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左东志 《甘肃教育》2008,(10):61-61
在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研究教师的“教法”而忽略探讨学生“学法”的现象。尽管教师讲课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板书整洁、表述准确,但是其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没有很好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许多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充其量不过是一架机械记忆的机器。  相似文献   

2.
当前,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抄教案”。照搬教参。从而使备课流于形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备“形式”超过“内容”。刻意追求“合乎潮流”的教学形式,而对所教课文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研读、领悟:三、一味地模仿名教师、名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个性。“备课”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探究性的行为,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平时在教一篇课文前究竟应该作哪些准备呢?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讲”,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一味地进行单向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新的教学观认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传统知识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准确地记忆、背诵知识,而衡量学生知识对错的标准就是书本上或教师的“标准答案”。教师将一切学科都知识化、实体化,即使像品德、艺术之类的人文学科,教师也主要是教授品德、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而不是去“挖掘”知识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候也关注学生情感、意志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而“学其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努力创建平台,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协调,整个教学情境既有益于教师的教学表达,又能对学生有激励的效应,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某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表面现象,只把自己当成一个“教书匠”,一味地体现在“教”上,把学生当做装载知识的机器,把教师本身当做传授知识的机器,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提起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教育;一提到学校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课堂教学;一提起课堂教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分数和升学。正是这种传统的观念,使我们班主任一直都在“教育服从教学,教学服从分数”的怪圈中疲于奔命,同时导致了“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现状。也正是这种观念,把教师和学生推入了一个“孤独”的尴尬境地。教育本来是一个大系统,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而我们一味过分地强调学校教育,导致教师“孤军作战”。学生本应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而我们一味过分地强调智…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不只需要单纯的“知识型”人才,而是需要大批“能力型”、“创造型”的人才。这样教师不得不改变旧有的只是视学生头脑为一种专门的“记忆容器”而一味地给学生注入知识的教学模式,而应注重在教学中通过启发性的教学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及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陈旧的教学观禁锢着教师的思想,教师一味地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使得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普遍认为历史学习“背背而已”,这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历史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那么,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变化。语文教学正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发展本位转变。然而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仍很模糊,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运用,但“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裂开的现状仍很严重,或一味地强调“感悟”,得“意”记“言”;或一味地注意“实践”,只见“语言”不见“精神”,甚至因为过度地追求“丰富的人文性”而丢失文本,空谈精神和思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孩子们都喜欢音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孩子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我们音乐教师出了问题: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味地注重课堂纪律,语言过于严肃;“正统”的教学内容与“流行”的学生心理需求有距离;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学流程过于呆板,换句话说我们在不经意间剥夺孩子们的音乐课堂“主人”地位,使他们成了音乐课堂的“随从”,从而导致他们对音乐课堂不感兴趣。为改变这种现状,让音乐课堂教学能健康发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1.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可喜变化。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识模糊,造成教学实践中“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的割裂:或一味地强调“感悟”,得“意”忘“言”;或一味地注重“实践”,只见“语言”不见“精神”。甚至因为过度追求“丰富的人文性”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滑向了丢开文本,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重视的是对教法的探讨,考虑的是教师教的行为,而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把本应是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的事变成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单调地教。老师想尽各种办法设计课堂教学,而学生只是麻木地被动地听着,偶尔在教师的催问下学生齐声喊出“是”或“不是”,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及能力的培养。这种全由教师主宰而无视学生表现的课堂,是不可能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要求的。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从“因教而学”转变成“为学设教”,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行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新困惑也时常干扰着基层的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困惑“干扰”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由此表现出诸多相应的误区,而事实上,许多教师并没有引起有效的反思,反而一味地“热衷于”所谓的课堂改革,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4.
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好像不与之“划清界限”就“不革命”似的。课堂上是不是讲或者讲得多一些或少一些,并不一定是教师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数学,不如让学生动手动脑去“做数学”。“做数学”强调的是过程,要求重视知识的掌握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结果,强调“让学生获取自己的体验”,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力得以发挥,在学会与他人合作中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教师本身要转变角色。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的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曾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上欣赏课,往往先由教师介绍曲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传统教学中学生常感到物理学习是困难的,是枯燥无味的?我个人认为那是因为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物理知识教学,而忽视了物理教育的人文功能,一味地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活、生产,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的,甚至是根本不能实现,或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的“思辨游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  相似文献   

18.
在成人的传统培训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一味地讲,学员被动地听。最后造成“满堂灌”、“一言堂”。表面看似乎教师的主导地位很突出。实质却抹煞了学员的主体地位。我们强调发挥学员参加培训学习的主体作用,并不是不需要教师去讲、去指导,而恰恰相反,通过教师的讲,可以起到铺桥、引路和导航的作用。可以让学员当“主角”,把蕴藏在学员身上的巨大潜力开发出来,从而达到提高培训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而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理解不准确,目标不明确,心态不平和,就难免会出现“走极端”或者“扭曲”、“变味”的现象。如:为了体现这一“新型”的理念,教师忍痛割爱,放下架子,一味亲近学生,一味迁就学生,一味赞赏学生,以为这样就会缩小师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就会感恩戴德地接受教师对其实施的教育,但效果往往并不如意。原因在于:一方面,教师不但没有建立以人格魅力为基础的威信,反而使原有的靠师道尊严撑起的威信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0.
毋庸置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进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参与热情,课堂研讨易于深入。但是,如果一味满足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甚至放弃教师的引导,让课堂研讨在学生的热烈参与中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则在事实上背离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样,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学生的主体性也难以实现。因而,“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应该是并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