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永宜 《新闻界》2007,(3):38-39,27
网络媒体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首要渠道。大学生在接触网络媒介时会受到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作为准成年人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社会阅历、情感特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能力方面较弱,在接触网络媒体时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因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都决定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在其培养网络媒介素质方面的重要性,目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应是着重致力于推动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环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论博客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多维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博客实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且可以鼓励他们广泛地参与网络媒介产品制作,增加他们的切身体验;通过以团队的形式开展专题研究与互动交流,还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凯  梁浩明 《东南传播》2012,(2):125-126
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网络应用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在"自媒体"应用普及的影响下,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大学生是"自媒体"最为活跃的用户群体,这给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需要,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举办主题讲座、论坛、竞赛,以大学生社团为单位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方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已开始得到重视,但在教材、课程和知识体系上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薄弱现状也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为自主学习理念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有利条件。但在现实中,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差距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之间网络媒介素养的差异。研究从理论层面分析互联网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与网络媒介素养的内在关系,研究如何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选取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就价值观和媒介素养不同维度的测评数据开展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受调查大学生价值观与网络媒介素养呈显著正相关。该结论为高校思政工作探索从网络媒介素养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实证依据。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网络媒介创造生产能力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维度,同时性别是造成学生价值观和媒介素养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而年级影响力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入手,透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网络媒介素养的内容,以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层次、方法以及意义,提出要全面、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和提高公众网络媒介素养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实起点,强调实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网络媒介素养,通过对国内外网络媒介素养的发展及现状的述评,分析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其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以广西四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电子邮件对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网络媒介使用情况、网络媒介认知,以及网络媒介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等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学校、社会及个人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失范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对互联网“一网情深”。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媒介素养引导,“潜网”的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素养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失范现象,有必要“网开三面”,从教育、媒介和文化这三个视角构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新范式。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技术在迅捷带来海量信息使大学生遨游于网络世界的同时,也提供给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垃圾信息和负面信息,大学生由于经验阅历的匮乏,对网上的信息难以甄别,会出现各种不理性行为导致网络媒介素养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互联网、过度使用新媒体的娱乐功能和对网络信息甄别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存在局限性、学校及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以及新媒体价值观引导失范。因此,高校应该从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优化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等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因玩手机而冷落现实生活及周围人的大学生“低头族”越来越多,这主要源于大学生缺乏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解决此问题,高校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课程设置开展以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自律和媒体自觉意识,提高个人媒介认知力、利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毗临香港,引领全国改革开放之先河,深圳大学生每天接收并再传递着海量的网络媒介信息,面对着真假掺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潮",他们能否保持清醒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判断,这些都是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文立足于深圳,对深圳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网络媒介素养问卷调查,以期较为全面地呈现深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4.
张庆贺 《新闻世界》2014,(7):350-351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和广泛,网络媒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web2.0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素养。其中对网络媒体接触率较高,善于利用网络媒体的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及不同的研究范式做了简单概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几个主题内容。  相似文献   

15.
王炎龙  邓倩 《新闻界》2008,(3):29-33
关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是提升我国全民网络素养的关键。本报告通过对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调查,展现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接触和网络语言使用行为的现状和特点,从而透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现状,并探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周洋 《新闻前哨》2010,(2):81-83
信息时代,网络在深刻影响社会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军营。本文借鉴德国媒体教育研究中的比勒菲尔德模式设计了90后战士网络媒介素养调查问卷,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对90后战士的网络媒介素养从媒体知识、媒体使用能力、媒体批判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提出了“构建军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寻求军队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途径”、“加强军营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探索青年士兵网络接触与使用的引导艺术”的对策性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化进程中,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以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为背景,分析了中学生网络媒介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即中学生主流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正确价值观未能形成以及思想日趋浅薄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坚持学校教育为主,结合教师的科学引导并辅助以广泛宣传三大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张颖 《信息系统工程》2023,(10):127-129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论的生成具有偶发性、扩散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这给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还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具有滞后性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效果欠佳等困境。因此,高校需加强组织指导,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体系,强化议程设置,建设媒介融合的全媒体联动矩阵以及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大学生意见领袖,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历时8个月,在江苏省17所中小学校,对家长、教师及学生进行了万人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网络在学生日常实际使用的8大媒介中排名第三,且大有赶超书籍之势。但学校和家庭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均严重缺失,因而学生们的网络媒介素养堪忧,且城乡差异明显:乡镇学生由于缺少关爱及引导,网络媒介素养更为薄弱;城郊结合部由于缺少监管,学生受网络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峥 《今传媒》2010,18(10):144-145
网络时代让大学生享受着媒介技术变革带来的舒适,也给了他们更大的参与传播的权利,而这也意味着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重的责任。文章结合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使用与满足"中特有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从参与者和生产者的角度加以扩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