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洁  董洪滨 《成才之路》2009,(27):19-20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和激发点.创设物理情景,设“疑”激“思”,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在“疑”这一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多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敢于质疑、乐于探究,  相似文献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愿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 ,“疑”能使学生由学“记”向学“问”转化。自主质疑是学生学习语文主动性的充分体现 ,也是自能读书的重要标志。现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对自主质疑能力的培养 ,谈几点肤浅的见解。一、创设氛围 ,让学生敢于质疑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课堂上存在着单纯“师讲生听”的教学弊端 ,学生没有提问的机会和权利。如今 ,要让学生提问题 ,他们顾虑重重 :有的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 ;有的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口味 ,会受到老师的指责 ;有的认为自己提的问题太幼稚 ,…  相似文献   

4.
学贵有疑,“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1创设质疑氛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5.
宋继宏 《文教资料》2005,(4):141-142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曾精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更明确说过:“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由此可见“,质疑问难”是教学双方都要打好的牌。教师要紧扣教材中的“疑难之点”,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生疑、思疑、质疑、析疑,学生应善于质疑、敢于究疑、乐于释疑,不断攀登自主探究的制高点。那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究竟应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呢?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有疑敢问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是…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上许多发明创造都缘于质疑。因此,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一、创设质疑氛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例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时,说到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巧布疑云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想学习的欲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不要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导入过程,应恰当合理地补充课本上不全或没有的内容,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有关的问题情境中.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问的内容可以是教师所讲的内容中不理解或没学会的问题,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所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其次要有民主的教学意识,课堂教学环节要开放化,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各种信息,这样学生身心就能得到彻底解放,其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如在讲授“美国内战”,分析内战…  相似文献   

9.
<正>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是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不善于提问。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提问。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10.
<正>提问的无效,提问的随意,提问的专利……教师在课堂如何"问""问什么",不仅是一门技术,更要成为艺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备课中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运用以下四大法则:一、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充满"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所提问题必须紧密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接地气"地提问,不仅可以让学生精神振奋,专注于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还可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巩固练习后我提出一  相似文献   

11.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中国也有句古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就应该是解决旧疑存新疑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质疑呢?  相似文献   

12.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获,大疑则大获。"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能有的放矢,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  相似文献   

13.
一、主题与背景 “疑”是思维的开端,古人说:“学则须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追求进步的强大动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知识始于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但是中学生受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社会经历等等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需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4.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数学“问题自主解决”的关键在于有价值数学问题的提出。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如何生成呢?一个富有教学魅力的教师,总是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设疑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把握设疑时机,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设疑呢?  相似文献   

16.
李天赐 《甘肃教育》2009,(24):46-46
我国古人曾说过,“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需要巧妙设疑,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会提问是多么重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领下,在构建“两个有效”课堂的背景下,我认为,让学生学会提问,是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会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把由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渐变为让学生来提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老师由“教”过渡到“不教”。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14):87-88
<正>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则无进。"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质疑能力,可以看做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过于依赖教师,只有教师的讲解才能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而这一点正是学生缺乏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表现。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针对学生英语学习质疑能力的培养对提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其思维活跃,学习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疑、质疑,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课堂中能巧妙地设疑、显疑、激疑、释疑,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一、复习旧知──设疑“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将“疑”设在新;日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例题能顺利地进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课始就问:“老师这里有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如果要围成一个长方形,你该挑哪些小棒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又问:“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老师抓住旧知,找出例题的生长点,为例题的教学铺路架桥。二、尝试练习──显疑教师要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