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呈现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碎片化学习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呈现出学习时空、内容、形式的碎片化特点。碎片化学习虽为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但也出现了碎片化知识分散,没有形成体系;碎片化内容良莠不齐,造成学习干扰;碎片化学习形式花哨,流于形式的问题。为了使碎片化学习的优势在大学生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要正确认识碎片化学习,转变学习思维;要兼顾碎片化学习与系统性学习;要建立碎片化学习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2.
泛技术环境下碎片化学习发展趋势明显,催生了职业教育变革和发展。然而,从职业教育视角对碎片化学习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关联研究却很不充分。为此,探讨碎片化学习的内涵,尝试以职教视角,实施碎片化学习与职业素养关联研究的必要性,尤为重要,并提出职业院校在碎片化学习背景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在线学习系统存在着不能随时推送个性化教学资源、不能实现碎片化学习等问题。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在线学习系统能够突破传统在线学习系统的局限,对学生的手机依赖进行因势利导,将移动互联网络、新媒体、自媒体等新技术与传统在线学习系统有机结合。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在线学习系统将微信平台与校园一卡通、蓝墨云班课和在线学习平台有机结合起来,可实现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与智能评价。  相似文献   

4.
根据碎片化应用和微型学习的特点,分析归纳了碎片化应用的类别,结合当前信息技术以及人们的生活需求,对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从碎片化应用类型出发,给出了不同类型碎片化应用所适合的微型学习功能模块及交互方式。最后提出了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的设计原则和流程,以期对微型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方式被大众所接受和使用,文章介绍了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及其弊端,针对碎片化学习的弊端提出了基于问题的碎片化学习,并分析其特征:认知、行为、情绪的深度参与,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有效融合、聚焦问题的多重交互.着重阐述基于问题的碎片化学习模式的构建,在问题的引领下,碎片化学习能够聚焦主题,形散而神不散.  相似文献   

6.
分析、归纳碎片化应用的多样性,寻找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对应的碎片化应用类别。在研究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优缺点的基础上,分析该学习方式对计算机类专业微课程的需求,找寻将碎片化知识转换为个人能力过程中消化知识的关键点和线。最后,提出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课程内容的设计原则和流程,并以"WEB程序设计"微课程内容设计为例进行教学实践,以期为微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对专业课程进行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及其弊端,针对这种互联网知识传播现象,开展大学生碎片化学习行为特征研究,着重阐述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碎片化学习模式的构建,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提供底层数据支持和优化参考。  相似文献   

8.
学校境域下的碎片化学习是班级集体学习的有益补充,它具有个性化、任务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经过在高等学校开展碎片化学习实践研究发现,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受到学习条件、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态度等要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目标定向程度影响学习时间分配和学习参与深度,学习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灵活性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基本条件,课堂互动和教学引导有利于学生对碎片化资源的深度加工。因此,在学校境域下促进碎片化学习向深度学习发展,需要从优化碎片化学习资源,强化教学设计的目标引导性以及重塑教师角色等三个方面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移动终端式阅读的社会化发展促使人类快速进入碎片化学习时代。作为信息技术与社会文化高度契合的时代产物,碎片化学习早已呈现出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的盛行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育界对浅陋学风的高度担忧。碎片化学习是人类学习走向个性化、自主化乃至终身化的必然取径。在正确释读与解义碎片化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该如何继承与革新现有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改善碎片化学习的不良生态。  相似文献   

10.
孔燕 《科教导刊》2019,(12):21-22
"互联网+"的新时代大背景下,碎片化时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浪潮在碎片化时间的条件下提高碎片化学习的效率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对碎片化学习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分析,对碎片化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适用性进行策略研究是本文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湘南学院学报》2020,(3):91-9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碎片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正式学习手段,对英语教学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探讨碎片化学习的内涵与特征、基于碎片化学习的大学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路径,提出教学改革建议,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2.
网络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年轻人所推崇的新型学习方式,但其引发的认知障碍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为降低碎片化内容给学习者带来的负面影响,探寻解决认知障碍问题的途径,在分析网络碎片化学习的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习者在碎片化学习中存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构建了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模型,基于此模型提出有效解决认知障碍问题的策略,并对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进行了辨证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翻转课堂和微课的碎片化和游戏化特点进行归纳分析,阐述了碎片化和游戏化的学习特征,通过围绕它们的概念与特征的分析,构建出翻转课堂、微课视野下的碎片化、游戏化学习的教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旨在新教育形势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化时代,技术和知识都在快速迭代,这直接推动了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碎片化学习也在这种背景下逐渐成为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碎片化学习方式在给成人学习者带来学习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优质资源短缺、内容逻辑松散、易产生认知障碍等问题,通过建立碎片化学习资源的制作、推送和评估机制,优化学习策略,构建学习共同体,建立学习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等促进策略,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成人碎片化学习效率,更好地适应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今移动终端工具使用的高普及率和学习者趋向碎片化的泛在学习习惯为背景,从用户视角对国内外6个具有代表性的MOOC学习APP进行评价。参考EduTools网络教学平台分析评价指标与德国MOOC设计质量保障标准(N=205)两个指标,归纳整合了MOOC学习APP评价指标,对MOOC学习APP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并作出评价。以此为参考提出MOOC学习APP的4点优化策略,即整合人机交互界面、优化关联功能兼容性、加强用户间互动交流、增加学习分析可视化,以期为MOOC学习APP的应用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网络课程因资源粒度过大、时间过长难以满足学习者微型化、碎片化及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本研究通过分析碎片化学习资源特点及其认知特性,从碎片化学习资源设计、技术开发及实现方式三个维度,提出了网络课程的碎片化学习资源的"拆解"与"重构"设计开发模式。利用虚拟切片技术拆解并重构了从知识碎片化到知识单元与知识主题的结构化研究。以"C程序设计"网络课程为例,开展了碎片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案例研究,对其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碎片化学习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微型化、碎片化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完善知识结构与夯实知识水平,及时弥补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不足,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专业课学习情况及对基于智能手机的专业课APP的期望与使用意愿,建立高校专业课APP设计研究框架,帮助大学生通过专业课APP有效、快捷地进行专业课学习,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碎片化学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7,(16):145-146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新媒体对高职教学模式的影响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微课的内涵、特征进行重新梳理,构建了微视频课程形成的动力过程模型,提出碎片化学习是微视频课程传播的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碎片化学习模式,探索基于微课的碎片化学习模式对高职教学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碎片化学习使得英语知识的逻辑性不强,学生专注力下降,教师角色弱化,学习动机不坚定。这些不足更加凸显了拼图化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碎片化学习的指导,对碎片化知识的梳理、筛选与整合,对英语知识逻辑系统的重构,进而实现大学英语碎片化学习与拼图化教学优势整合。  相似文献   

20.
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背景下指向未来的学习模式,存在时间灵活化、空间泛在化、内容碎片化的特征。建构主义指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学习活动的环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移动学习活动的目标设计、任务设计、评价设计,并对移动学习活动类型进行拆分和重组,可将移动学习活动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创造性重构。同时,通过“新媒体营销”课程验证移动学习设计的有效性,可为移动学习活动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