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教学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使学生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孙庆亮 《考试周刊》2013,(34):73-73
<正>一、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38~3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二、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教材首先呈现了生活中图片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然后通过例1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再结合例2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具体画法。三、教学目标1.认识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体验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54-156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图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对"比例"意义创新编排的内容,把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与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巧妙结合,既能赋予"比例"丰富的现实意义,又能理解"图形缩放"的教学含义,也为"比例尺"的教学作铺垫。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的周洁老师和扬中市新坝中心小学的郭东根老师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的设计,既充分理解与尊重教材的编排意图,又体现了基于自身教学价值取向的个性化创造。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例1,例2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2.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108页~10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变换的意义和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正确将图形平移、旋转、放大和缩小,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成为轴对称图形。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应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体验温故知新的成功,享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认识比例之前新增的内容。从这一单元来看.比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一方面能为学生直观地理解比例的意义提供支持,有利于学生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 ̄39页的内容。其教学重点是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能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8页例6及随后的"练一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请问:如果要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预设:长方形。师:测量过教室的长、宽分别为8米和6米。请在纸上画出教室地面的平面图。【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看似信手拈来,实质是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将图形的放大、缩小与认识比例、比例尺结合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例1、例2以及"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学生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将数学学习与已有数学活动经验连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缩短数学学习与已有数学活动经验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先安排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的本质内涵。本文以此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实施激活数学经验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听了一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颇有感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课教学“比例”打好了基础,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直观感受,再动手测量、画图,理解意义后又组织练习,学生对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认识较深,可其中一个环节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造成一定障碍。影响了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片段一】出示例2: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放大后的图形长、宽各是几格?缩小后的图形呢?学生画图。师:把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生1:放大后图形的长是原来长的3倍,宽也是原来的3倍。生2:放大后图形的长、宽与原来图形长、宽的  相似文献   

16.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生活中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是有一些区别的,可是这一点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数学课上教学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是具有数学意义的,教师应将部分内容当成概念来教学,而非侧重于探索。本文基于常规教学的基础,结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开发,从理解概念、巩固概念、深化概念、拓展概念外延等方面,以同课异构为例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7.
<正>【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内容,这部份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在体现数学严谨性的同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与云南民族文化相融合,着重体现数学知识性与文化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正>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深入到思维的层面,由具体的数学方法和策略过渡到一般性的思维策略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提升思维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自觉性与创造性、严谨性与深刻性等。苏教版六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把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把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数学定义的准确性.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20.
<正>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自主探索和实践活动作为载体,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1.是否可以将《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两课进行整合,重点先放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课,然后再来上《比例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