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摆手舞作为土家族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006年已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经过5年的发展,现实状况令人堪忧。文章从恩施州利川市摆手舞的现状入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传承人是摆手舞保护的前提,公众参与是摆手舞传承的基础,政府扶持是摆手舞发展的外延,并提出了构建传承人的保障机制、激发公众的文化自觉、明确政府的工作职责的发展路径,使摆手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步入有序的轨道,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土壤,凝聚着少数民族的精神内涵与民族价值观。该文以大湘西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入手,阐述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现实意义,接着剖析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现状,最后提出新时代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实施对策,期望对大湘西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邬凤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11):112-113,12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雷州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社会文化特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使其能跟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这对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雷州半岛特有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首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进行了界定,并随着其定义的出现,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掀起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简要揭示永新盾牌舞的起源、表演形式,挖掘永新盾牌舞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育价值,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峨眉地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进行了分析。峨眉地域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内涵,为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与视野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峨眉武术技术传承的特殊性与身体技术的文化传承方式,彰显了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点。峨眉地域武术的发展更多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保护与发展,因此,在文化语境中去推动峨眉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到利益与实效有机结合,是今后峨眉地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身体运动类文化遗产,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对树立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带动民族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以及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基于湘西南地区视角,深度剖析湘西南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并论述了湘西南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湘西南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对策,包括依托网络时代,拓宽体育非遗宣传渠道;融合生态旅游,打造体育非遗旅游品牌;进入学校教育,培育体育非遗传承力量;联动优势资源,推动体育非遗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财富,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吸取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人类的智慧、文化传统。对太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对提高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增进国际间友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法,叙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太极文化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涵的内容,指出了在当前环境中太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紧迫性,并对太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概念分析,以陕西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案例,结合以往民俗学、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研究的成果基础,分析了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对策:(1)应克服反文化、伪民俗等现象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产生的消极影响,结合实际特定因素,保留体育的本质属性;(2)应冷静对待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非理性思想,把握其根本目的 及问题核心;(3)保护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地方的相应政策跟进;(4)在保护工作中应杜绝盲目跟风、并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范净  张滨  吴雯雯 《武当》2023,(3):54-56
太极拳是我国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而后还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成都文理学院开展太极拳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高校太极拳教学建议,为其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变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概括总结,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危机;最后,指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21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原生体育文化经过历史积淀后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对广东省21市237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分类,并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民俗特征、文化内涵和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更好地挖掘、推广和开发广东省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动岭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临清潭腿始创于唐末宋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技术动作舒展、自然、古朴、刚劲、讲究实用,有“北腿之杰”之称.在整个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临清潭腿传承发展进行研究,对临清潭腿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结论指出:临清潭腿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社会关注度不高,希望能引起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3.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资中,自汉武年间建县,迄今已两千年,在这座古老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孕育了二千多年却历久常新的文化。四川省级非物质遗产盘破门武术就是扎根在这块土地上的"土著"门派,三百年来盘破门各代第子在自身的丰富发展盘破门武术过程中,海纳百川,博采众家之长,已形成现在的独特的盘破门武术和盘破门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武术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武术的发展,不仅需要保护,而且需要传承;不仅需要理论,而且需要实践。武术的发展仅停留于"理论"保护却不能付诸于实践传承。武术的被"分解"使武术传承陷入了尴尬境地。武术拳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武术的发展需要遵循: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相结合,拳种模式与其他拳种相结合,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民间力量与学校力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如何辨别和协调相关者利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通过实地调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视域,辨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的类别。研究表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主体因角色不同,利益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文章提出以责任、诉求和能力三个维度,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蛰伏以及边缘三类利益相关者,并对利益相关者管理提出了若干思考,以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国家对于体育非遗保护日渐重视,普查工作越加完善,体育非遗档案的管理也越加严谨。我国体育非遗文化是历史中的一笔重要财富。因此,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地理分布呈现东多西少、而北部较为集中,南部则分布较为广泛的分布特征,表明不同的地理特征会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圈的分布密度主要与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具有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其数量和保存度均高于经济落后地区。  相似文献   

17.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的基点,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布龙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促使中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分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文化的分类、目前保护的现状与措施等,结果认为:成立专门的申遗机构,与学校体育联合,保护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重新思考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与归属问题,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等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