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张克黎 《甘肃教育》2009,(23):54-54
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弹力可以理解为弹簧的弹力、绳子的弹力、杆的弹力、支持面的弹力、连续物体之间的弹力.首先我们要明确机械能守恒定律研究的对象一定是系统,可分为四种情况:单个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多个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单个物体与弹簧(或绳、杆等)、地球组成的系统;多个物体与弹簧(或绳、杆等)、地球组成的系统.  相似文献   

2.
绳、杆、弹簧和橡皮条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习题中常见的连接物.全面、准确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灵活、正确、完整地分析物理问题.绳、杆、弹簧和橡皮条的共同点:(1)它们都是没有质量的理想化连接物.(2)都能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3)同一时刻内部弹力处处相同,且与运动状态无关.绳、杆、弹簧和橡皮条的不同点:(1)绳与杆绳只能产生拉力,且方向一定沿着绳子的方向;杆既可承受拉力,又可承受压力,且力的方向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2)绳与弹簧①绳的长度不能改变;弹簧的长度可以伸长和缩短.②绳只能承受拉力,且弹力方向沿着绳子的方向;弹簧既可…  相似文献   

3.
弹簧的弹力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关于这类问题,学生都知道这样的结论:①绳形变不明显,发生形变不需要时间,其弹力随外力的变化在瞬间就能发生突变;②弹簧形变较大,发生形变需要一定时间,其弹力在瞬间不能发生突变.其实,在很多辅导书上也有类似的总结.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4.
刘瑞阳 《物理教师》2003,24(4):4-34
某杂志上有这样一道例题 :如图 1所示 ,有 3个完全相同的小球A、B和C ,分别用轻绳、轻杆和轻弹簧固定 ,且处于静止状态 .在分别剪断水平方向的轻绳、轻杆和轻弹簧的瞬间 ,A、B和C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 ?为什么 ?图 1在解析中提到 :“分析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轻绳、轻杆、轻弹簧中弹力的变化情况 .理想的轻绳、轻杆中的弹力可以突变 ,其弹力变化不需要时间 ,而弹簧弹力的变化需要时间 ,不能突变 .”对弹簧的这种说法 ,笔者以为不妥 .按上述说法 ,当水平弹簧的左端剪断时 ,C球应处平衡状态 ,而不应有加速度 .其实水平弹簧的左端处于…  相似文献   

5.
所谓连接体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直接接触,或者通过轻绳细杆弹簧等连接起来形成的系统.连接体问题在高考命题中由来已久,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起初是多以平衡态下的连接体的题呈现在卷面上,随着高考对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几年加强了对非平衡态下连接体的考查力度,如具有共同加速度的连接体问题.做这类型题的关键是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即隔离法与整体法.还有就是搞清楚内力还是外力.一、内力和外力  相似文献   

6.
一、弹性力的瞬间突变和渐变对弹簧的弹力进行瞬间状态分析时,常常涉及到弹力的瞬间突变和渐变的问题,应注意: 两端连接着物体的弹簧(弹性绳、橡皮筋), 形变量的变化需要时间,因此其弹力只能发生渐变,瞬时保持不变;而由两端连接物体变为一  相似文献   

7.
<正>一、弹力突变的异同1.相同点:当轻质绳和轻质弹簧的一端或两端是自由端(不与物体连接)时,由于没有惯性,绳和弹簧的弹力都可以发生突变。例1如图1所示,物体A、B的质量分别为m_A、m_B,与不计重力的轻质绳和轻质弹簧连接竖直悬挂起来,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为g。  相似文献   

8.
杆、绳或弹簧常用来连接两个物体,它们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 1.柔软的绳只能承受纵向拉力;弹簧既能承受纵向拉力,也能承受纵向压力;杆不但能承受纵向压力和纵向拉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2.杆、绳的承受力是突变的;弹簧的承受力是渐变的,有一个变化过程. 3.杆的长度不能变化,绳只能张紧或松驰(它的作用等效于碰撞),而弹簧的长度既可变短又可变长.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阶段,凡涉及的弹簧都不考虑其质量,称之为"轻弹簧",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弹簧类问题常以弹簧振子及类弹簧振子的形式命题,涉及到的物理问题多是一些综合性较强、物理过程又比较复杂的情景.从受力的角度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的角度看,弹簧是个储能元件.以轻质弹簧为载体,设置复杂的物理情景,考查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物体的平衡、牛顿定律的应用及能的转化与守恒,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类命题涉及的知识面广,能力要求较高,也是高考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物理中有一些与弹簧有关的物理问题 ,由于弹簧变形发生变化时弹力会发生变化 ,使得与弹簧连接的物体受力发生变化 ,从而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复杂 ;但只要我们弄清其变化的临界状态 ,再通过分析受力情况便可求得结果 ;常见的与弹簧连接的物体的临界状态有以下几种 .1 弹簧弹力不能突变时的连接体临界问题弹簧由于自身特殊结构 ,使得其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时 ,弹力不能由某一值突变为零 ,或由零突变为某一值 .例 1.如图 1所示 ,三个相同的小球彼此用轻弹簧a和 b相连 ,球 A上端用细线系住挂起来 .求 :( 1)悬线被切断的瞬间每个球的加速度…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在研究高中物理力学时,经常会遇到跟弹簧有关的问题,弹簧上的弹力和轻绳、轻杆上的弹力是有区别的,弹簧的弹力大小和方向由弹簧的形变而决定,弹簧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刻要与当时的形变相对应.解此类问题时从弹簧的形变分析入手,先确定弹簧的三个位置:即原长位置、形变位置、平衡位置;再找出弹簧形变量与物体位置变化的几何关系,分析形变应对应的弹力大小、方向;最后结合物体受其他外力的情况来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求弹簧的弹力做功时,因该变力为线性变化的,可以先求平均作用力,再用做功公式进行计算,也可依据功能关系和动能定理求解.现列举几例,以加深同学们  相似文献   

12.
正轻弹簧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以轻质弹簧为载体,设置复杂的物理情景,考查力的概念,物体的平衡,牛顿定律的应用及能的转化与守恒,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类命题几乎每年高考卷面均有所见.应引起足够重视.搞清物体的运动情景,特别是弹簧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是正确解决弹簧问题的重要方法.弹簧类问题,特别注意使用如下特点和规律:1.弹簧的弹力是一种由形变而决定大小和方向的力.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时,要注意弹力的大小与方向时刻要与当时的形  相似文献   

13.
在受力分析时同学们会经常遇到弹簧这个物理模型,并且感觉有一定的难度,常做常错,不能找到一种正确的解题方法.下面就对这类问题进行探析归类整理,并从中找出一些共性的解题规律与方法.一、弹簧弹力的特征产生弹力的物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体的形变极不明显,其形变和弹力均在极短的时间内可发生突变,可瞬间产生、瞬间消失,如钢丝、细绳和轻杆等这样的物体称为刚性体.另  相似文献   

14.
轻绳、轻杆和轻弹簧是三种常见的理想化物理模型.所谓的“轻”,是指其本身的质量、重力可忽略不计.它们都能发生弹性形变,因而都能产生弹力,但它们的特性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有些问题中,从形式上看它们好象是一样的,然而实际上却完全不一样.下面结合例题分析它们的区别. 一、轻绳的张力可突变,而轻弹簧的弹力只能渐变由于理想化的绳不可伸长,即无论绳受到的拉力多大,绳子的长度不变,所以轻绳张力可突变.而轻弹簧受拉力或压力时,其形变较大,  相似文献   

15.
弹簧连物体问题是典型的力学模型,它可以联系运动学,动力学和能量守恒等物理概念和规律,综合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它设置的命题既熟悉,而又新颖,所以倍受高考命题者的亲睐.本文就与弹簧弹力有关的平衡问题为例,按弹簧放置分类,研究解题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有关弹簧的题目在高考中几乎年年出现,由于涉及到的弹簧弹力是变力,学生往往对弹力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过程缺乏清晰的分析,不能建立与之相关的物理模型和进行分门别类,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效率低下,错误率较高.下面我们归纳五类问题探求解法.一、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弹簧弹力瞬时)问题弹簧(尤其是软质弹簧)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  相似文献   

17.
理想绳是中学阶段常见的力学模型之一,理想绳上的力可以突变,理想绳可以使物体的速度发生突变,也可以使物体的动能发生突变,突变问题是绳类问题中的难点、易错点,掌握了突变规律,也就掌握了绳类问题.1弹力发生突变例1.如图1所示,将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球A、B,用长L=0.8m的细绳悬于以速度v=  相似文献   

18.
魏嵋 《甘肃教育》2000,(9):41-41
“轻绳”与“轻弹簧”是两种常见的理想化物理模型,它们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本质差异。同学们常因对这两种模型的特点和区别分辨不清而造成解题错误。下面就这两种模型的共同特点和本质区别谈些粗浅认识。 一、两种模型的共同特点 “轻绳”与“轻弹簧”都是不计质量的理想化模型,它们常常都被用来连结物体;“轻绳”与“轻弹簧”对物体所施加的作用力都为弹力,其方向都沿绳或弹簧的方向,并且各处作用力都相等。 二、两种模型的本质区别 “轻绳”的弹力可发生突变,而“轻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因为,“轻绳”的劲度系数很大,形…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性试题中多个物体间常通过不计伸长的细绳或轻杆相牵连,物体间因绳、杆的连接使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过程变得复杂.此类习题能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是命题的热点.下面举例,并加以剖析,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与绳(或杆)相关联的系统机械能问题由于涉及至少2个物体,在判别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物体的速度关系和高度变化关系时,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历年来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下面通过分类例析,总结求解的策略,帮助同学们轻松突破该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