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且说且唱《鲁迅先生》踱步而出 鲁迅——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是无数人的精神领袖。时值鲁迅诞辰120周年、辞世65周年之际,张广天编导作曲的民谣史诗剧《鲁迅先生》,且说且唱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在中国儿童剧场正式公演。 张广天的《鲁迅先生》剧本在1998年完成,鲁迅是他极为推崇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也是他希望对现实社会表达自己观念的最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初婚     
鲁迅是出现在20世纪中国苦难大地上的一种天才“异象”,他的作品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苦闷的总象征,这是刘再复先生对鲁迅的总评价。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评述”。“评述”部分汇集了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关于鲁迅的最新思想成果,是经过一番自我反省和知识更新之后对鲁迅的明心见性之论。  相似文献   

3.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联名句,高吟肺腑,辞婉情深。这名句中的“孺子牛”,后人多解释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给“孺子牛”赋以新意,催人奋发,激人斗志,对人们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的伟大,学习鲁迅先生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业务》第六期上郑成训同志的《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一文,对于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很有启发;但就中有一处提法,我以为欠妥贴。说到鲁迅先生用词新鲜贴切,不落旧套,郑同志认为,这与鲁迅先生的“避去熟字”这一修辞手法有关。鲁迅先生用词的确避去陈词滥调,但这不能说是“避去熟字”的原因。相反,鲁迅先生用语用字一向讲求大众化,用大众懂得的语、字,而不易为读者所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长期的文学生涯中,与新闻事业有密切的联系。他除了在报刊上发表大量作品外,还长期从事报纸刊物的编辑工作,鲁迅生前“编辑过的报刊大约有二十种”。一个人编辑过如此众多的报刊,这在我国新闻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在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之际,笔者想就鲁迅与五四时期及以后报刊革新的关系,作一个简单地阐述。  相似文献   

7.
并不是笔者忽发妙想,要把鲁迅先生与柏杨先生相提并论,比较一番,而是《<丑陋的中国人>编后记》说了柏杨“继承了鲁迅先生的“正视现实的优良传统”这样一些话,使笔者不禁将鲁迅先生与柏杨先生进行了一番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大异而小同,深感《编后记》所论大谬不然,故只得握管为文,做此异同论,评一评《丑陋的中国人》。“非好辩也”,实有此必要焉。  相似文献   

8.
显微市场     
《鲁迅档案:人与神》:“人间”鲁迅 何梦觉 编 工人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鲁迅一方面被誉为“民族之魂”,另一方面备受攻击,鲁迅到底是人还是神?全书按不同历史时期选载有代表性的文字,众多名人在此亮相,显示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国外学者用“第三只眼”看鲁迅,自是别一种风景。 选题点评: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类纪念活动“沸沸扬扬”:戏剧界打造“魔幻鲁迅”,博物馆“走近鲁迅”,出版界“回望鲁迅”,本书则是出版界“回望”系列中的一种,展示  相似文献   

9.
消灭报刊图书差错的议论已经不少了,但总成效不大,不信请找一份无错报或无错书刊试试,就很困难.出差错的原因很多,但不重视校对不能说不是首要因素。轻视校对工作和校对人员的例子,在某些编辑出版部门几乎是俯拾皆是的. 其实,真正懂得编辑的人,真正的文章大家并非如此.列宁在编辑《火星报》期间,常常亲自校对,对每篇文章的语言、音节、标点都要反复核实。他在关于出版《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的一封信中说:“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在他看来,校对是出版的第一条件。鲁迅一生化在校对上的精力几乎不亚于编著,许广平先生回忆道:“每一种译著的最初出版,往往多是经过鲁迅先生和我共同校对。……有时甚至六七校,平时的所谓初校,在我们已经是二校、四校了。”《鲁迅日记》中就有不少“通夜校《奔流》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诞辰120周年之时,怎样反思鲁迅先生是一个迫切的话题。围绕鲁迅展开的无休无止的论争,是鲁迅的宿命,也是鲁迅研究的宿命。如今精神上缺乏某种支撑的中国人。除了像鲁迅一样用坚韧和冷硬面对世界的阴暗,还应该有另一种抵御世界黑暗的方式。长期以来,对鲁迅的纪念丝毫没有停止。但每一次的纪念对先生都是一种神化。学认为.其中还夹着不少门户之争。如果老把鲁迅当成圣人,认为20世纪中国只有一个鲁迅。就会影响中国化势力的发展,这是一种悲哀。  相似文献   

11.
著名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倪墨炎先生最近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在现代出版家中,成就显著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格外受到冷落的,我以为有两人:一个是李小峰,一个是吴朗西."(<发人深思的出版家:吴朗西>,见<中华读书报>2001.4.4)李小峰是北新书局的老板,曾出版过包括鲁迅先生著述在内的新文学作品.因拖欠过鲁迅先生的版税,被鲁迅先生告上过法庭.吴朗西先生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与晚年的鲁迅、巴金等交往甚密.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块丰碑。他以求实的精神为中国的文学增添了不朽的色彩,以至于他的名字曾一度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伟大”的代名词。毛泽东评价鲁迅为“现代的孔夫子”,可见鲁迅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然而,究其一生,我们却不难发现,鲁迅有鲁迅的悲哀。他的一生有许多的挚友,也有许多的“怨敌”。因为要唤醒沉睡的中国国民,  相似文献   

13.
也评"鲁迅著作"的列类和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评价的定位,肯定了《中图法》的做法,并就“鲁迅著作”的列类和分类提出了进一步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日俄战争10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00年前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这场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中国人民将永世不忘。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就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之一。“九连城战役”是战争的一部分。在距镇西北约700米处的山丘上,有一个埋葬沙皇俄国阵亡军人的墓地,称“俄国坟”。与此东北约400米处的船坞山顶,还有一座侵华日军建造的“鸭绿江战迹”碑,两者遥遥相对,作为日、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罪行的无言证人,站在历史的审判台上,默默地对视着。1904年,日本帝国主义同沙皇俄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发生了一…  相似文献   

15.
68年前,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时代在前进,旧时代的“中国的脊梁”,到了新时代既有传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时,有几家报纸报道说,在北京市西直门八道湾11号发现了鲁迅先生撰写《阿Q正传》一书的手稿。因此这些报刊就把八道湾11号称作“阿Q的诞生地”。 人的“诞生地”就是人的籍贯。 但是,阿Q有籍贯吗? 翻开《阿Q正传》第一章,鲁迅先生就特地写道,他“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也“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因此籍贯也有些决不定”。 像鲁迅这样的大文豪,连人家的姓名籍贯都闹不清楚就提笔给人家写传记,岂不荒唐? 要想了解鲁迅为什么这么“荒唐”,就请看鲁迅  相似文献   

17.
说起鲁迅先生,心中总是浮现出在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上反复看过读过的一句话:“鲁迅(1881-1936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少时并未仔细去想这短短的一句话代表了什么,因为那时每读到一位作家的课文,文前必有这么一段类似的简介,只是觉得鲁迅能有三个“家”的桂  相似文献   

18.
樊亚平 《新闻界》2006,(6):12-13
甘惜分先生是我国新闻学界德高望重的“探路”人。《“找关系”·广视野·倡争论·多读书·做好人》一文是作者就当前一些我国新闻学研究和实践中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甘惜分先生进行的一次访谈,读之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三四十年代有些作家的面目,缘于时空关系,或模模胡胡,甚或怪陋狰狞,使人不敢趋前,叶灵凤先生大约就是很“惨”的一个。初则是正在“唇红齿白”时,与鲁迅先生相“骂”,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其实何尝是对手,倒被“骂”个“流氓文人”,“臭”名昭著;继则又在《鲁迅全集》中被“注”为“汉奸”,遗“臭”万年。后此注虽然“注销”,却也并无声闻遐迩的“平反昭雪”,何况斯人已去,身后寂寞,真面目如何,也难得一辨。  相似文献   

20.
“笑嬉嬉”,是说态度好,这是鲁迅先生用来形容孙伏园的。当时,孙是《晨报》副刊的编辑,常约鲁迅写稿子。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伏园虽然还没有现在这样胖,但已经笑嬉嬉,善于催稿了。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阿Q正传》这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便在孙伏园的“笑嬉嬉”地催促下面,一章又一章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