顶宛若身在蓬莱山无限风光在仙境  相似文献   

11.
诗曰:“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经验之谈。回想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苦恼。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报快销售一空。出于好奇,我走近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公布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的消息。我心中不由一动:这人不简单,他在叫卖中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所以吸引了读者。我想自己写稿时从未想过读者需要,难怪文章没“销路”。我觉悟了:写稿的关键不仅在技巧,还在于是否合乎…  相似文献   

12.
我不是记者,也不是什么通讯员,没写新闻的雅好,工作更和写文章不搭界.顶多每年麦收时节在农场内部写些防火、抢收、抢种的零碎儿,充其量是三夏快报水平.今年春我写了一篇文章,小报登了、大报也登了,这是我没想到的.  相似文献   

13.
写了《领导面前莫摆功》一文,许多朋友对拙作颇感欣赏,因为此文虽上不了讲堂,却对当下级的人员有点启发意义。于是,有人建议我就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再写点什么.于是就想到了这个题目,恐怕这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同志在看望《大众日报》干部职工时讲的一席话,语重心长,切中时弊,为我日报坛吹术一股清新之风。这个讲话不长,不妨照录如下。吴官正说:“我来了以后,看到报纸上叠我太多了,我感到不安。从明天开始,我的活动报道,一个要减少次数,一个要减.少字《,不要太长。如果我讲长话,就不要登了。领导的长报告要尽量少爱,没人看,你们记者也不满意,只是不说而已。领导讲话发得蛮长,有些并不是领导的思想,是秘书写的。有些话是‘样极佳’,并不说明你的水平,老百姓并不照你这些东西。我看今后不要这样搞。…  相似文献   

15.
缘与愿     
我与《视听界》有缘,而且是不解之缘。她幼年时,我便是热诚的读者,也投过几篇拙稿。稍后,得知她的名字与白居易的诗句“不穷视听界,焉识宇宙广”有所巧合,我在友人的鼓励之下,找出了白老夫子那首《登香炉峰顶》原诗,试写了一篇诠释  相似文献   

16.
我常为报纸刊物写稿,也不断有章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于是,有好心的同事问我:“你认识编辑吗?”我回答说:“不认识:”又问:“听说不认识编辑,稿子不好登吧?”我说:“登我章的那些报刊的编辑我都不认识:”比如年初,我写了一篇《拒绝的艺术》的章寄给了《演讲与口才》编辑部。  相似文献   

17.
办了多少年日报,组织上又要叫我参加办晚报。起初,有的老报人对我说:办晚报可紧张呐!我不以为然,认为:《扬子晚报》是小报小办,登登小消息,写写小文章,如此而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到晚报工作确实紧张,不要说白天干了晚上还要加班,就是星期天、节假日也很难安心休息。  相似文献   

18.
稿子出来,我四次问邱培亮要他的个人账户,都被拒绝了。“不要登我的账户。”他说,“钱够花了。”  相似文献   

19.
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热情很高,往往是见啥写啥,几乎每天一篇,不管报纸登不登,总是一个劲地写,一个劲地投。结果发稿甚多,但却用稿寥寥。我认识一位业余通讯员,他去年写了三百余篇稿子,却只被新闻单位采用了几篇。他问我是啥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没有了解读者心理。  相似文献   

20.
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很苦恼。 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很快销售一空。 出于好奇,我走进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