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纵向时间为线索进行分析,研究安徽大鼓从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历史和种种表现,分析得出结论:安徽大鼓分为生长期(光绪中叶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繁盛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创新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低沉期(二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四个历史时期,此发展阶段也是安徽曲艺整体发展历史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蔡静  罗丽 《文教资料》2005,(21):72-73
历史上,汉武帝刘彻能从其高祖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中的以“守”为边疆国策的苑囿中走出来,扫荡匈奴,开拓疆土,这正好说明了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或决策或方式都只有在它相应的时代才能发挥其作用。而历史永远是向前的,我们就得应时而变,因时之需而补不足,这便是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制度诞生的时代要求。从二十世纪初英国人提出“继续教育”这一理念开始,再到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主义从欧洲的一种思潮、理论、运动播及全世界,并在欧亚大陆的十多个国家中取得了政权,其理论也获得极大的丰富与发展.今天,回顾这一段历史,会使我们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一)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已经淡去最后一抹夕阳,站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的“过隙”间追昔抚今,内心不禁百感交集。既涌起“逝如斯夫”、“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历史苍凉感,又在不知不觉中萌生出凤凰涅槃再生后的喜悦之情。渺然如个人如此,时代又何尝能置身于度外?人类在二十世纪获得了恐怕连人类自身也难以估量的巨大进步,同时却又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更加焦虑和彷徨。  相似文献   

5.
《拉格泰姆时代》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多克特罗的代表作,以其融虚构情节与真实史实于一体的写作特点著称。该小说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角再现了二十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回顾了世纪之初的那段历史,并引发了读者的重新审视。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角度解读该小说。  相似文献   

6.
自西元一千九百年迄今,在风云变幻、险象环生之中,人类慌乱地走过了二十世纪的大部历程;炎黄子孙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之中,遭逢到五千年未遇之巨劫奇变,天佑吾华,总算捱到了百年生死的尽头.  相似文献   

7.
以纵向时间为线索进行分析,研究安徽大鼓从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历史和种种表现,分析得出结论:安徽大鼓分为生长期(光绪中叶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繁盛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创新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低沉期(二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四个历史时期,此发展阶段也是安徽曲艺整体发展历史的概括。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世界和中国都经历着重大的变化和动盪。从全球范围来说,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兴起、交相激盪,“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二十世纪初所揭开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①在中国,由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更加严重,由于广大劳苦群众反抗斗争的风起云涌,同时也由于新兴  相似文献   

9.
作为二十世纪同以杂文名世的伟大作家,鲁迅和柏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对安乐死予以正面的关注。所不同的是,鲁迅只是略有涉及,而柏杨则以专文详论。对此现象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巨大进步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跨越风云剧变的20世纪,当代学人纷纷开始回首百年历史中学术之生发演变,总结经验教训,思索过去,启迪未来.齐裕、王子宽二位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作为傅璇琮先生主编之<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文学专辑>之一,于2005年6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文学史上,乌托邦小说是一种已有近五百年历史的小说类型,而作为一种引起广泛注意的新的思维模式与理论指导,新历史主义批评却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崭露头角.本文试图在一种小说类型与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之闻找到一种平衡,从而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鸟托邦小说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发生重大转向。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梁实秋用新人文主义理论来评析五四新文学,在对浪漫主义的征讨中,几乎把新文学的趋向基本否定。笔者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对梁实秋此文的得失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从二十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现代汉语便是中国新文化的语言主体,现当代中国文化的力量和欠缺都与之有因果关系。在二十世纪已经成为历史的今天,人们发现中国文化在此百年间几乎丧失了原创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原创性的匮乏意味着现代汉语体系必然有某些欠缺,发现并克服它们是我们作为汉语知识分子不容推卸的责任。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反思现代汉语体系的不足,但本文只想简略言说一个长期被忽略的维度——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所存在的问题。与现代汉语的字与词相比,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诞生有更强的人工性:引号、省略号、书名号等标点符  相似文献   

14.
自清廷于20世纪初普设学堂,推行新式教育以来.历史教学法遂受史家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有关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教学法的著述及其研究情况,现时所论不多。本文即就此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际镒及其历史教学法著述作为探索对象.藉此为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教学法发展.提供一项个案。  相似文献   

15.
自清廷于20世纪初普设学堂,推行新式教育以来,历史教学法遂受史家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有关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教学法的著述及其研究情况,现时所论不多。本文即就此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际镒及其历史教学法著述作为探索对象,藉此为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教学法发展,提供一项个案。一、历史教学法的缘起及发展近代中国历史教学法的关注,始于晚清十年(1901~1911)新式中小学堂将历史列入课程以及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发生重大转向。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梁实秋用新人文主义理论来评析五四新文学,在对浪漫主义的征讨中,几乎把新文学的趋向基本否定。笔者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对梁实秋此文的得失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置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从五个方面具体考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十世纪初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关系。文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争霸政治的产物;(2)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曾毅 《教育史研究》2009,(6):42-45,67
二十世纪是一个富于怀疑与批判精神的世纪。语文教育批评是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界一个普遍而鲜明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二十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演变,依据语文教育批评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自身发展逻辑进行分期考察,剖析不同发展阶段语文教育批评的主导思想、焦点闸题及其文化实质,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二十世纪语文教育批评演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声音是有重量的。有的声音成为一个时代的喧嚣之音,有的声音则穿越光阴的隧道,成为拍岸之涛,载入了历史的"容器"。于是有了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哲学大师的千年美丽;有了列宁、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百年宣言;有了李燕杰、刘吉、曲啸、彭清一、景克宁等演讲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铸魂育人  相似文献   

20.
荷兰私立中小学教育——一种独特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展的历史背景在西方世界,荷兰的中小学教育体制是十分独特的,它不仅是教育体制历史演变的独特,也反映在荷兰现行教育结构的独特中。就历史演变而言,十九世纪下半年、二十世纪初,世界性的普及义务教育运动风起云涌,触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刻,教育发展史上前所未见。多数国家都在推进教育的公立化,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目的,而荷兰似乎反其道而行之,以鼓励私立教育发展谋求这一理想的实现。早在十九世纪初,荷兰教育表现出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