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私小说在日本文坛所占的比重是任何一种文体都无法与之抗衡的,在日本,几乎没有哪个作家不写私小说。笔者试从私小说的创作特征出发,分析私小说作品中的"原生态"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俊耀  朱志卉 《海外英语》2013,(15):202-203
《魔戒》是英国著名奇幻小说家,被称为"奇幻文学之父"的托尔金的代表作,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不谋而合,小说中人物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的发展。该文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分析小说的人物,通过这一全新视角阐释了咕噜、弗罗多和甘道夫与魔戒的矛盾以及形成原因,以便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相似文献   

3.
自我"与"非我"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命题,可以说是所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在画作上的集中表现。客观与主观、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辩证统一的关系,无不体现在"自我"与"非我"之中,成为它们深刻而丰富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魔戒》是英国著名奇幻小说家,被称为“奇幻文学之父”的托尔金的代表作,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不谋而合,小说中人物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的发展。该文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分析小说的人物,通过这一全新视角阐释了咕噜、弗罗多和甘道夫与魔戒的矛盾以及形成原因,以便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6.
沙汀在长期的小说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定势,热衷于描写人物的争吵便是其中之一.人物争吵的主要类型有狗咬狗型,民与官相斗型,家庭纷争型,同事、乡民之间争吵型,看客与看客争吵型等五种.这一定势的形成,有地理历史的原因,也有童年体验和婚姻生活的影响.这一定势的形成,使他的小说注重人物争吵的描写,并以此作为一个视角,透视了川人的"吃讲茶"文化,从而丰富、拓展了现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描写的内容和领域.  相似文献   

7.
沈石溪是中国动物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之一。纵观沈石溪十余年动物小说创作,大致经历了一个篇幅上的由短到长、审美观念上由朦胧到自觉、创作手法上由粗糙到细腻的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他的动物小说以动物为本位,在对动物角色的选择上,有一种"强者情结"。沈石溪善于描写悲剧,同时,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这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厚度和冲击力度。  相似文献   

8.
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过程中,为了适应中国读者的口味,译者通常按照中国传统小说创作诗学来改造域外小说,例如,改变原文的叙事角度,在翻译域外小说过程中采取中国小说形式,甚至是改变原作内容,例如对于域外小说中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处理。总之,中国传统小说创作诗学对于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欧茨的作品《我带你去那儿》是一部描写女性个体成长与自我生成的小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女性成长的关注和期待。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可分为"外出求学"、"经受考验"、"走向成熟"三大阶段,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体成长的人生历程和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充分展示了小说的个人成长主题,诠释了作者渴望女性走向成熟、完善自我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有自己“心目中的小说”,“说话”、“精神”、“实与虚”、“中与西”等四个层面体现了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的一贯追求。为了努力实践自己心目中的小说理想,贾平凹在小说创作理论领域和创作实践领域锐意探索,在追求和实践的矛盾中小说创作理论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小说创作也不断推进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翻译本科专业学生的实习现状,开展了"自主实习"的翻译实践,介绍了笔者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自主实习式"的翻译实践的学习模式以及实习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13.
20世纪的女性意识在我国现当代女作家笔下总地说来呈放大与扩散之势。在女性性别特征的消隐、凸显的更迭变化中,女性性别意识从孱弱到强健表明它在本土化和全球化的互动互补中开始走向了成熟。本通过20世纪90年代女性意识在女作家笔下的成熟与自觉、多极与自为,旨在分析开始以独立的“个体”身份面对急剧推进的商业化社会“镜城”的女性写作,如何在清晰的性别身份和令之眼花缭乱的俗世狙击问看护自我、坚守自我。  相似文献   

14.
"自我"意识之觉醒是当下的普遍追求,"自我"的存在论根基在于在"对象性"活动中自我与他者的积极呈现,"自我"之觉醒目的在于"自我"与他者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和佛道之学的刺激下,宋代初期走向儒学的"内转"。用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来帮助诠释和深入理解宋代初期文人士大夫追求心灵自由的内在转向及"使生活艺术化"的实践智慧,是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深化,借鉴西方高等教育“院校研究”的视角,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正深入开展,而如何解读“院校研究”确有值得探讨的必要。以“院校自身研究”替代“院校研究”既可以避免无谓的争论,也能够使其研究更为精准具体,具备应用价值,从而使高等学校进一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开展“院校自身研究”既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同时也是对唯物辩证法原理的进一步证明,尤其是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开展“院校自身研究”就是要理清研究思路,形成全员参与的研究团队,深化细化研究对象及其范围、层次,有长远的规戈Ⅱ设计和近期的具体部署安排,正确处理“院校自身”问题与一般高校问题之问的辩证关系,综合运用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有效转化研究成果,使之成为各高等学校科学发展,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让全体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是小学教育追求的目标。我们改革的着眼点是:轻松活泼,全体受益,现在得益,终身受用;目标是: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培养“自能学习”,从而做到“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相对不稳定的时期。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完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萨特在其文学中对其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形象化解说,其中心即"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其戏剧作品中,"他人即地狱"首先表现为他人对个体认知的介入与对个体自欺的侵犯,与个体围绕注视展开超越与被超越的斗争。另一方面,个体依赖他人达成对自我的认知,通过自由选择并承担责任追求自我的绝对自由。"自我"与"他人"在人的存在层面达成同一。  相似文献   

20.
游学军 《海外英语》2012,(7):220-221
Human nature is one of the most thoroughly studied topics in human history.Even today the argument continues in all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and by studying Conrad’s two stories:Heart of Darkness and The Secret Sharer,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sides of the nature,both good and evil,which are inherent in us humans.In the essay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two heroes in the stories and tries to prove that only when we realize and admit our capability for the evil,can we make the good and kind side of nature to flouri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