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干年前,人们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接近互联网,就像“吃完”主流媒体的“正餐”后,享用一下互联网“佐餐”。如今许多人虽然不再把互联网等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当作“佐餐”,但对其中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常常嗤之以鼻,对它们传播的某些信息,常常投以怀疑的目光,对“无错不成网”已见怪不怪。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主要是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超常发展所带来的。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新媒体的“把关人”——编辑。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科技图书就是些精确缜密的定理公式和翔实赘述的数据统计,进而认为科技图书的读者都是些严正刻板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只会注意和理解图书的科学内容,而不会去讲究和欣赏图书的形式与美。久而久之,科学与艺术在思维方式上的内在联系,对科技图书的美学上的要求便被人们忽略,甚至形成这样一种观点:科技图书无美。其实不然。科技图书有美,所以科技图书编辑也应将美学思想贯穿在自己的编辑工作中。编辑工作的核心是选择与评价。在科技图书的编辑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美学要求是:1.天工人巧日争新——内容新奇之美科学研究的使命在于创造。新奇被视为科学理论的美的重要品质之一。从审美心理上说,科学美感所带给人的最初体验是好奇心的满足或科学悬念的解决。这就给科学理论提出了新奇性和独  相似文献   

3.
若干年前,人们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接近互联网,就像"吃完"主流媒体的"正餐"后,享用一下互联网"佐餐".如今许多人虽然不再把互联网等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当作"佐餐",但对其中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常常嗤之以鼻,对它们传播的某些信息,常常投以怀疑的目光,对"无错不成网"已见怪不怪.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主要是新媒体及新媒体形式超常发展所带来的.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新媒体的"把关人"--编辑.  相似文献   

4.
凌菁  黄思 《中国出版》2014,(19):30-33
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到,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景都是通过媒介对外在世界的建构形成的。议题设置是媒体建构世界的主要手段,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1]它主要通过两个层面的显要性转移来进行,第一个层面是客体议程的显要性转移,客体是指我们的注意力所指向的事物,或者我们对之持有态度或意见的事物。[2]媒体通过选择客体来决定人们看什么;现实世界的环境太复杂,变化太快,人们没有办法直接去了解它,媒介成为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媒体客体议题的选择决定了人们的认知层面,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引导人们把注意力和关注度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问题上。第二个层面是属性议程的显要性转移,属性是指充实每个客体图画的那些特点和特性。[3]每个客体都有无数的属性,媒体通过选择和突出某一属性来引导人们怎么看,影响人们的态度层面。个体由于经历和认知有限性,在获取议题的时候,常会产生一种导向需求,即人们尝试提取意义的努力,这种引导主要依靠大众媒介来完成,大众媒介通过建构事物意义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本文从议程设置的角度对《潇湘晨报》的女性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媒体是如何建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的呈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穆青同志曾经说过,少见多怪也是一种新闻敏感的表现,这里的“少见多怪”说白了,就是一种好奇心和新鲜感,它要求新闻工作者遇事多分析,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能自恃博学多才,见多识广,从而对任何事情都麻木不仁,熟视无睹,这样,再好的新闻线索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失之交臂。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好奇心和新鲜感是激发新闻敏感的动力。福楼拜曾经说过:“任何事物里都有着未被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观察事物时,只习惯于回忆前人对它的看法,而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星半点未被认识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  相似文献   

6.
新闻敏感力,是指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力。基层报道员如何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力呢?一、好奇心:新闻"新"字的活水源泉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认知的事物、现象产生的新奇和感兴趣的心理冲动。报道员的好奇心是激发新闻敏感、捕捉新闻事实的源动力。作为基层部队报道员,最忌对部队新闻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穆青说过:"‘少见多怪’也是一种新闻敏感的表现。"因此,基层报道员就应该"少见多怪",遇事多分析、多追问。这样,才能挖掘出优质的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7.
编辑意识,是指编辑主体所持有的一种对编辑客体的系统化了的、自觉的、伴随着情感体验且具有能动性的心理反映形式。它是编辑主体以情感、态度等方式体现编辑与受众之间,编辑与作者之间,编辑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带倾向性的心态,具有使编辑行为带有目的性并促成现实的控制力量。当编辑拿到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作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编辑所起的作用日益彰显。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和职业特点,而编辑主体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辑工作的价值和质量。可以说,编辑主体的发展是编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当前,在编辑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种片面强化编辑客体、编辑过程的倾向,从而忽视了编辑主体的能动作用,忽视了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正是由于编辑主体意识的淡化,导致了“编辑误区”的产生。“编辑误区”的主要表现所谓“编辑误区”,是指有违编辑活动自身的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编辑活动系统中,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的联系是通过文化选择实现的。编辑主体在对编辑客体的文化选择中处于主动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对编辑客体的信息的选择、存储、加工改造的过程始终是在编辑主体的支配下,是为实现编辑主体的行为目的而自觉、自主地进行的。这一实践过程充分体现了编辑劳动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标题是新闻的核心,是编辑对稿件的提炼和概括。好的新闻标题要做到真实有意义、简洁凝练、新奇诱人、充满美感。为了吸引受众,让受众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信息,受到启迪,编辑必须挖空心思在制作报纸的好标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杨敏  梁佳 《新闻窗》2011,(2):91-92
现代社会,学校与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来源。如果说学校是让人们接受教育信息的地方.那么媒介则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潜移默化,它所传播的各种信息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看法。高校校报是学校教育与媒介传播功能的结合体,编辑在对文章的辨别、选择、加工过程中必须具备先进的媒介素养理念,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新闻标题语言的陌生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育红 《新闻界》2006,(6):130-130,129
根据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打破久用成习惯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常规,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心理体验。也就是说,语言的陌生化就是一种语言的新奇或反常特性的表现。陌生化的构成主要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多采用与普通语言相悖或不同的用法。网络新闻标题语言的陌生化体现为一种强烈的比传统新闻标题更为讲究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所谓编辑主体的自我信息,是相对于编辑客体信息--作品而言的[1],是编辑主体根据编辑规范或规则,或编辑思想意图而设置的,或一定的编辑思想理念和编辑艺术方法作用于编辑客体而表现出来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自然“舆论”应该是公众的意见,而李普曼说:“舆论的产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公众一致性意见的自然产生,是比较困难的.人们每次接触外部的信息刺激,都是通过原来积累的知识和想象来认识客观世界,然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存在个体差异.况且,现代人所获知识的相当部分来自传媒,传媒给予的知识与真实的外部世界是有差别的.因而,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对客体做出的反映,不完全是对客体本相的认知,更不是对客体本相的系统认知,尽管他必定会以某个客体为反映对象.而人们对客体的反映,会因个体差异而与客体本相存在距离,从而造成舆论的自然形成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5.
论编辑美的主要特征和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间的美都是具体的客观存在,具有各式各样的形态,如精心设计的服装所创造的是一种服装美,文明的行为举止、姿态风度所创造的是一种行为美。编辑工作也会创造出编辑美。以下先谈谈编辑美的特征。 (一)编辑美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从宏观上看,编辑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劳动,它的客体对象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编辑通过审美活动,对这些文化财富进行着种种发现、筛选、组合和改造,从而提出了新的选题,发现了新人新作,编发各种书籍、丛书和套书。在这些创造性劳动中,凝结着编辑自身的知、  相似文献   

16.
江凌 《新闻传播》2007,(10):24-24
编辑发现主要指编辑主体对文化信息客体的正确的、深刻的独立思考,缺乏较高的理论素养,就难以做出重要的发现。理论根底能使主体获得深刻的透视力,犹如X光具有穿透力一样,能洞察文化信息客体的内核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并对其变化、走向、趋势做出反馈与判断,使编辑主体获得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洞幽烛微的能力。编辑主体特别要借助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善于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系统论,加深对信息客体的理解,做到见微知著,眼亮心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刘红霞 《新闻窗》2010,(2):70-71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8.
主体和客体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问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9.
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是编辑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编辑现象中的主体性和主客体相关性,构成了编辑学自己的发展轨迹。沿着这条轨迹可以观察到,编辑学既不是编辑主体,也不是编辑客体所决定的,而是由编辑主客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一、编辑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范畴。编辑主体是“现实的人”,它首先是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的人,其次它又是能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者,它只有在编辑实践中才显示其本质力量。编辑主体不是个体的人,是指群体而言的。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物质  相似文献   

20.
信息在编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没有空气就不能生存,编辑离开信息便寸步难行。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编辑对信息的依赖关系。信息在编辑工作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编辑工作的目的,是通过精神产品,传播各种信息,满足人们的需要。信息是事物特征的反映,不同的事物,可以传播不同的信息。人们正是通过各种信息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不需要经过编辑之手,例如谈话、报告、电话、电报等,但由于这些传播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信息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图书、报刊、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介。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这就需要编辑,因为编辑是这些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信息具有指导、管理、教育和娱乐的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