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TOPSIS法、RSR法等,对2020-2021赛季CBA季后赛参赛球队的攻防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球队在攻防两端的优势和不足,为提高参赛球队竞技能力和CBA联赛竞赛水平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2支球队的攻防能力分为3个等级,没有球队的攻防能力达到A级,有6支球队处于B级水平,进攻能力普遍低于防守能力,山东队攻防实力最强,深圳队和广州队的攻防能力为D级水平,攻防能力较弱;12支球队有3种攻防类型,攻守平衡型、攻强守弱型、攻弱守强型的球队各有4支,攻守平衡型球队的赛季名次优于其他类型球队。建议:球队积极寻找自身优势和薄弱环节,促进攻守平衡;增加本土球员上场时间,在大赛中历练个人竞技水平,培养我国优秀职业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加强身体素质、攻守对抗能力、攻守转换意识等方面的训练,提高攻防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CBA2005—2006赛季总决赛广东、八一两队全部5场比赛的技术统计,对双方的队伍结构、主要攻防技术和能力进行对比和研究分析。研究认为:广东队整体实力较强,攻守兼备、能里能外、战术灵活,特别是内线有明显优势;八一队斗志顽强、配合默契、外线攻击力强,但内线攻防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现代篮球比赛是运动员在特定的时间与范围内,受特定的规则的制约,攻守双方围绕以争夺控制球权为焦点,以投篮得分为目标,运用各种攻防技术和两三人间协同配合及全队间整体配合的战术方法。展开时间、空间、体能、技能、心理与智能等全方位的争夺与较量,力争控制攻守转换的主动权而获得更多的投  相似文献   

4.
李冰 《新体育》2023,(24):43-45
高中阶段是学生意识、能力和综合能力全面成长的黄金阶段。篮球是一种攻防节奏变换很快的体育运动,比赛双方通常需要在短短数分钟内完成一次进攻或一次防守,争取得分或不失分。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攻守转换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提升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本文从攻防转换意识的意义入手,分析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具体攻防转换意识训练方案,为培养高中生篮球运动综合素养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攻守转换是篮球运动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体系的衔接阶段,它的本质是比赛双方控制球权得与失之间的转换。普通学校的业余篮球队没有专业队员的训练基础和战术素养,在篮球场上往往缺乏迅捷的攻防转换的意识。笔者通过长期带训校篮球队,摸索出一些提高队员攻防转换意识的训练方法,取得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CBA2006-2007赛季总决赛八一.宏远两队全部5场比赛的技术统计,对双方的主要攻防技术和能力进行了对比与研究。研究表明:八一队赢球主要靠的是整体打法,战术运用灵活,攻守兼备、内外结合,特别是内线有明显优势;宏远队快速灵活,身体条件好,但攻击力量不均衡、罚球命中率不高,外线攻防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随着篮球规则不断对进攻时间进行限制,无论是进攻与防守的地面制约,还是制空高度、制空能力的争夺都将更加激烈.这势必对攻守转换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对第28届雅典奥运会男子篮球中国队6场比赛的攻防速度和与之比赛的6支球队的攻防速度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攻防转换速度快的球队,胜率较高。从攻守战术实施和运用的时空内容.彼此间相互关联的若干因素等揭示篮球运动攻防转换速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篮球比赛是运动员在特定的时间与范围内,受特定的规则的制约,攻守双方围绕以争夺控制球权为焦点,以投篮得分为目标,运用各种攻防技术和两三人间协同配合及全队间整体配合的战术方法。展开时间、空间、体能、技能、心理与智能等全方位的争夺与较量,  相似文献   

9.
论篮球运动的攻守对立统一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篮球运动进攻和防守发展及演变过程,分析了篮球运动的攻防技战术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篮球运动进攻与防守的辩证关系、攻守对抗的特点及把握篮球运动攻守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篮球运动进攻与防守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攻守对立统一;篮球运动攻守对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攻守转化频繁、准误对抗、攻守平衡的动态性方面.  相似文献   

10.
足球防守战术的实施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球比赛是由进攻和防守这一矛盾体构成的,攻防双方通过制约与反制约达到战术体系的动态平衡。现代足球比赛,参赛双方都想从克敌制胜出发,寻找突破点,力争打破对方攻守之间的平衡,使本方取得战术的优势,赢得比赛的主动权。本查阅大量献资料并结合历届世界重大比赛的经典战例,对个人防守和集体防守队员防守的技、战术实施原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武术行为多经营攻防矛盾的转化,常以武打进击作为核心。围绕着这个核心所开展的出击实践,有着巧胜拙败的分野。“行成于思”,武打的成败,取决于武打的思想意识,可见,培养出击意识至关重要。 现舍远取近、避虚就实地谈一些出击的浅见。  相似文献   

12.
促进篮球运动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攻与守这一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发展的矛盾运动。对立面的双方既斗争又统一,相互构成了篮球运动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攻守对抗的含意相当广泛,综合有关资料,可把对抗归纳为: 1.在特定条件下的对抗(场地、器材、时间、规则等); 2.无球队员之间的攻守对抗; 3.持球与防持球队员之间的攻守对抗; 4.攻守双方争夺篮板球时的对抗; 5.攻守双方技术、战术运用的对抗; 6.攻守双方的心理、智力和体力的对  相似文献   

13.
乒乓球攻防技术演进的协同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协同学理论分析乒乓球攻防技术的演进过程。通过探究攻防技术间的相互竞争与协同,找出推动乒乓球技术不断演进的动力,并深入分析了乒乓球攻防技术发展的序参量的形成过程,创新乒乓球攻防技术,从而形成攻守兼备的全面型打法,使得该序参量支配着乒乓球运动朝着更快、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CBA2010-2011赛季总决赛新疆队和广东队两队全部六场比赛的技术统计,对双方的主要攻防技术和能力进行了对比与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队赢球主要靠的是强大整体打法,总决赛经验丰富,战术运用灵活,攻守兼备,攻击点力量较均衡,特别是内线有明显优势;而新疆队过于依靠外援,快攻少、失误多、攻击力量不均衡,内外线整体配合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王穆光 《体育科技》2005,26(4):41-44
现代篮球运动在不断向高速度、高空优势、高空技巧、激烈对抗发展的同时,攻防转换速度在篮球战术行动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对第28届雅典奥运会男子篮球中国队7场比赛的攻防速度和与之比赛的6支球队的攻防速度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攻防转换速度快的球队,胜率较高。从攻守战术实施和运用的时空内容,彼此间相互关联的若干因素等揭示篮球运动攻防转换速度的重要,指出攻防转换速度能力乏力进而影响投篮次数是中国男篮成绩不佳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女子篮球在世界大赛的竞争力,主要运用TOPSIS法对2022年参加女篮世界杯队伍的竞技表现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澳大利亚攻守平衡,中国重攻轻守,加拿大、法国重守轻攻,比利时攻守处于相对平衡,塞尔维亚的攻强于守,波多黎各、日本、韩国、马里、波黑的攻防能力差距不大但实力不强。12支参赛球队最终比赛排名与球队攻防能力排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篮球是一项对抗十分激烈的运动,攻守对抗是它的基本规律。在比赛中主要表现为:无球队员之间的攻守对抗、持球队员与防持球队员之间的攻守对抗和投篮不中,攻守双方争取控制球权的对抗(即攻守双方争夺篮板球时的对抗)。这些对抗促进了篮球比赛中的速度、高度和技术、技能的有机结合,比赛双方在思想作风、技、战术、人体及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会得到检验,谁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谁将会取得比赛的主动,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对抗能力的  相似文献   

18.
篮球运动攻守转换的太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世明  孙荣辉 《体育学刊》2002,9(6):118-120
现代篮球运动在不断向高速度、高空优势、高超技巧、激烈对抗发展的同时,攻守转换在篮球战术行动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式来阐述现代篮球运动攻守转换,为现代篮球攻防战术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仝昕昕 《新体育》2023,(4):64-66
在体育项目中,篮球运动属于竞技类项目,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与欢迎。本文首先对影响攻守转化意识的重要因素开展探析,明确有判断、分析能力、观察力、战术思维能力等几种。其次,对高中生篮球攻守转换意识的训练基础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几点攻守转化规则,为球员训练提供依据。最后重点探讨了高中篮球攻守转换意识培养与训练方法,并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如有效训练攻防技术动作速率、加大攻守转化意识的培养力度、科学进行攻守转换综合训练,改进并优化转换攻守的基本环节等,以期从根本上提高高中篮球队员攻守转化意识,优化攻守转换质量,增强训练效果,促使球员感受到篮球的魅力,为关注这一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第28届亚锦赛中国男篮与对手攻防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男篮在先天条件上优于对手;中国男篮在与对手在攻防技术指标对比上占优势;中国男篮在攻防能力上的发挥要好于对手,攻守趋向平衡.但是,中国男篮在攻防两端上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文章需找出中国男篮在攻防能力上的闪光点和弱环节,对中国男篮以后的科学训练、卫冕道路、缩小与欧美篮球强国竞技水平的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