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俊敏 《考试周刊》2010,(32):36-38
"化境说"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著名翻译思想,但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译界常将其归入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忽略了该理论中具有的非传统性特质。实际上钱氏的化境说内涵十分丰富,其异于中国传统译论而与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翻译思潮会通之处所在多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不仅可厘清钱氏译论的真实内涵,重现其显著的非传统性特质,且能为未来中西译论的会通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译论以其深远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译界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影响深远的翻译思想与西方翻译家不谋而合。然而,就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关注方面而言,中国传统译论则稍为逊色。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的目的,使译者与译文的地位凸显,对中国的传统译论既一脉相承,更有超越之处。将傅雷的“神似”说及钱钟书的“化境”论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探究译者地位的提升和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进而探讨译者由“媒婆”向“千面人”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翻译与美学渊源深厚,纵观中国传统译论,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到严复的"译事三难",又至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无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将选取美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审美观照为出发点来探讨其对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从音韵美感、意境美感和语体美感三方面探讨如何在审美观照的指导下实现对原文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4.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目的论。钱钟书在译论方面提出"化境论"。本文通过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和钱钟书译论的梳理和比较,认为二者承认译文可以同源文的功能是不同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能对二者的关联建构提出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译论强调译者"忠实"于原作,忽视译者的创新。而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突破了这一局限,强调译者创造性,开辟了传统译论的新篇章。电影片名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赋予片名翻译显著的叛逆性,同时也给予译者更多创造空间。笔者试从"化境说"探讨片名翻译的叛逆性。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理想)是"化",由此出现了中国传统译论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化境说";通过解读《林纾的翻译》,追溯"化境说"的理论渊源、诠释其本质内涵以及它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文学解译的最高标准(理想)是“化”,由此出现了中国传统译论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化境说”;通过解读《林纾的翻译》,追溯“化境说”的理论渊源、诠释其本质内涵以及它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解读和阐释钱氏的"化境"说旨在说明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与中国文论特别是中国美学的渊源关系,同时指出这种以传统文论生发出的译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构建现代系统译学理论,笔者认为,需要改造我国译学文论传统,走借用当代西方先进译学理念和方法论辅之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化境论”是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是译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目前译者将关注重点放在现代汉语和英语翻译之间,对文言文和英语之间的翻译研究有所忽略。该文主要通过三篇常见的文言文分析文中的翻译实例,对照同一文章的两个不同译本,探究其中的“化境”现象,以及实现“化境”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得出“化境论”与文言文英译的适配度,并且进一步挖掘“化境”的潜在价值,为文言文英译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钱钟书翻译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概述,认“为化境”是钱钟书翻译美学思想的核心,并从文本出发,对散见于钱钟书著作中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作了细致地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