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阅读教学课堂不外乎借助听说读写之手段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语文训练,即要: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多说——练就语文技能;多读——培养语文能力:多写——加强语文应用。(一)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听”是语言活动最基础的环节,叶圣陶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课堂不外乎借助听说读写之手段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语文训练,即要: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多说——练就语文技能;多读——培养语文能力:多写——加强语文应用。(一)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听”是语言活动最基础的环节,叶圣陶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上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上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听和写的任务是输出信息,用叶老的话说就是"发表".说是口头表达能力,写是书面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中,说和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老先生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他指出"听说读写宜并重""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在现代教育语文教学中仍然不可忽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5.
吴永萍 《考试周刊》2013,(37):35-35
<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张志公先生也说:"需要有足够的语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区抓住使用语文新教材的契机,在小学语文考试和成绩核定的方法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认为听和读、写都重要。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人们接受信息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又说"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由此可见,"听"和"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董文 《安徽教育》2013,(4):35-36
<正>就笔者的观察,当下高中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大致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完全放弃,放任自流。二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如何让师生真正重视口语交际,并乐于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充分认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的便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的便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9.
叶老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的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的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渎、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可是现实的小学语教学往往只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显然,这样做有悖于学生语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要遵循汉语言习得规律,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是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也是已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之道。就如何培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的语文学习习惯问题,谈谈在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创新实践及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一、听说教学的意义   听和说是语言信息口头交流的过程,读和写是语言信息书面交流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读、说、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由此可见,听说教学与读写教学处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但是,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没有给听说教学以应有的地位。尤其是中学阶段,听说教学完全成为一个被忽视的领域。目前,我国听说教学材料缺乏,进行听说教学时教师也是随心所欲,各自为政。没有专门的听说训练时…  相似文献   

12.
<正>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有其不同于其他科目的特点。从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角度说,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关键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英语习惯,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听说促读写。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习惯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尝试。一、我会静静"听"——夯实听力习惯的基础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没有  相似文献   

13.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便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便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口语交际能力(主要表现在听与说)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中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要求.但放眼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课程严重缺失,口语交际教学几近空白.集中表现在教材和课时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校里为什么要设语文课?这个问题好像挺简单,但是各人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有很大的不同。有一种看法认为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我同意这种看法。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5.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门基本功,学习得好不好要看基本功打得牢不牢。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培养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引导和带领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年,叶圣陶同志在致上海市初中语文听说读写邀请赛的信中说: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这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语文学习》八○年第七期) 在美国,从小学到中学听说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本,听说能力的培养被写进了教学大纲,作为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此外,法国、英国、西德、苏联等国家也都十分强调口语教学。  相似文献   

17.
骆蔚 《教书育人》2012,(Z2):41-42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学。语言指的是汉语的学习运用,主要表现在口头方面就是听和说。文学就是对作品的学习运用,主要表现在书面方面就是读和写。要想学好语文,笔者认为就应该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人手。一、听,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听,指听别人说,从别人的话语中获取新鲜的知识。"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听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接收信息,接受新见解,学习新知识。在语义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积累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听的时候一定要专心,听  相似文献   

18.
崔英华 《河南教育》2008,(11):26-26
语文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要让学生掌握这门工具,必须提高其语文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的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都得练好。这是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是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于雪英 《现代语文》2005,(10):68-68
"听、说、读、写、思"是学习语文、提高能力的关键所在.概括起来讲,通过"听读",学生的理解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高;"说写",侧重的则是表达能力的进步."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活动是引导学生参加听、说、读、写实践。实践的观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观点。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并使其科学化、最优化,必须建立小学语文立体教学结构。小学语文教学历来存在着重写轻说、读写分离、训练无序的问题。很多同志为了解决这个弊端,编写了《小学作文训练序列》、《小学听说训练教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