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理性"的合理性限度与"生态理性"的价值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现代化以来,科技理性由抽象思辨的理性逐渐嬗变为具体实证的理性,荡涤了自由、解放和人文价值理念的科技理性暴露了自身发展的合理性限度.在"生态"理念的引导下,应当寻求"生态理性"的道德合法性并积极建构"科技理性-生态理性"辩证融合的生态体系,使"科技理性"成为"生态理性",不仅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理论旨归,同时也是重要的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2.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与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相似文献   

3.
一、西蒙的有限理性说1.什么是理性?人们总喜欢说,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rationality),或谓合理性、理智,似乎是人的基本特征。西方自古希腊时代起,许多哲学家、思想家都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类理性的特征和本质。然而,仔细推敲起来,人们发现要搞清楚“理性”的确切含义绝非易事。一般来说,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类的认识能力;心理学家认为理性是指认知、推理或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区别于非理性);社会学家用理性来表示组织对组织目标的自觉适应性;经济学家用理性一词表示靠抉择过程挑选出来的行动方案的属性。(杨砾、徐立,198…  相似文献   

4.
人们不能完全确定某个事物应该归入哪个类别的情境,被称作"归类不确定的情境"。当前归类不确定情境下特征推理的理论解释有理性模型、理性模型的发展贝叶斯分析修正公式和新的贝叶斯公式、单类说、综合条件概率模型,本文对这些理论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对研究范式和影响因素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逻辑推理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推理能力有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且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切实有效的策略影响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原有认识经验,引发学生的推理、猜想,培养小学生推理意识,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五大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指向“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自我构建。通过人类发现和利用元素的历史情境,逐步构建“位置—结构—性质”认识模型;通过历史证据和实验证据开展研究,建构元素周期表模型、优化元素周期表模型、运用元素周期表模型,发展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素养。当学生利用模型解决真实问题时,知识、能力和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缺乏思辨理性其实是其自觉选择的结果。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理论只是整个文学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理论理性是贯穿在实践理性中的,所以反对纯思辨的抽象分析是古代文论的自觉行为。古代文论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在文学艺术观念上的具体反映,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背景,中国古代文论才不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去对客观对象展开认识,即不热心逻辑认识体系的建立,因而具有强调主体性、浑整性和会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人们对数感内涵解读的不同视角和结构模型,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基于理性思维发展的数感培养路径:以真实情境为基础、以问题思考为载体、以思维发展为旨归。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实现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认识和理解,在直观感悟和理性思考中发展“数字意识”和“数学态度”,实现数感素养的培养;并通过反思质疑、批判创新,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现理性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叶,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深刻、最有影响的变革就是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或称之为生态觉悟。这种生态觉悟的直接根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命运给予关注。这种生态意识的觉醒一开始就蕴含着极其深刻而普遍的哲学意义,尤其是在伦理学领域的深刻变革,产生了生态伦理学这一理论成果。生态伦理学试图用伦理信念调节和约束人类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生态伦理学坚持"生态本位"的伦理学方法,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为哲学基础,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标准,建构和确证伦理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伦理与经济生态、伦理与社会生态、伦理与文化生态的建构,去确证当代伦理精神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实现伦理生态的辩证复归。生态伦理是当代伦理精神的价值诉求,则成为生态伦理精神能否成为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中叶前的西方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赞赏,其哲学基础和根据是他们所信奉的自然理性概念。在精神领域中,自然理性概念实际只是一种停留在主观意识中的抽象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它不知道真正的道德须以自由意识为前提,故这些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本质和传统中国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以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  相似文献   

12.
儒道生态思想的两种理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之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思想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先秦诸家,特别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学说中。古代生态思想表现出两种理性,即生态道德理性和生态实践理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思想为现代文明的生态观确立提供了深厚的价值支持资源。  相似文献   

13.
论人性的发生及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什么?众说绘纭。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各种联系中生活实践,就会在不同联系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不同的人性因素,这如感性、物欲性、情欲性、群体性、德性、理性、经济物利性、阶级性、劳动创造性、情爱性、超越性等。人性诸因素共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依赖、作用的完整的人性结构。人性的本质,比较抽象而言,是人在不同的生活实践中所具有的各种行为属性总和;比较具体而言,是具体人通过环境影响和自我选择而在生活与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为效能特性。由于德性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泛深刻,人们往往以“人性”概念来对它加以替代或误用。  相似文献   

14.
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亟需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以思辨为特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致力于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建设性突破。教者要通过构建主题情境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思辨性对话,优化对话策略,通过质疑批判式对话、情境推理式对话、梳理探究式对话引领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有逻辑、负责任地表达,让思辨性对话成为助力理性思维软着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维柯认为诗是原始人类认识世界和创建世界的经验性呈现,是人类最初的智慧形式;诗的智慧以“想象的类”为逻辑基础,与哲学的抽象逻辑截然不同:诗是感官的,关乎殊相的,与热情、想象和个性相关;而哲学则是理智的,关乎共相的,诉诸抽象和推理;更为重要的是,诗的认识在达致真理之途中具有在先性和首要性。这种诗性认知观挖掘了想象力在人类文化创造中的价值,具有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事物的形象化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以简化的形式来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和功能,容易使人们抓住事实的最主要、最本质的特征.它能连接抽象与具体,理论和实践,因而人们可以通过对模型的研究,预测事物...  相似文献   

17.
摆事实、讲道理,不断地探索、批判以及强调认识世界对于改造世界的基础作用是理性精神的内核。理性精神突出表现在数学以一般抽象性、形式逻辑性、数量精确性和模型构造性为思考标尺的认识模式与追求上。纵观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历史可知,理性精神,尤其是源于数学的理性精神,正是"无用"之大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是兼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具体策略有:选取典故与反例,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设计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质量:理性评价与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要求,是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是我国高校扩招引起的对质量担忧的审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和时代属性的探讨,为我们认识高等教育质量观及质量观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了基础。在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因素及其评价标准后,论文提出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以发展的眼光看质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方面来理性地认识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与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l申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宫的跟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