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旅游产业涵盖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旅游过程中文化特质的融合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的天然内核,是生产性保护的有效路径,文化旅游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涵养利用。本文指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优势与差距,从政府发展战略、部门工作推进、文化产业视野、企业市场定位,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根基,文明的结晶,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们经过历史的传递、岁月的积淀,形成如今包罗万象、内容丰赡的重要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由于其自身具有的重要价值,对其保护、传承、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护、传承、研究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应该承担起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使命,并在实践中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念,为社会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展演的川剧大戏,通过对历史与人性问题的拷问,对充满民间生活情调和地域风情的蜀地文化性格的重塑,不断激活增殖着川剧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精神内涵,这种集成、精品、超越物质的活态传承对于川剧文化归属的意义重大;继起的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的褶戏示范演出,以独具个性的演绎和饱含特定时代感的趣味发挥,提供了非遗实践的鲜活摹本和丰富面相,对于川剧文化空间的生长起到了引领与促进作用.川剧展演作为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向纵深推进、多向度展开的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反思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的运作机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王玉苓  冯静晓 《寻根》2010,(2):132-141
二人转起源于辽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三盟一市(即今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目前,辽、吉、黑三省共同申报的东北二人转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凝聚成关东文化代表的东北二人转已经跨出了地域疆界,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艺术瑰宝,成为享誉全国的东北文化的代言品牌。  相似文献   

5.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保护理念,并将其定义为"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相似文献   

6.
巴文化论     
巴文化与蜀文化是巴蜀地域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两大主干部分。本文专题论述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銅时代、铁器时代,巴文化的发生,巴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论述巴文化的基本轨迹、发展规律及其主要特征;阐述巴物质文化景观遗产与口述史精神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巴文化在陇蜀广域龙头文化中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7.
2008年上海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研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学科建设、民间信仰和地域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展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方面,进一步向应用性研究拓展。陈勤建、钱炜蕾的《“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联动和共同发展》(《文化遗产》2008年第1期)一文提出了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联动问题。长三角在民众的生存方式、生产技艺、生活智慧和思维原型上的大同小异,决定了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许多同源性或共同性的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乌木、“建木”与巴蜀文化——兼论乌木的多元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四川省各地陆续出土了一批碳化乌木,这是极其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它的科学、文化价值及其艺术的发掘和创造,引起中央和地方许多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到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全国人大原委员长乔石曾亲笔题词"天府瑰宝".许多专家学者、艺术家把乌木同熊猫、三星堆、金沙遗址相比美,称为"东方神木"、"四川一绝".这里,仅就碳化乌木的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及乌木艺术市场的开发试作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人类社会童年的巫文化,在其发展与流变中不但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且也传承到了武陵土家族民族地区,并渗透到土家民俗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而成为土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今天,通过政府的重视与政策的支持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努力,将巫文化纳入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重点范围、树立巫文化精品意识和建立土家族巫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园等措施,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武陵民族地区来说,既是对土家族地区巫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更是对其开发利用和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现代化追求与非遗保护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应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是否都要一视同仁地加以发扬光大?如果有扬弃有侧重,那么甄别去舍的标准何在?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立法的方式明确了我国非遗保护的根本立场与核心理念,从法律角度理顺了非遗保护与社会发展、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真实性"、"整体性"与'传承性"原则.对中国政府来说,非遗保护的目的绝非是要复活一个农耕时代的古老中国,以全面复兴所有逝去的文化传统,而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努力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中国当下及未来的积极意义,为中华民族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恒久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进行研究,从社会、文化、地域差别、学校教育及家庭等方面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并对树立其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概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于8月18日在鄂尔多斯文化艺术中心开展,展出内容为全国55个少数民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代表性项目和已被列入省(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工作之一。从1989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2001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到2002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逐渐被世人确认。1999年,前任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郎甫-上任。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系统工程,"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翻山铰子是从我国古代巴文化区域内传承发展而来的一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于2008年6月7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从原始舞蹈翻山铰子的传承与发展说开去,试图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寻求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核心价值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蕴藏在技艺中体现为工匠们的敬业创新精神;在习俗上表现为对先祖的敬仰和行业的崇敬;在行业中凸显了行业中崇业尚道的品格。"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灵魂,也是其传承和展陈传播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代表其民族精神风貌的文化.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一些传统儿童游戏正濒临失传、消亡的危险,但在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中,对传统儿童游戏的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却相对冷淡,多为基于幼儿教育、儿童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研究.旅游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视角,运用心理学、民俗学、体验经济学和旅游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传统儿童游戏的旅游价值,并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8.
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纳入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视野之中,不仅具有学术整合的价值,还有促进各民族文化自觉和构建西南地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0年6月12日,是我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为体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的丰富性并展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研究的方式及其成果,突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在信息化时代与新技术的结合与应用,日前,以展示“非遗”数字化成果为主题的《感受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展。  相似文献   

20.
民间文学艺术与民俗学研究概况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是民俗学界关注的重点。陈勤建的《当代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回归和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暨生产性方式保护探讨》(《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一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