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一代明君的君主论--唐太宗和《帝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君主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与历史地位,历来受到学人的关注,并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唐太宗《帝范》以前,这种研究有不少真知灼见、精彩篇章,甚至也有系统著作问世,但大多是就某一君主而论,或是就某一君主同另一君主相比较而论,而非把君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作综合的理论阐述。唐太宗所撰《帝范》改变了以往认识上和撰述上的这种局面,鲜明地反映了一代明君的君主论。他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君主现象作综合的分析,提出了在那个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和政治思想上的一篇宏文。  相似文献   

2.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蕴涵了深刻的人学思想,但一直被大家所忽视,大家的焦点总是集中在它所体现的政治思想精华上。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做人的教育。本文通过分析《君主论》中的人性观、命运观、处世观,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提出观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公元1513年,《君主论》的发表,标志着近代政治学的产生.马基雅维利在该书中,赋予了政治学新的面孔,使政治学与伦理学实现了彻底的分离.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学研究应以经验教训为依据,强调其实践性.他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假设,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为权力政治,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立了一种非道德的政治观,开启了近代政治学研究之门.  相似文献   

4.
《无能子》大约成书于公元887年前后,由晚唐时期无名氏所作。其观点继承了道家老子的“无为”、“自然”和庄子的“齐物论”等思想。《无能子》中充满了批判,尤其是对君主专制社会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作者认为君主和圣人给世间带来无尽的灾难和负面影响,纵然有丰功伟绩和文治武功的帝王也是如此。此书代表了晚唐时期的一种社会批判思潮。本文就《无能子》批判君主的思想展开分析,梳理其批判思路。  相似文献   

5.
柏克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法国革命论》是他最享盛名的一部作品,写于法国大革命的第二年。柏克从英国的历史传统和政体的角度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在对其批判中坚持的审慎节制的原则对待理性、传统和自由,反对形而上学哲学的抽象权利观,展现了其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想。本文就此进行论述,并力求探讨其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6.
《左传》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各国歧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状况的历史著作.在春秋战国大兼并的时代背景下,外交言辞、军事战争、君主王权等成为其主要的叙述对象.然而,《左传》在叙事的同时也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胆识过人的勇士形象,并以其言语和行动表现出了他们的忠君、知恩图报、勇武、果敢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以《左传》中的这一类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7.
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在经典戏剧作品《凯撒大帝》中,充分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传统和思想,通过对凯撒、凯歇斯等人物的塑造,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罗马精神。该剧取材于古罗马历史讲述了以勃鲁托斯为首的叛党如何谋划、实施刺杀凯撒大帝的历史事件,是一部充满政治和哲学色彩的悲剧。本文将对戏剧中的英雄人物裘利斯·凯撒的人物性格和历史意义进行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并在战乱中建立各自的政权。少数民族君主们不同称度地接触、接受和推行汉文化,大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他们重视汉文化教育,实行"学而优则仕"。少数民族君主的尚文体现了其对汉文化的情感及心理认同,是其建业立国和巩固统治的必要条件,对加速各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1844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英国状况》等文章中,提出劳动分裂论,从宗教异化、财产异化、政治异化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问题,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类不正常的分裂,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与人类本性相称的社会。这些观点启发并影响马克思形成了劳动异化论,并为后来两人共同创立唯物史观的异化观和人学观做好了理论准备。马克思恩格斯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所谓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和科学主义的恩格斯之理论对立纯属虚构。  相似文献   

10.
歌谣谚语在先秦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功能。《国语》中谚语的政治功能表现为臣下引谚语以劝谏君主、外交场合的利器、观政知人的依据。《国语》中歌谣的政治功能表现为:抒发讥刺与赞美情绪的议政功能;游说功能;童谣的预言功能。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公法较为完善的今天,依然存在着国家地位不对等的情况。强国惯常于通过条约扩大自己的利益,对于条约的另一方,这显然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回归中国近代史,是一段缠绕着"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屈辱起于中国方面对国际法及外交知识的匮乏,随着留洋人士的归国后,近代中国才开始注重对外交方面的认识,如何消除"不平等条约"的严重侵害成为了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修约"针对此问题作出的努力,成为当时中国外交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海关在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的规定而设立,至1845年前,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辟的五处通商口岸俱征夷税。然而,整个近代中国却一直处于严重的低关税局面,这成了近代中国海关的异态之一。本文就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近代中国海关成立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其成为维护列强利益的工具。列强根据自身利益必然压低关税;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列强强加给清政府的协定税则是近代中国低关税局面形成的最直接原因;列强对关税税则修改的种种限制又决定了近代中国一直处于低关税局面。  相似文献   

13.
欧洲三十年战争后,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国际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对国际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从和约对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保障人权原则和条约必须信守原则等方面的影响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桑弘羊和刘晏分别是西汉和唐代理财家的突出代表。他们的理财措施尤其是盐法改革措施,既一脉相承,又随着时代的变更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时代背景和指导思想均有相似之处的前提下,刘晏对桑弘羊盐法改革具体措施的合理之处进行了选择性借鉴。在发展方面,刘晏针对桑弘羊盐法改制的弊端和新的时代需求,分别从生产环节、运输环节和销售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改进和发展,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商业"官本位"的格局,获得了显著地成效,最终把改革引向成功。研究刘晏对桑弘羊盐法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可以把握中国古代自西汉以降至唐中期盐法政策的变更,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揭示中古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文明形态,它对生存于其中的个体提出了与以往文明社会形态迥异的要求。纵观历史,人类社会因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文明断层乃至消亡的案例中外有之。因此,在我国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深刻矛盾的现阶段,提升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全体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谓功在当代,利盖千秋。它既是响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建设生态校园的有力推手,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更是人类步入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6.
自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关税主权就逐步落入到了列强的控制之中,中国人民就开始为争取关税自主不断努力。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府为了实现关税自主进行的不懈地努力,最终取得了国际共认的关税自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列强对中国的财政控制。在此过程中,中国虽然没有摆脱外交弱国的形象,但是在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西晋时期名噪一时的"金谷宴游"具有深远的审美文化意义——山水进入了士人的文化生活中。上层社会整体的享乐风气造就了西晋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金谷宴游"集中体现了士人群体对山水的关注,并将愉情山水的审美情趣与对生命的感叹结合在一起,成为山水文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世人多谓孔子姓孔,根据上古三代的姓氏原则进行追根溯源,认为孔子应该姓"子","孔"仅是他的氏号。然后对孔子氏号——"孔"之来源进行分析辨证,指出孔子之"孔"当源自其六世祖孔父嘉。据《说文》"以字连父"的记载及"春秋时名嘉者字多孔"的现象,排除"孔"乃孔父嘉"赐号"和"为名"之说,认为孔子之"孔氏"取自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字。  相似文献   

19.
允许当事人协议延长诉讼时效是海商法特有的一项制度。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与国际贸易惯例的国际化相适应,这一制度历经了一个成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同时具有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国内法等三种法律表现形式,从而产生了确认其法律效力的困难。本文以为,在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国家,它的法律效率是当然的;在接受国际惯例之拘束力的国家,它同样可以产生法律效力。我国是明确规定可以适用国际惯例的,因而这一制度在我国也可以得到适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李鸿章参与了同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谈判,签订了包括《马关条约》在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而是“汉奸”,“卖国贼”,其实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过程中的表现,无疑也显现出其忠君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