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说观念是文人在小说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小说观是文学研究会所提倡的"为人生"的小说观,它要求小说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内含着对启蒙现代性的诉求。创造社所信奉的"为艺术"小说观注重艺术的"美"和"真",追求艺术的主体性和自律性,显示了小说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鸳鸯蝴蝶派"所主张的"游戏消遣"小说观则重视小说"大众化"和"平民化"的审美品位,表达了小说对世俗现代性的追求。三者既互制又互补,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三边对峙,才相对完整地构筑起"五四"小说的现代性空间,彰显了"五四"时期小说对现代性的多维度诉求。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借用音乐学术语"复调"创立了以对话为核心的复调小说理论.在此基础上,昆德拉建构了以对位为核心的现代复调小说理论.本文试图结合妥思妥耶夫斯基与昆德拉创作的一系列复调小说,将复调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比较,以期展示其更加平等、开放、多元的现代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和借鉴"五四"新小说以及西方小说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张恨水在其小说文本的叙事中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显著特征.他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三个方面均对传统章回小说做出了富有现代性的改造.相对传统小说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全知全能叙事,张恨水小说的主要叙事特征表现在以"人物"为结构中心的限知叙事,及其文本的缓慢叙事和多变的叙事顺序上.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的小说理论虽然零散,却十分具有现代性。"诚"的小说观贯串于她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浓郁的人道主义关怀。她提倡开放的小说体式观,并提供了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经典范式。实际上,林徽因小说理论与创作中传统性与现代性是融汇贯通的,传统性中有现代性,现代性中也融汇了传统性。  相似文献   

5.
喧嚣于上世纪末中国文坛的现代性批判.在九十年代以降的小说创作中,诱发出了用敌对和怨恨情绪驱逐爱与同情的恶意写作.其后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写作者个体的高贵心性.同时亦难以担当起对大众善之情感的熏陶和培养。作为一种有力的反拨,以迟子建、刘庆邦、荆永鸣、白连春等作家为代表的“证美”小说创作,显然是以健康的心态和对真、善、美的不倦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精细观察与构思,表现出对人类美好人性的尊重与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6.
作为香港文坛的资深作家,刘以鬯的小说创作始终以创新为基点。他选择性地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技巧,并与中国传统文艺形式相结合,从而使其小说现代性与民族性共存。在商业高度发达的香港,刘以鬯仍旧坚守着"严肃文学"这块净土,以"纯文学"的立场走在香港以至中国当代"实验小说"的前列。其中,《吵架》就是其富有新意的"反小说"的小说,在叙事技巧与艺术构思上,体现了刘以鬯小说的"奇"与"变"。  相似文献   

7.
李渔在戏曲、小说创作及建造园林等方面均有造诣,园林美学思想在其小说的构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在小说创作中同样追求一种园林美,小说以"楼"命名,故事情节也围绕着"楼"展开,小说中的楼亭、台阁、水榭、墙壁、花草、树木等不仅起到了分割空间营造环境美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小说情节的设计、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的寄托。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小说教学中,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识、相应的理论与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应从感知小说,初步审美体验;联系经验,促进审美体验;展开想象,丰富审美体验;推敲细品,深化审美体验;美读精彩段落,陶冶学生审美情感等方面,提高小说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审美现代性以非理性和生命感性为价值核心,成为启蒙现代性的对立因素.通过对"非平衡性人物"的描绘和对"异教精神"的追求,哈代的悲剧小说表现出强烈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自James Martin的评价理论系统发展以来,该理论常被应用于各种各样的话语分析,如新闻报刊语和自传话语等.然而,小说话语则很少涉及.本文运用了评价系统项下的态度系统对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傲慢"进行了评价性解读,藉以说明评价在小说话语中的重要作用,且以期在评价中找寻作者小说话语的文体风格特色.本文发现,小说中情感和判定常以名词化形式出现;过程情感表达不仅涉及到心理过程,还涉及到关系过程以及言语过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农民、市民曲折的历史经历成就了文学的绚丽,平民小说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的小说创作。其中,叙述地域民俗、民风、民情,讴歌人情、人性美,展示理想生活的田园牧歌式平民小说形成了一种叙事潮流。研究其发展轨迹,对新世纪的小说创作实践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侧重于细致入微地描摹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小说便是很典型的代表.他的写作观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影响,但并非是弗氏理论的简单图解,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茨威格,在小说中还充分体现出一个有正义感的作家对现实的控诉与鞭挞.  相似文献   

13.
施蜇存成功地推进了心理现代小说的本土化,他的心理小说在对人的复杂心理进行剖析的同时,充溢着古典的情怀,回荡着东方的文化神韵,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滋养,江南人文环境的濡染,形成了施蜇存独特的文化心理积淀。这也是他能将西方心理现代主义本土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的著名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田园小说的开创者。他的小说一向以清淡简朴闻名,由于他注重的只是“自己的兴味,”在田园风情的描绘中,体现他对“梦的真实与美”的追求,加上他优美的语言艺术,运用绝句的表现手法,着意追求一种质朴隽永的风格,为人们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情调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冯梦龙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较为全面地提出小说理论的小说理论家。在其“三言”的三篇序言里,分别提出了小说功用观:重视小说的社会教化作用;小说发展观:总结了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历程,并指出了通俗小说起源于话本艺术;小说创作观:小说创作要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并提到了小说创作题材的来源问题,指出小说创作要遵循通俗的原则;小说批评观:评价小说创作要将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时代中去评价,不能以今律古。  相似文献   

16.
东西是当今对结构有所追求的小说家之一。其小说智慧,不仅集中地表现在善于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多种异质创作方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同构,还在于对小说结构的机智构建,在努力解构传统小说模式的同时,也出示一个自己所结构的新的艺术秩序和精神真相,表现出顽强结构现实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孙犁的小说以风格独特著称,这种独特风格源自他独特的审美取向。他审美的基点是朴质纯情的乡土气息,以朴质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丰富的斗争生活,他倾心于美好,崇尚纯洁朴直,真切地关注时代和现实,在忠实于真实的同时,又用浪漫诗情致力于表现美的极致,给小说带来诗意的抒情和浪漫的气息,写出了他所期望的美好的事物,使美和感情得到升华。以孙犁不同时期的若干作品为例,从三方面分析了对其审美创造起导向和升华作用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解读鲁迅对世情小说和人情小说的界定,在探究世情小说特质的同时,可证世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是隶属于人情小说这一大概念下具有不同特质的两种小说类型,二者的关系是平行而非从属关系,世情小说更不是才子佳人小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沈从的小说特别是湘西题材的小说具有散化的显特点,是其小说创作艺术风格的重要内容。这是作家“自然即美”的唯美主义情调的自然流淌,它让读从中感受到了更多的自然及民风的清新、淡静及悠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