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白毛女》是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歌剧作品,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它的创作涵盖了多种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展现出鲜明的民族化特点。黎英海以钢琴为伴奏乐器所改编的唱段《杨白劳》深入民心,其钢琴伴奏部分更是发挥着情景交融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歌剧《白毛女》的作品风貌,在了解黎英海音乐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对其改编的唱段《杨白劳》钢琴伴奏处理进行研究,将钢琴与声乐、剧情相结合,达到恰当运用钢琴配合声乐,延展剧情的学术目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近现代经典歌剧《白毛女》中的代表性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以其特定的故事背景、特殊的歌曲内容和特别的音乐表现手法,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专业教学曲目中的经典地位。本文从歌曲演唱的情绪把握与技术处理角度,分析该作品音乐发展的层次与情绪发展的过程,提出相应的具体处理方式与方法,力图为演唱这首作品的表演者,尤其是为学习演唱这首作品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近现代经典歌剧《白毛女》中的代表性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以其特定的故事背景、特殊的歌曲内容和特别的音乐表现手法,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专业教学曲目中的经典地位。本文从歌曲演唱的情绪把握与技术处理角度,分析该作品音乐发展的层次与情绪发展的过程,提出相应的具体处理方式与方法,力图为演唱这首作品的表演者,尤其是为学习演唱这首作品的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的演唱和理解歌剧《苍原》的主要唱段《情歌》,本人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在查阅、整合大量参考文献之后,从更专业,更客观的角度阐述人物情感,分析作品内涵。本文通过对女主角娜仁高娃的人物情感分析,更深层次的探索《情歌》的艺术表现和演唱技巧,同时也能提高本人在声乐演唱上的理解力和音乐表现力。本文以歌剧《苍原》中的主要唱段《情歌》为主要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将对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做粗浅的阐释;第二部分将简单地对歌剧《苍原》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第三部分从娜仁高娃的性格特征及人物情感着手分析《情歌》的艺术表现;第四部分将对作品进行分析并简单的谈及自己在演唱过程中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声乐艺术美的演唱论方面对戴玉强演唱版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进行分析,声乐美艺术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对音乐美学的深入研究.通过对歌曲进行演唱论分析能够揭示声乐艺术美的本体审美特征,从而在演唱中更好的把握作品内涵,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6.
小议歌剧《白毛女》唐春梅一、“帐”的牵连:《白毛女》第一幕第一场写杨白劳躲帐;第二场写黄世仁、穆仁智逼帐,两场戏都围绕着“帐”而展开.“帐”是“白毛女”选场的结构线索,喜儿被逼卖、被侮辱、逃进深山.变成了“鬼”,杨白劳痛不欲生,喝卤而死,又都和“帐”...  相似文献   

7.
嘉怡 《音乐世界》2021,(1):46-53
诞生于1945年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民族歌剧作品,讲述了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白毛女》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编剧有意地保留了喜儿变为“白毛仙姑”的传奇性情节,使剧情的发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普契尼,意大利真实主义著名歌剧作曲家。他的一生中共创作了12部作品。其中《艺术家的生涯》与《托斯卡》、《蝴蝶夫人》一样是普契尼的力作。整部歌剧的音乐从始至终都美妙动人。在声乐艺术展示方面也表现出了无穷的魅力,剧中的咏叹调为演唱者提供了深厚的音乐内涵。文章从作曲家及剧情介绍、曲式结构和音乐分析以及演唱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对这首咏叹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情歌》是一首经典的咏叹调,而咏叹调又是歌剧中对故事重要情节的抒发和演唱,对整部歌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咏叹调的感染力是瞩目可见的,它不仅仅依靠歌曲自身所涉及的内容和技巧,更多的是需要表演者对演唱技巧和艺术特征的把握和诠释,才能让观众通过聆听更直观的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在本文中首先我简单阐述了对咏叹调《情歌》的创作背景和歌剧《苍原》的研究和论述,其次通过对《情歌》的艺术特征,以及通过学习《情歌》得到的价值发表我对咏叹调的独特见解,也说明了音乐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处理对整首歌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今后在声乐上的学习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歌剧《伤逝》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刻画了涓生和子君两位上世纪20年代就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青年,也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是施光南先生作曲的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咏叹调,作品抒情性与戏剧性完美的结合,是声乐教学中的经典曲目。通过剧情背景和艺术特征分析,对歌曲的演唱部分的艺术处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旨在演唱中进一步准确地诠释作品。  相似文献   

11.
冼星海、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始终以激昂的斗志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前进。这首声乐作品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幸福美好的今天,都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鼓舞着人心,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多元化功能。《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经典的声乐作品,展现了丰富的音乐特征,塑造了多元的音乐形象,在演唱的二度艺术创作中也充分彰显了红色歌曲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鸟儿在风中歌唱》作为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属于花腔女高音作品,需要极强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能力,更需要准确把握歌曲本身的艺术特点及音乐特性,笔者分析《鸟儿》是为了能更好的演唱此作品,同是能掌握更多艺术歌曲的特点,让声乐教学更加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你是我,我是你》选自歌剧《原野》。笔者通过对其相关资料的仔细查找和反复聆听、演唱,对其演唱时的处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得出结论,在演唱歌曲时必须把握好对歌曲的艺术处理,从而使歌曲的艺术特性完整地展现在观众和听众面前。如何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是本文的关键所在。笔者从演唱时力度的控制、演唱时音色的处理、演唱时整体情绪情感的把握及演唱时作品风格的表达这四个方面,结合作品,浅谈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为演唱者如何表现音乐作品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歌剧就是一门集戏剧、音乐、舞蹈、诗歌和舞台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的艺术形式,是在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中国歌剧是由20世纪20年代,由一种儿童歌舞剧的形式开始了萌芽和发展。从1945年中国歌剧里程碑式的《白毛女》的诞生,到2004年《木兰诗篇》的精彩演绎,其故事情节当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演唱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其中,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更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本文就以《党的女儿》为例,通过对中国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英雄性、阳刚性等特点以及描写中国歌剧演唱的字韵美、声韵美、情韵美等方面的分析,从而让我们对中国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及演唱特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陈绚 《文教资料》2010,(23):98-100
人民音乐家马可创作出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秧歌剧《夫妻识字》等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新中国建设时期都堪称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激励了中华民族几代人,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他的作品体现着鲜明的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歌剧《苍原》中的咏叹调《情歌》,用西方歌剧的音乐结构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呈现中国民族特色的经典唱段。在演唱时应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充分挖掘音乐内在的民族元素,展现作品其特别的民族情感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严雅萍 《考试周刊》2012,(88):16-18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枫桥夜泊》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七言绝句谱成的作品.将音乐之美与诗词之美完美地融合,使之呈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主要从声乐演唱技巧的把握、情感的处理及与钢琴伴奏相结合等方面展开对作品演唱风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歌剧《白毛女》已看过多年了,杨白劳除夕夜为喜儿扎红头绳的细节,却长时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只要一提到喜儿,我们就会想到那条红头绳,这就是细节描写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杨白劳》是一首优秀的、人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男中音艺术歌曲,它选自我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原作曲是马可。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几个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其中杨白势是旧中国受苦农民的典型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受尽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欺榨的劳苦大众,是一悲剧性人物。作为改编者和伴奏音乐创作者的黎英海在长期的实践中,特别是在传统西洋和声与民族调式结合的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对民族风格作品更是进行过富有成果的研究和创作实践,他创作改编的艺术歌曲伴奏有很多都具有浓郁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歌剧《白毛女》已看过多年了,杨白劳除夕夜为喜儿扎红头绳的细节,却长时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只要一提到喜儿,我们就会想到那条红头绳,这就是细节描写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