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俄格冲突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第一场热战.这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的较量,表面看是俄格两国多年积怨与摩擦升级的结果,但实际上是俄美两国在中亚地区利益争夺、矛盾加剧的产物,也是俄美两国在中亚博弈的又一个回合.  相似文献   

2.
2008年8月7目的俄格冲突使俄美关系降至冰点。俄欧关系恶化。这种局面是俄对美长期奉行打压排挤俄生存空间政策的一次强有力的回击。但在“互惠共存”的外交原则下,俄美关系会随美国总统大选后新政府的对俄政策调整而有所缓和,而俄欧关系则会在南奥塞梯问题国际化的背景下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3.
独立之初的俄罗斯政局不稳,经济持续下滑,把中亚国家视为其发展的累赘而“丢包袱”,一厢情愿地要加入西方阵营。但是,俄罗斯很快发现,它的亲西方政策并没有得到回报。随着中亚战略地位的提升,俄罗斯重返中亚。加紧发展同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到九一一事件前,在中亚地区形成了以俄罗斯为主导的多元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世界的大国关系中,俄美关系特别令人瞩目。本文基于对冷战结束后俄美关系状况的认识,认为近期俄美关系发生了三大变化:双方从强调伙伴关系优先到强调自身利益;由相互合作转向互相角逐、争夺;从相互信任转为相互指责、怀疑。文章还探讨了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最后文章从影响俄美关系的诸因素出发,认为近期内俄美既不能建立“成熟的伙伴关系”,也不会走向全面对抗。既合作又对抗是近期俄美关系的基本格局。而从长远看,随着俄罗新的恢复和发展,俄对外政策利益终将与美国对立。  相似文献   

5.
中亚:谁的“大游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亚的大国关系,学术界习惯以"大游戏"形容之。但它是谁的"大游戏"?它是在中俄之间、中美之间还是俄美之间?或者它是一场所有大国之间的混战?文本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文本分别对中俄、中美和俄美在中亚的战略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俄美是中亚"大游戏"的真正主角,俄美战略竞争是中亚"大游戏"的基本内容。2014年以来,中亚地区和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大游戏"是否将继续下去?它的结构是不是会发生改变?文本对这一问题也做出了判断。  相似文献   

6.
"颜色革命"与美国中亚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圣 《天中学刊》2006,21(3):38-41
中亚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对中亚的控制,争夺丰富的油气资源,遏制中国和俄罗斯,布什政府在“输出民主”的口号下,在中亚策划发动了“颜色革命”。美国通过介入中亚国家的选举,支持反对派,成功地更迭了某些国家的政权,在这些国家建立起亲美疏俄政权。美国主导这场“颜色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控制中亚的战略意图。但是,美国这种战略企图的实现决非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7.
元首宣言触及美高官称俄中欺凌中亚小国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当地时间7月14日公开指称,俄罗斯和中国“企图欺凌”中亚地区那些与美国合作反恐的弱小国家。据美联社报道,有记者问迈尔斯,上周上海合作组织(SCO)通过的《元首宣言》中有一段内容直接触及美国在中亚国家的驻军问题。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中亚地缘政治形势主要有三大变化:俄美在中亚再次出现协调一致的情况;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达到历史最高点;中亚国家的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10年中亚五国各自寻求加强与大国、特别是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平衡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与此同时,中亚国家在对俄方向上继续维持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在对华关系上,中亚五国积极发展双边经济合作,寻求中国的经济支持.大部分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文章聚焦于2010年中亚五国外交,通过分析中亚地缘政治形势以及中亚五国外交的变化,旨在探寻中亚五国外交变化的内在规律,并对2011年中亚五国外交的走向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9.
1993年3月2日,俄教育长B.M.菲利波夫在该部部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1998年俄教育系统工作的总结与1999年俄普教职教部的基本任务”的长篇报告;3月10日该部发布了关于批准上述会议相应“决定”“指令”及其附件“俄普教职教部1999年的基本任务”。透过此从四个方面做出归纳,即:教育拨款政策上“贬基褒普”;其他教育政策上的扬长缺;普通教育领域的现状与展望;多层次业职教育的进程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噶尔丹对俄外交政策以168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噶尔丹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对俄政策,只是采取了反传统的“温和”策略,实质是通过“绵里藏针”之术以达稳定边境、抵制渗透,保证其扩张顺利进行的目的,尤显政策的灵活性与务实性;后期以“联俄”为其政策核心,兼具不失原则地“亲近”的特点,在具体实践中反被沙俄利用,“联俄”收效虚多实少,最终因清政府的出击而宣告“联俄”政策的破产。  相似文献   

11.
阿干考     
通过大量的工具书和地方文献,讨论了"阿干"一词的含义、语源,和"阿干镇"、"阿干县"、"阿干堡"、"阿干山""、阿干岭"、"阿干水"、"阿干峪"、"阿干关"等以"阿干"为名的地名的起源。结论是:"阿干"源于鲜卑语,意义为"兄长""哥哥",又与"沃干"同音。"阿干"用于地名,前人认为即"兄长"之意,源于慕容诗"阿干歌",但本文依据现存最早出现"沃干"一名的《三国志》,认为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建设"中亚经济圈"的背景下,新疆把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亟待发掘新疆与中亚国家在继续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巨大合作潜力,突破发展的现实瓶颈,谋划继续教育国际合作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帕尔哈德与西琳》是世界文学上最悲惨的爱情长诗之一,帕尔哈德与西琳的爱情传说主要来源于(公元590-628年在位)萨珊王朝的国王之一霍斯罗·帕尔维兹与伊朗国王大流士一世(Darius 1)之间的矛盾。帕尔哈德与西琳的传说早已在西亚、中亚流传开来,与其是维吾尔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悠久历史。在中亚《帕尔哈德与西琳》长诗有一百多种版本,十几世纪以来,这部长诗不断重复的唯一原因就是情节的完美。本论文主要对纳瓦依与尼扎里笔下的爱情长诗《帕尔哈德与西琳》的具体情节类型按照原有典型,基本情节和派生情节,结局性情节和展示性情节,英雄的行为传统,英雄的行为符号等项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指导思想。这应该看成是自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顺应世界潮流发展的结果;当然也应该看成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跨越性的标志。在我们的教育改革中,应当把这个跨越性的进步,放在我们行动的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5.
原“体”     
“体”本作“醴”,其字义由人的身体以及身体外形演变为事物的本体以及外在形态,其中包括文体。在诗学语境中“体”作为一个开放性概念,与体式、体势、体貌、体性等范畴组成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诗学体系。同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体用”思想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体”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党90年的历程中,从1956年党的"八大"开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2年,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艰难时期。这22年间的党史演变,包括党的"八大"、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文革"后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深刻解析这一时期的历史过程,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将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消除"市管县"体制弊端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求进行"省直管县"体制转型改革。相对于"市管县"体制来说,"省直管县"体制具有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及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政府行政层级等体制优势;但是"省直管县"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不一致,事权和财权不对称,催生了县与原来省辖市之间的矛盾;层级减少后管理幅度增大引起的问题等。因此,在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财权,调动市、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和提高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生产力发展道路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社会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0年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改革开放之路的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近来美国国内关于中美“G-2(两国集团)”的争论不断,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中美合作是有益于美国利益,还是损害美国利益。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都可以把G-2看做是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一个基本定位。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趋向于积极、合作,中美和睦有益于双方,也有益于世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痴男怨女"怨女旷夫"等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往往望文生义,受"怨"字常用义——"哀怨、怨恨"的误导,把"怨女"理解为"哀怨、怨恨的女性",把"怨"读为"yuàn"。其实,"怨女"中的"怨"不是"哀怨、怨恨"之义,而是一个通假字,通"蕴",读为"yùn",是"蕴藏、蓄积"的意思。所以,"怨女"是指"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