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吴宓是新人文主义的一位信徒,他受到了白璧德极为深刻的影响.此文详细梳理了吴宓对新人文主义的译介,并从文化观、文学观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吴宓与新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在文化观上,吴宓主张构造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必须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使之熔铸贯通.在文学观上,吴宓主张应该学习西方的现实主义,激烈批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应该吸取优良的传统,而不能完全反叛旧有之传统.他的这些思想的渊源就是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对其中国弟子影响至深,颇为适合他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重建中国文化、启蒙国民性的需要。面对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以吴宓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坚持走人文主义启蒙之路,将新人文主义思想运用于高等教育实践,对东南学风、清华国学研究院与外文系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宓、胡适两位著名学者同为"庚款"留美学生。吴宓师从哈佛教授白璧德,受到新人文主义的熏陶,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受教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毕生实践着实用主义教育观。吴宓、胡适所受导师的影响及二人本身在哲学观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教育思想的相通与差异。本文在综合比较了二位学者之间教育观的异同处及其形成原因后揭示了他们的教育观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梳理分析吴宓在清华学校和留美及回国初期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可见其很早就注意到新教育必须有系统有精神,并提出造就新教育应采撷中西传统文明之精华;希望借鉴美国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这些基本观点为吴宓长期从事比较文学教育、坚持十一年主办《学衡》杂志、筹建清华国学研究院、培养"博雅之士"提供了精神支撑,为后人理解其厚实的大学教育思想揭示了源头,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君毅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阐释儒家学说之思想价值为己任,尤其重视中囱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高扬起人文主义的旗帜,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肯定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之现代转换的最佳途径,这对于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妥善地解决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冲突与融合等方面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体系,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宓是学衡派的领军人物,贯穿吴宓一生文化思想的是他对传统伦理精神的坚守与弘扬。吴宓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欲救世救国,就必须重塑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以人格而升国格,”才能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得以“重建民族的自尊”。吴宓伦理思想的构建,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要资源,又得益于白壁德新人文主义和柏拉图哲学思想,从而使其伦理思想带有浓郁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有了我们可以把握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问题上,吴宓等学衡派人物提出了不同的主张,由于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侵扰,吴宓等人的思想文化主张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理解。实际上,无论是在新文化的建设上,还是在文学、教育以及道德领域,吴宓都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意见,无论是在他的个人生活,还是文学观点、学术主张中都有对道德的特别强调,在今天这样一个被普遍看做道德滑坡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新儒学面临双重困境和儒学多极化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李承贵的"人文儒学"以"人文主义"为基底,上承原始儒家学说之人文特质,援引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试图构建新的儒家形而上学。"人文儒学"是近年来"复兴儒学运动"之一种,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儒学复兴路向的新展开。不过,总的看来,"人文儒学"成为儒学本体形态的可能性不大,形上建构也并非儒学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成分 ,主导性文化为儒家。文化价值的中心观念是孔子的“仁”,主要内涵是重“天人合一”、社会秩序与人伦规范。其涵蕴系统是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中国人建设新文化 ,必须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相似文献   

11.
新人文主义反对趋向物质机械的"科学主义"和不加遏制的"浪漫主义",求助于古希腊文化,以及中国儒家文化来匡正近代文明秩序的失衡。吴宓在否定一切传统的时代,借助翻译西方诗歌与文论,在近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倡导"内在制约"的新人文主义,这对当前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无疑具有镜鉴意义;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亦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美育思想从总体上看没有脱出儒家伦理本位,仍把美育纳入道德教化大局,但是他反对违反自然天性的道德教化,其蒙学思想体现出轻规范、重体验的特点。王阳明认为审美对于以人伦道德为旨归的蒙学教育具有潜移默化、因势利导、端肃形貌、宣畅心气、感发志意、宽虚自得等功用。  相似文献   

13.
周亚军 《文教资料》2014,(33):120-122
作为思想动机的道德观念要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还必须通过合适的行为方式才能实现。但是,由于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德育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重道德观念灌输,轻道德行为养成"的倾向,由此造成当代大学生对待道德认知和践行上出现"知行不一"现象。《弟子规》以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为纲,理论体系完备,德育内容精炼,对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规范做了全面而又具体的要求,对构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君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为己任,毕生从事于教育事业,其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通识教育思想颇具特色,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了杜维明"启蒙反思"论域形成的思想脉络,揭示了杜维明在充分肯定启蒙运动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着眼其固有的排斥性人文主义心态给当今人类社会和自然宇宙造成的巨大弊害而产生的批判意识,展现了杜维明基于人类福祉的关切而从东西方的历史和现实中广泛发掘对治和超越启蒙心态的思想资源的努力;特别突出了作为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杜维明关于儒家思想的当下意义的论说及其期望以具有包容性人文主义精神并且经过了创造性转化的儒家传统矫正启蒙心态的用心;还阐述了杜维明重视印度文明并主张以之作为启蒙反思的参照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仁爱诚信、崇义重德的德育内容;因材施教、重体悟轻灌输的德育方法;注重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德育观念等。因此,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儒家道德教育的智慧以创新高校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讨课题。  相似文献   

17.
新儒学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儒学在现代条件下重新肯定儒家的价值系统,强调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力主返本开新;强调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一面,力主弘扬传统文化;强调哲学的超越功能,力推道德理想主义。这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我国教育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民族教育,吸取西方教育的精华;必须积极地革新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必须以育人为本,加强人文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8.
陈艳秋 《高教探索》2007,(1):128-132
儒家教育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过程诗性与理性紧密交融,“比德”是儒家诗性德育的重要形式。现代高校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有着诸多外因,但“知识化”倾向则是使自身陷于困境的更为根本的原因。重道德认知,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自觉,重德育“专修”,轻课堂延伸,“知识”德育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而儒家比德在化育道德情感、启迪道德自觉、融通人与自然、陶冶“知行合一”的道德人格等方面则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对日益倾向于理性化的现代高校德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重要派别——学衡派的领军人物,吴宓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的道德与人格论。在融合了美国白壁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后,他认为只有在道德的约束下,人的本性才不至于走向欲望的极端,人类才能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物质文明与现代文明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状态。概言之,即借助于道德,使人的内在与外在趋于理想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灌输的弊端日益凸显,传统的以"知性论"为约束性的道德教育,导致主客体二元对立,知行脱节,而道德体验作为主体置身其中的教育参与行为,是道德从理论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中介,促使道德教育返本开新,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德性品质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