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于1918年4月14日在湖南长沙邀集同志成立了“新民学会”。同年6月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致力于会务,准备组织会友和有志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19年12月毛泽东同志担任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请愿团代表到北京参加抗争,1920年4月n日离京来沪,同月邀集即将留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开会。图为半淞园会后合影。图中位置自左至右为:萧子障(即萧三)、熊光楚、李思安、欧阳泽、刘盼伊、张怀、毛泽东、彭瑛、陈绍休、魏璧、劳启荣、周敦祥共十二人。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毛泽东的伟大来自平凡,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也有许多未尽的心愿,本文以真实的笔触记述了毛泽东人生历程中的四大憾事. 一、恩师离世未能扶柩南归 青年毛泽东同罗学瓒、张昆弟、萧子升等24名准备赴法的新民学会会员一起,于1918年8月15日乘火车离开长沙,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程.  相似文献   

3.
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8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在这瞬间的凝结点上,回望湖南革命历史,我们仿佛看到滚滚硝烟里伟人振臂一呼,刀光剑影间,红旗翻卷如潮。毛泽东长沙建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毛泽东,何叔衡,彭璜等人,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团结进步学生和爱国人士,在湖南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建立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曾于1918年和1919年两次来到北京,开始与李大钊、陈独秀密切接触。1920年1月,毛泽东来到北京北箭杆胡同20号,专程拜访出狱不久的陈独秀。  相似文献   

4.
别样的相识 1918年8月15只,怀着对科学与民主思潮弥漫着整个校园的北大的向往,罗章龙和毛泽东、张昆弟、李维汉等"新民学会"同仁十余人.离开长沙前往北京.19日,历尽艰辛的罗章龙一行安抵北京.随后,罗章龙便凭借着扎实的基础知识考进了北大,入文学院哲学系德语预科学习.  相似文献   

5.
罗炯炯 《档案时空》2006,(1):F0003-F0003
新民学会旧址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溁湾镇新民路。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罗章龙等13人在这里举行新民学会成立大会。确定学会的宗旨是“砥砺品行,革新学术,改良人心风俗”。五四运动期间,学会经常组织会员讨论国冢大事和世界形势,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积极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就投身于创办报刊的革命活动。从1919年到1926年,他先后主编了《湘江评论》、《新湖南》、《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湘潭教育促进会报》、《新时代》、《政治周刊》共六种刊物,这段办刊经历虽然短哲,却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湖南以至全国的反帝、反封、反军阀群众运动,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探讨毛泽东早期办刊特色,对于我们全面深刻领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新闻宣传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事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出版家,是我党出版事业的开拓和建设者。探讨毛泽东同志的编辑活动,有益于领会毛泽东同志的编辑出版思想,并对今天我们进一步明确编辑出版工作的方向,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的编辑出版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毛泽东同志的编辑活动,本文只介绍毛泽东同志亲自主办和编辑书刊的情况,他还对很多书刊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关心和指导,为参与筹备、或写发刊词、或提建议、或题词、或题刊名报头,这里暂不涉及。1.编辑《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和《新民学会…  相似文献   

8.
胡明 《档案与建设》2011,(11):28-30
毛泽东自青年时代直至他的晚年,在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岁月里,曾公开或秘密地经过和视察江苏20余次。毛泽东最早一次到江苏是1920年。当时年仅27岁的毛泽东为进一步开展湖南驱逐张敬尧的斗争,并给即将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朋友送行,于4月11日离开北京南下上海。他沿津浦线南行,"在天津、济南、泰山、曲阜、南京等处游览一  相似文献   

9.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给正在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湖南先进分子以鼓舞和向往.1918年7月,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要“仿效列宁”.同年8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在李大钊的推荐下,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阶级斗争》等大量有关十月革命的文字,深受启发.毛泽东回到长沙后,向新民学会会员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和李大钊的有关著作.五四运动期间,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在湖南都有介绍,其中不乏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与周世钊的友谊源远流长。1913年到 1918年,他俩先后在湖南第四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同班学习达5年多,直到1976年他俩先后辞世,友谊长达60多年之久,诗谊也甚深厚。 他俩在第一师范毕业后,毛泽东虽然离开过湖南,但不时又回到湖南,他俩见面的机会还是不少的。1927年,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从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周世钊则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从此他俩一别23年没有见面。其间,周世钊怀念故人,曾冒着风险投书延安、重庆交毛泽东。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周世钊联合一些新民学会会员和教师向毛泽…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5,(1):46-47
<正>熊瑾玎(1886-1973)是《新华日报》的创始人之一,于1938年担任报社的总经理。在这一重要岗位上工作了9年,为建立、巩固和发展党在国统区的这个宣传阵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共南方局和报社的同志称他是《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熊瑾玎又名熊楚雄,1886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其父熊笑三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军长,蒋介石的嫡系将领。熊瑾玎早年参加毛泽东组织的新民学会,1914年以后在长沙当了五年小学教员。1921年,他曾  相似文献   

12.
任弼时(1904-1950),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之一.1904年4月3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塾唐乡(今属汩罗市)唐家桥任家新屋的一个贫苦教师家庭.他五岁随父课读,十二岁到长沙考取第一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919年春,他考入长沙长郡中学.1920年,他因家境困难无法继续学业,联系旅法勤工俭学未成,便加入毛泽东、何叔衡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准备去那里勤工俭学.经研究会介绍,他到上海参加俄语学习班,并在那里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在上海学习八个月后,任弼时与刘少奇、萧劲光、蒋光慈等十几人赴苏俄学习.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旅程,于1921年7月9日到达莫斯科.  相似文献   

13.
"天下第一英雄" 李立三(1899-1967)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6岁那年,他响应"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和毛泽东在定王台会面,成为毛泽东的"半个朋友". 1919年10月,李立三赴法国勤工俭学,和赵世炎等人组成了"劳动学会".  相似文献   

14.
从主席诗词“答友人”中划掉自己的名字 乐天宇在华南热带植物研究所七八年,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他得了严重的关节炎.组织上让他回北京,他成为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周恩来总理关心他,打听他的状况.不久,乐天宇接到通知,增补他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组织上的关心,他想到了周恩来、毛泽东.回想起延安时期,毛泽东听完关于烂泥洼的汇报后把他留下来.他们谈及九嶷山,还给毛主席背了一首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写的诗:“生长月岩濂水间,老来才入九嶷山.消磨筋力知余几,踏破人间五岳还.”毛泽东一听哈哈大笑,“你这个九嶷山人夸他来激我.他的字写得好,诗一般.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去九嶷山看看,那是舜帝巡游的地方啊.”以后毛泽东见到他都叫他九嶷山人.  相似文献   

15.
90年前的1918年4月14日,在长沙岳麓山脚下溁湾镇的一座简陋的农家院落里,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等13位胸怀大志、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围坐在一起,商议成立了一个进步社团--新民学会.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20年4、5月间,毛泽东就来过江苏。当时为组织一批湖南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从北京去上海,中途游览了泰山、曲阜、徐州、南京。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切希望广泛了解中国社会,对于游历考察有着浓厚的兴趣。1936年,毛泽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经常到各地视察,并同各界人士举行联欢晚会,他始终在人民群众之中。但由于他本人不主张新闻界对他作过多宣传等方面的原因,他这些同人民群众同欢乐的情景极少报道,所以只给参加者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1958年1月24日晚.他曾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同5000多人联欢,就是一例。当时我作为《广州日报》记者曾有幸参加和采访,同其他文字记者写了特写,摄影记者拍了照片.由于陶铸办公室在我们送审稿上批示:“退回,不拟刊出。”所以,消.息、特写和照片都没有发表。当时我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下这次晚会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1976年毛主席离开我们了!我曾怒起这篇日记.但由于日记本和手稿都是包扎堆藏起来,又忙于工作,无暇寻找。一日,为寻找材料写回忆文章,偶然又发现这篇东西。这篇日记经历了我从广州调到北京新华社的搬迁,特$.l是遭受了“文革”抄家的“洗礼”,还能保存下来,真是喜出望外。适逢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把这篇日记加以整理,拿出来发表.作为一个记者对毛主席的缅怀。  相似文献   

18.
新书摘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0年出版以后,毛泽东特地给我写了一封信,要求阅读这一卷的英译本。他的信是这样写的:“林克同志:选集第四卷英译本,请即询问是否已经译好如已译好,请即索取两本,一本给你,另一本交我,为盼”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声明”发表以后,12月17日,他又写了一信,说:“莫斯科声明英文译本出版了没有请你找两本来,我准备和你对读一遍。”此外,毛泽东还读过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译本,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一些讨论形式逻辑文章的英译本。在学习马列…  相似文献   

19.
辽宁大学出版社《中国勤工俭学》新书座谈会,2月27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与会的领导和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界人士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该书由辽宁省副省长林声主编,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勤工俭学理论专著,对我国勤工俭学的历史、现状、理论及经验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为我国勤工俭学学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曾对该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他在为该书撰写的序  相似文献   

20.
在风云际会的五四时期,曾产生过一个著名的新文化团体,它的名字叫做少年中国学会。这是一个历史长、会员多、分布广、成员复杂、分化最为明显的社团,于1918年6月发起,1919年7月由李大钊、王光祈等在北京建立。参加此学会的成员有120余人,毛泽东、李大钊、张闻天、邓中夏、恽代英等均为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