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周容先生《怎样理解"莺啼过落花"的"过"字》一文,就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16题诗歌鉴赏的参考答案提出质疑,指出该答案"对‘过’字理解有所偏差"。行文引证翔实,辨析精当,读后大有启迪。但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开头尚有瑕疵。周先生说:"摩诘此诗‘过’凡两见。一为诗题(按:指《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一即颈联(按:指"鹊乳先春草,莺啼  相似文献   

2.
正《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是王维的一首五律,也是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诗歌赏析题。关于诗题中的"见过",周容先生说:"‘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王忠贤先生说:"诗题中的‘见过’,应作为‘拜访我’解释。"(《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3.
李白有一首诗题目叫做《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考验,仍然保持其艺术生命,足以列入不朽的经典。但是,它的艺术成就高在那里,至今却几乎还没有能够圆满地说清楚。不少学者的赏析文章有意无意地把这首诗的好处归结为:李白热情地  相似文献   

4.
《望湖楼醉书》是苏轼的一个七绝诗组.全诗共五首,"黑云翻墨未遮山"一诗即其中第一首.《湖南教育》一九八四年第一期《<望湖楼醉书>赏析》(以下简称《赏析》)一文对此诗作了比较深刻的分析和探讨.但由于《赏析》的作者未能联系整个诗组来进行考虑,因此文章对某些地方的理解便使人觉得有失于臆断.首先,《赏析》对诗的着眼点的理解是有问题的.文章认为,此诗是作者"在望湖楼上一瞬间的  相似文献   

5.
<正>曾听过一节语文观摩课,上的是孟浩然的诗《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上课时,老师曾特意提问,这首诗是不是一首七言律诗,学生都说"是"。于是老师纠正,这不是一首七言律诗,而是一首七言古诗,因为它不符合近体格律诗的要求:一是中间换韵,二是后半首诗没有押平声韵,三是第二联对仗不工,而第三联根本  相似文献   

6.
高中三册《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把“无乃尔是过与?”一句注解为“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我们认为是不妥的. 首先,这样的翻译不符合古汉语的语言习惯.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一书中指出:“‘尔是过’,不能解作‘尔之过’,因为古代人称代词表示领位极少再加别的虚词的.”通常都是把表示领位的人称代词直接放在隶属的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前.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相似文献   

7.
崔巍 《陕西教育》2000,(2):39-39
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江南春》的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针对杨慎的意见,清代文学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进行了驳斥:“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之《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  相似文献   

8.
苏轼曾在题为《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的诗中写道:“伦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意谓画贵神似,诗贵神韵及味外之旨,若但求形似,或窘于诗题,那是浅薄幼稚的。  相似文献   

9.
“龙城”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对王昌龄这首《出塞》诗中第三句"龙城"一词,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看法.一九七八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作"但使卢城飞将在",注云:  相似文献   

10.
在众多版本的《诗经》《辞源》《辞海》《十三经辞典》等辞书中,都将《国风·周南·樛木》一诗里的"葛藟荒之"一句中的"荒"字解释为"掩盖"或"覆盖"之义。研究发现,句中的"荒"字解释为"缠绕"之义更准确。本文主要从生活常理、诗的内容和诗的结构三方面来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1.
<正>舞文弄墨是文人骚客的共同雅好。其实,文人们在遣词造句之间,也给世人留下了足可开颜的"文趣"。闲来翻书,发现有很多文人创作的"怪诗",读来颇有情趣。减法诗《乐府》中载有一首名为《懊侬歌》的诗,全诗20字,读起来居然是道减法:"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3300-1300=2000。一首诗,一道减法题,诗作者期盼与心上人相会的迫切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2.
李一飞先生编注的《谭嗣同诗全编》(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对谭嗣同诗歌广事收罗,应是目前搜集谭诗最全的集子。李先生对谭诗用功深厚,令人钦敬。但百密一疏,其中亦有错讹之处,现不揣浅陋,特指出如下。《谭嗣同诗全编》215页《佚题五首》所录五首诗歌,皆非谭嗣同诗作,而为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作,李先生因读梁启超《饮冰室诗话》而误录。这里我们不妨将李先生所录之诗与注释列出:佚题五首绝句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绝句四首掌故罗胸是国恩,小胥脱腕万言存。他年金匮如蒐采,来扣空山夜雨门。荒…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的《鸟鸣涧》,是写他朋友的别墅所在的云溪春夜幽景的。人们对首句“人闲桂花落”曾产生过疑窦:为什么春季会出现“桂花落”呢?直到现在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以为,目前选注版本等,对此诠释,错误有三:①认为诗中“桂花”是春桂,故有“落花”现象。以特殊替代一般的景物描写,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似不可确信。②认为“桂花”是指月的“光华”,神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早年的重要诗作《自题小像》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值得讨论一番,因为它牵涉到对诗意的正确理解。鲁迅的这首诗,其实是应该称作《无题》的。一九○三年鲁迅在日本东京第一次将此诗题赠友人许寿裳时,并无诗题。一九三一年鲁迅在上海两次重写此诗,亦无诗题。只是因为鲁迅是将这首诗题在断发照片的背面赠给许寿裳的,所以许寿裳在回忆此事时,给这首诗加上了《自题小像》这个题目,以后就被大家所沿用了。应该指出,鲁迅写这首诗的动机和诗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方法论和教学法. 本文拟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的教学为例,来阐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运用. 一、轻"拢"慢"捻",读懂跳动的雨 1.个性朗读,激趣. 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交流搜集有关诗人苏轼的资料,相机引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读读诗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有的学生抓住时间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六月二十七日是怎样的一天?诗人为什么在这一天写下这首诗? 有的学生关注地点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望湖楼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儿有什么让诗人诗兴大发?  相似文献   

16.
2003年的语文高考题第17题里考了这么一道题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 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 。 …  相似文献   

17.
大凡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会用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多,能用景物描写的少;把景物描写用得简洁精炼、恰到好处的更是寥寥无几.《落花》这首歌词一咏三叹,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为它增添了不少光彩. 说到《落花》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仅有三处.但这三处景物描写,却是恰到好处且作用各异,我觉得可以为我们中学生写作以资借鉴. 《落花》的开头"花开的时候最珍贵花落了就枯萎错过了花期花怪谁花需要人安慰",运用了《诗鳓里借物起兴的手法.《诗经》里的《关雎》开篇先谈在河中小洲岛上和鸣的雎鸠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引出下文"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相似文献   

18.
一首《题焚经台》的七言律诗,被《洛阳市志.白马寺志》和《释源白马寺》二书说成是唐太宗游览洛阳白马寺时的作品。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其一,唐太宗时期没有七律。其二,诗句说"白马亲从印土来",唐太宗巡幸洛阳期间尚无"印度"这一译名。其三,这是一首嘲笑道教的诗,自称道教祖后裔的唐太宗不可能作诗嘲笑道教。《全唐诗》卷786中的这首诗,题目下署为"无名氏",根本不是唐太宗。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3课是三首七言绝句,分别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但因三位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彼此不同,从而三首诗所选用的物象和寄托的情思也各自相异。通过对三首诗的对比赏析,我们可以挖掘出深藏于其中的内涵和美学意蕴。(一)三种心态:“喜春”———“惊喜”———“伤春”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题题眼为“寻”,诗人因寻找春天而心情轻松,因找到春天而心花怒放。因而四句诗描画的是一幅洋溢着欢悦、欣喜和畅快之情的“喜春图”。你看,大自然…  相似文献   

20.
《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生:湖北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他有《孟浩然集》,他的诗情感飘逸,语言隽永.他是山水田园诗人. 师:此前我们学过他的两首著名诗歌. (学生齐背《春晓》和《过故人庄》.) 师:他的朋友李白是如何评价孟浩然的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几句.(PPT展示,学生诵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