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17,(5):28-32
贾平凹代表性作品为日本翻译界人士接受并译成日文,但日本学界对贾氏及其作品的反响有限,现有研究主要围绕贾平凹作品主题与创作目的、叙述方式等展开。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废都》代表了贾平凹创作视线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兴》对农民形象的塑造跳出了闰土形象;贾平凹的创作有表现"残余与消亡"的趋势,其叙述者具有超越的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其中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值得认真挖掘。不仅生态伦理的内涵蕴涵在生态农业的含义中,在生态农业的特点中也体现着生态伦理的本质,而且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还表现在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中。生态伦理思想在生态农业不同方面的表现是有差异的。研究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和作用,主要又体现在生态伦理思想能够推动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禅宗意识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界长期以来对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都未作专题探究。本文主要从“禅宗与自然”、“禅宗与人生”、“禅宗与审美”等方面探析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世事的沉浮变幻与人生体验的深入 ,启迪着贾平凹对禅的不断颖悟。 1988年以前 ,禅宗意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禅思 ,“月亮”曾经成为其散文中最具禅味的自然物象 ;1988年以后 ,特别是 1992年以来 ,贾平凹则主要是藉禅去解悟 ,超越现世人生 ,“安妥”自己的灵魂 ,建构另一种人生境界。禅宗意识还潜移默化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 :其散文境界 ,尤其是文章的“气韵”与整体意识 ,均蕴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阶段下贾平凹先生所创作的小说中体现的对农民的情感也是不断的变化的,贾平凹先生的思想也在改革大潮中日渐丰富和成熟,其乡土思想也逐渐强化,致使其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将个人的思想转换为鲜活的农民人物形象,从这些农民人物形象中还可以看出贾平凹先生支持乡土文化的态度,因此研究贾平凹小说中农民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贾平凹小说中农民人物形象的特征、蕴含的文化、以对它的评价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创作中的禅的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平凹创作中的禅的超越首先表现在对语言和理性的超越,这尚属禅的表层超越;对意识中的生命与万物和时空的隔阂的超越则是其创作对禅的深层超越。贾平凹创作中禅的超越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他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探索有关。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贾平凹是一个具有自觉艺术意识并不断通过创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艺术表现手段的作家.和新时期先锋作家们不同的是,贾平凹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因素中,寻找自己的创作切入点,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去发掘新的表现.贾平凹小说艺术意识中重整体、重精神、重意象的观念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评论界长期以来对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都未作专题探索,本文主要从“禅宗与自然”,“禅宗与人生”,“禅宗与审美”等方面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世事的沉沲变幼与人生体验的深入,启迪着贾平凹对禅的不断颖悟,1988年以前,禅宗意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在的禅思,“月亮”曾经成为其散文中最具弹味的自然物象,1988年以后,特别是1992年以来,贾平凹则主要是藉禅去解悟,超越现世人生,“安妥”自己的灵魂,建橡另一种人生境界,禅宗意识还潜移默化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散文境界,尤其是文章的“气韵”与整体意识,均蕴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贾平凹小说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作家创作观念的变化发展对人物爱情类型的设置起着重要的作用。贾平凹早期创作在"文以载道"的理论影响下为社会代言,表现的是符合男权需求的纯真爱情,后随着创作观念的变化转向为表现呼应男性需求的欲望爱情。深入的文化探索使作家诊断出爱情的"病相",其实质是为了爱彻底的奉献,以致失去自我并无视他人的自我。贾平凹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怪胎意象隐喻着其文化探索的尴尬结果。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继承古典文学艺术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文体形态,在贾平凹写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学应该是审美的。作家的美学追求是其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审美功能应该属于文学诸功能中的首位,是文学作品诸功能的核心,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作为"美文"之称的散文更是如此。贾平凹作为当代中国富有影响的小说家和散文作家,在其丰富的文学创作中,尤其在散文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散文在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上灵活,视点转换自然舒畅,透视效果极佳。读贾平凹的作品,常常有一种如同观看《清明上河图》,是一个画卷。尤其是他作品中叙述场境意象,更表现出这种特点。他的散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的审美,形成了具有独特内质的审美风格。本文试图结合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实践,从散文创作的美学特征这一视点出发,对其意象之美表现出的特征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小说、散文、书法已是家喻户晓,但对于他诗歌的创作却鲜有人提及.在此,就针对他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诗集<空白>进行研读,归纳出解读其诗的几个关键词,即个人、地域、先锋、历史,并逐一进行梳理和阐释,欲以此来了解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即作为诗人的贾平凹.  相似文献   

12.
从民俗角度来看,贾平凹小说是一种独特地域文学现象。基于独特的商州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民风民俗的侵染,它呈现了陕南地域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小说世界里的葬俗、婚俗、民间礼俗、人生礼俗、饮食习俗等都呈现出了典型的地域民俗特色。  相似文献   

13.
英国小说家哈代的代表作《还乡》集中反映了他的生态思想。对埃格敦荒原的描述体现了哈代的生态整体观:自然环境不再纯粹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具有积极的生命形态和独立的生存意蕴,人物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生态体系的一个组成要素,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对荒原动植物意象的刻画,表达了哈代对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生态渴求及对非人类生物形式的同情与关怀。而哈代对主要人物与自然的三种不同关系(亲近自然,远离自然,回归自然)的对比述写则进一步加深了小说的生态主题: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小说中的神秘化倾向造就了其含混多义的小说文本,但这种倾向对小说意境构成所起的作用、对小说艺术价值所产生的影响尚未澄清.从文学传统的影响、文学的批判精神、思维方式、佛道思想背景、作家的主体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神秘因素的具体使用中充斥着诸多矛盾,如高扬主体精神性与坚守宿命论、具有象征作用的神秘与单纯为神秘而神秘、突出局部还是着眼整体,这些都给整个小说文本造成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小说的艺术价值.要想使神秘化能较好地服务于小说整体,必须将其置于现代意识的统摄之下.  相似文献   

15.
朱熹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足食之本在农"的生产伦理、诚信无欺的经济交换伦理、以"德"和"仁"为标准的分配伦理,以及"奢俭不失中"的消费伦理。尽管其中有着唯心主义的哲学倾向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立场,但仍不乏时代价值,对今天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生态价值观、生态良知观、生态自我观和生态取用观四个方面,生态价值观具体体现为存理去欲,生态良知观具体体现为生生不息、知善知恶和真诚恻怛三个方面,生态自我观具体体现为万物一体,生态取用观具体体现为取用有爱、取用有序、取用有度和取用有养四个原则。王阳明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给我国生态伦理学理论建构和生态文明建设以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由于具有"以性特征为表征"以及"被男权意识所异化,认同男权"的倾向,因而缺乏时代感,使得当代女性精神缺席。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月”意象,是他追求、探索的美学象征,也是他主体精神的象征。“月”意象给我们展示出了一种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使其散文呈现出浓郁的禅宗韵味。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在乡村小说的创作中一直致力于意象的构建,这些意象主要分为自然生态意象、生活常态意象、土地意象以及文化象征意象等四类。纷繁意象的构建使小说具有浓郁的寓言色彩,同时表现出介入却无奈、批判又同情和复杂而混沌的当代性品质以及粗鄙化倾向的艺术不足。  相似文献   

20.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与探讨方面,马克思可以说是丰碑似的人物,其生态思想是丰富的,也是贯穿于其哲学始终的。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以其《博士论文》(1841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的时间和相关内容为主线可以分为萌芽与产生、形成和成熟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马克思都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阐述,生成了其生态思想的逻辑,凸现了其生态思想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