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湖北日报》刊发的系列报道《千湖新记》,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学,有些像报告文学,但我更愿意称之为传记。为千湖写传,是用传记之笔,写千湖之美、千湖之殇。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时间轴上描述湖的过去与现在,其中真实的历史与真实的现实相互诠释,构筑成了以每个湖的个性为核心要素的日常生活空间。在这个日常生活空间里,我们读懂了每个湖曾经的美丽及其忧伤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游记一体自魏晋正式诞生之后,中经唐代的累积与发展,至宋代终于走向全面繁荣。其中,按日纪游的日记体游记更是异军突起,蔚为大观,南宋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均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名人名作。然而,自日记体游记本身的发展历程观之,北宋张舜民《郴行录》则具有导《入蜀记》、《吴船录》先路之作用,是为承上启下而在艺术上臻于成熟的奠基之作。又因《郴行录》是按日而记,于考证张氏诗文纪年也颇有助益。鉴于此录本身所固有的文学与文献的双重价值而又长期被忽  相似文献   

3.
灵魂的救赎     
有三位高尚的人,都曾为自己的著作出版规定了出版日期。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忏悔录》里,对后人留言,嘱咐他们等到 1800年后,再发表这一作品;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在其遗嘱中称,他的《秘密日记》要等他死后 100年才能出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将其《莫斯科日记》藏之高阁, 50年以内不得公之于世。   这三部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真实,真实地记了自己和别人。真实成了这些著作推迟出版的原因。   我们从三位高尚的人身上似乎看到了一个矛盾:他们既追求真实,但又用推迟出版回避真实。真实是一个烫山芋,想…  相似文献   

4.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汉地僧侣前往佛国求经巡礼者不乏其人,行记类文献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释法显《佛国记》、竺法维《佛国记》、释智猛《游行外国传》、昙无竭《外国传》、释法盛《历国传》、释昙景《外国传》以及记载慧生等人西行求法的《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等著作十种,都曾先后别行于世,其学术价值不菲。除释法显《佛国记》保存较为完整,《慧生行传》幸赖《洛阳伽蓝记》卷五之节录、拼补而存其崖略,其它佛教行记大多亡佚不存。兹对六朝佛教行记文献进行叙录,给予后学以西域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5.
《续滇南碑传集》是一部搜集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历史人物碑传文的历史文献,由云南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方树梅辑成。在编纂体例上,《续集》将全书分为政治、军事、教育、文学、艺术、科学、卓行七类,与其前作《滇南碑传集》差别很大。本文通过与前作《滇南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和钱仪吉《碑传集》进行对比,总结出《续集》编纂体例创新之处,并对《续集》编纂体例实现创新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程端学是元代时期著名的学者,他的主要贡献是对于《春秋》的学术研究,他的《三传辨疑》就是辩驳三传的著作。程端学的这部《三传辨疑》将他的个人学问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文学历史上少有的独特。  相似文献   

7.
我的书架上又添了一本有关张爱玲的传记,是江西胡辛女士写的《最后的贵族——张爱玲》.这是继花山文艺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先后出版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和余彬的《张爱玲传》之后的又一关于张爱玲的传记新作.胡辛是南昌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创作过小说《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陈香梅传》等近十部作品,有着较深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传记写作经验.  相似文献   

8.
《东坡志林》是苏轼贬放黄州后随手杂记的文字材料,其中12篇记游文真实地反映了他谪居期间的生活情况和思想面貌,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后人阅读这些文章时,不仅能得到哲理的启发,又能获得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9.
高皓亮  靳赫 《青年记者》2010,(16):45-46
1815年创刊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史发展的第一页,而1834年1月发表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的《新闻纸略论》则“是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拉开了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史实要准确     
《阎锡山》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的一部文学传纪小说,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在基本历史事实和主要人物的描写上,我们是坚决求真求实的”。实际上,涉及基本史实的地方,与史不符的还真不少,最后一章《南柯一梦》里更是集中,这一章共五页十码,我查觉的史实错讹便有三处:①560页“到上海后的头一天,太原便被解放!第二天,南京又被占领!”把时间弄颠倒了,南京解放在前(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的第二天,太原解放。②563页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私纂文学类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为文人作文提供文料,文人又编纂类书以适应新的作文需要,于是类书与文学自觉地结合在一起。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潮,同样也是中国类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文人多私纂类书以备诗文之需。戴安道、颜延之《纂要》,何望之《谏林》,沈约《袖中记》,朱澹远《语对》、《语丽》等就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私纂文学类书。  相似文献   

12.
先做些蹩脚的比喻:在生活面前.新闻是摄像机.文学是五彩笔;新闻是事物的原生态,文学是事物的深加工;新闻是嘹亮的清唱,文学是浑厚的和弦……它们有着各自的状态和舞台。然而,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兼容你我,难以分割。诸如.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怎样超拔浪漫、想象丰富,其本质都与生活的影像叠印在一起——这与新闻相类:新闻中的美文,也绝不会简单粗糙地传递一个事件本身.而要尽力使文章圆润鲜亮——这与文学共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体裁的特征.相当程度上在“真实”与“艺术”的链条中携起手来。而所谓“新闻文学”正是主张在新闻创作中要充分利用文学手段,使之达到“真实”与“艺术”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3.
吴静 《图书馆杂志》2008,27(6):95-96
1665年法国出版的《学者杂志》被认为是杂志的始祖,1815年8月15日,创办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则是世界上第一本中文近代刊物,1833年,伦敦会传教土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杂志。随着社会的发展,期刊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文化、政治、科学和社会都得到了相应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当时几乎无一人敢出面揭露此事。尚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得知后,于5月25日写下了《丁玲女士被捕》一文,并在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上刊出,后又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相继刊登出《丁玲女士失踪》以及《记丁玲女士跋》两篇文章。不久,忽然听到丁玲遇害的传闻,正在为老友奔走呼号的沈从文感到无比愤怒和悲伤。正是在这种情绪下,才有了《记丁玲女士》(后改名为《记丁玲》)一书。当该书在天津《国闻周报》上连载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不能不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文献考证,对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第一份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名称由来进行了论证,使得《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这两份名似相同,而实际不同的著作能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6.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30):62-63
“如履薄冰”意思是好像踩在薄的冰面上一样.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生怕出事.语出《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例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王西彦《生活真实与艺术生命》:“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不敢真实描写社会生活,这样又怎么能够产生思想深刻、感情真挚的好作品呢?”陈忠实《白鹿原》一章:“他和母亲给病人喂了一匙糖水,提心吊胆如履薄冰似的希望度过那个可怕的间隔期而不再发作.”  相似文献   

17.
传记文学在维吾尔文学中具有悠久的历史。18、19世纪在维吾尔族民间甚至兴起了一股传记创作的潮流并达到了其创作的鼎盛时期,《乐师传》就是这一时期维吾尔族传记文学的代表作。《乐师传》是研究维吾尔族音乐史、维吾尔语的发展史和文学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乐师传》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专门记载了历史上的维吾尔文学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大师们的传记,在维吾尔传记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张颔传》的成功,至少一半得益于使用了访谈体闫文盛(以下简称"闫"):韩先生您好,今天访谈的重心是《张颔传》,一个大的主题背景,是您的传记文学。我知道迄今您已出版了三部传记作品,除《张颔传》外,另有《李健吾传》和《徐志摩传》,我认为这三部传最能体现您的文学风范。可以说是您此  相似文献   

19.
十多年来,吴秀明先生在杭州大学中文系执教当代文学的同时,以研究历史文学为专题,先后完成了《在历史与小说之间》、《历史文学论》、《历史的诗学》与《历史文学真实论》(即《真实的构造》)四部材料丰富、分析精辟的专著,对这一专题作出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贡献。 我之所以这样说,决不仅仅指他的巨大的工作量,更主要的是指他的历史文学研究工作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现在试以《历史文学真实论》为例,谈一谈我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们对列宁同蔡特金谈文学与艺术的一段话译得不准确。 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列宁论文学与艺术》(据1957年俄文版)中是这样译的:“每一个艺术家和每一个想做艺术家的人,都有权按照他的理想独立自主地来自由创作”。三联书店版《列宁印象记》大体也是这样译的。但读一下上下文,就会感到这句话前后不大衔接,因为列宁接着就说:“但自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决不可能袖手旁观,听任混乱的局面随意发展下去。”既说有权自由创作,怎么又说不能袖手旁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