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传播学的视角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是要重新审视高校在教育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学校和个人期望的差距所在.本篇论文借助议程设置理论、隐形教育理论,从传播中最基本的要素着手分析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存在的不足,发现实际运行环节中的瑕疵所在,从优化各个要素入手,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曹海涛  张秀芳  邵佳 《今传媒》2020,28(1):139-142
从传播学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中,需要借鉴和贯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不断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大学生的认同感,较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又促进了其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系统中传播者与受传者间的博弈、"主传播圈"与"亚传播圈"间的博弈、"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间的博弈,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构筑"主传播圈"与"亚传播圈"共存共荣的传播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与受传者间的互信度;提升传播内容的真活度;利用新媒体技术把准受传者的脉搏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学科视角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本文从传播学入手,着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技巧进行具体分析,以求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在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之间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传播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传播学分类”,即根据对象人数是“一”还是“多”将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再根据对象是否特定,将“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分为“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和“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对“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播、“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传播、“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与人际传播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尽管传播学滥觞于西方,但在近年来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各领域的重视。传播学包含传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分析等五大领域,传播学原理与教育行为过程不谋而合。对此,我们以传播学独特视角,以体育教育为传播行为,审视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并提出相应的引导意见。  相似文献   

7.
一、高校校报: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高校校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它兼而有教育和新闻传播的特性,既是精神产品,又是育人工具。因此,高校校报的办报理念必须符合教育学和新闻传播学理论,其中教育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规律与教育艺术,以及对所属高校本身的教育性质研究。教育学和新闻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机结合,即为高校校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独特之处,是其它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载体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8.
陈美妍 《今传媒》2023,(4):147-150
“青年大学习”作为共青团中央在全团实施的一项行动,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组织在“大思政”格局中的独特作用,为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政工作与宣传工作逻辑上具有一致性。“青年大学习”行动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本文以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为框架,从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五个维度,探究“青年大学习”行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新矩阵,旨在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优化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马基雅维利是历史上极具地位的政治家,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运用了多种传播学的方式和技巧,作为其政治传播的手段和筹码。通过对政治生涯的中所使用的传播手段来进行解析,以现代的视角来看待其措施的实用性,以及对现代传播所创造的影响力。从其政治思想的产生原因和当时的实际效果来解释和分析其政治传播的重要意义,探索对现代传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贾举 《今传媒》2013,(10):135-137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互动过程。在传播学视野下,基于沟通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生成过程及构成元素进行分析,找出并消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的障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效性,可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思维方式,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法原则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外环境等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贾举 《报刊之友》2013,(10):135-137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互动过程。在传播学视野下,基于沟通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生成过程及构成元素进行分析,找出并消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的障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效性,可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思维方式,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法原则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外环境等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体育政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当下维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政治传播实践是国家或地缘政治诉求在体育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反映、再现与建构过程.从历史与当下、西方与东方二维比较的视角,分析讨论体育政治传播典型案例,如贝卢斯科尼集团入股职业球队的政治传播动机,默多克新闻集团竞标曼联队的文化政治传播背景,南非世界杯朝鲜队的新闻报道案例,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事件的整体传播等,以期丰富与开阔体育政治传播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思维.  相似文献   

13.
钱入信 《新闻世界》2011,(5):138-139
本文以梁启超的报刊思想为基础,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他的传播功能观,以期丰富有关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4.
政治传播效应的研究,需要走出传播学视角下传播效果研究“媒介中心论”的困境,回归到政治活动本身,应以政治活动为根基,用政治学的理论来诠释.政治传播活动是国家宰制下的政治目的性很强的信息传播过程.这种过程不可能是信息的自然循环,因此“媒体”永远不可能处于中心地位.政治传播的效应,不可能直奔一个个社会成员的微观态度而去,而总是着力于宏观的政治治理效果.这样一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便必然成为政治传播效应的本质规定性.就是说,政治传播始终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为最终目的,检验政治传播的“效应”如何,须以这几个方面为基准.  相似文献   

15.
教育传播学新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鹂  吴廷俊 《现代传播》2003,20(1):46-49
教育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国内外的研究都将教育传播的概念等同于“电化教育”。而本文的作者认为 ,电化教育仅仅只是教育传播中的一个手段 ,研究教育传播学 ,应该开阔思路 ,从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规律和现象 ,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作者提出了对教育传播概念的新的界定 ,揭示了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教育过程的必要性。最后 ,提出了教育传播学所应该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政治传播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使政治传播实践逐渐趋同,这种趋势在全球化的当今更加得到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传播学的重要拓展说起,着重强调了比较研究视角对政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呼吁学界对比较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并相应指出了比较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沃尔特·李普曼,不仅是一位世界闻名的记者,还是一名政治评论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大师,他的传播思想直接启发了后来的传播学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李普曼主要思想观点的梳理,厘清其思想在传播学史上的前后继承关系,以进一步论证他在传播学发展史上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界的重点课题.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把关人”依然存在, “把关人”变为了“引路人”;网络传播仍需要“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呈多元化;网络传播的“培养”作用依然存在;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却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先秦诸子殿军人物的韩非擅于用寓言来论证和写作政治思想论著,他笔下的寓言故事卷帙浩繁、构思巧妙、联想丰富,一方面容易被受众接受,产生极强的说服效果;另外一方面寓言的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是往往能够根据传播的目的有选择性地加以叙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天我们如果以传播学的叙事者视角来讲述韩非子寓言故事,颇能够从中解读出许多的富有传播学寓意的理论片段。在这些寓言故事中许多现代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似乎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这并不完全是寓言的创作者一开始所想要表达的,然而我们又的确从中感觉到某种传播的偏向和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