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什么是暗示?     
暗示是指通过言语或动作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它可以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施加暗示影响的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而接受暗示影响的人,一般都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之中使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与自己的意志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态度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可以是来自别人的“他人暗示”,也可以是来自自己的“自我暗示”。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暗示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帮助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通过暗示创设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3.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言语、行为、表情或符号,对他人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向去行动。人们的举止言谈总有一定的目的、意图,这些目的、意图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使人从中得到领会,做出反应。 暗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其本质特点。首先,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一般称为心理暗示。暗  相似文献   

5.
尹红 《辅导员》2012,(Z2):122+108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接受暗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人群中,妇女与儿童的接受暗示性比男性更高。暗示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比如,孩子在玩具柜前赖着,非要买小汽车不可,躺在地上打滚、撒野。一位妈妈心一软,答应了,这就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下次还可以用这个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同样的事情,另一位妈妈对孩子的耍赖毫不理会,妈妈的行为暗  相似文献   

6.
闫涛 《中华家教》2012,(4):34-35
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人情绪受到波动,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健康。  相似文献   

7.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暗示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能协调或改善心理功能,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行为。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向学生发出施教信息,使其内在潜能受到一定的刺激,可以避免直接命令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往往能收到“教育无痕”之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在数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相似文献   

8.
韩广军 《广西教育》2013,(38):51-51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非言语心理暗示是言语交际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通过人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行为、穿着打扮、实物标志、声音变化等刺激他人的感觉器官,含蓄间接地对他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和行为规范。教学活动中的非言语心理暗示,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非言语符号针对教育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纪律等,对学生心理产生暗示,使师生之间心灵交汇,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一、教学活动中非言语心理暗示的作用机制(一)启迪智力发展机制教学活动中非言语心理暗示具有启迪学生智力发…  相似文献   

10.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问接的办法,对他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种观念、思想的过程.暗示只要求他人接受现成的信息,但通常以无批判地接受为前提而不诉诸压力,不必讲道理.因此,暗示同命令、指示、劝导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从心理学上讲,暗示,就是凭借语言、表情、眼神、手势、体态动作等方式,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使对方不假思索地接受某种心理影响.暗示,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每一个人都能向别人施行暗示,同样也都能接受来自他人的暗示,这就是人的可暗示性.  相似文献   

12.
苏永坚 《中学文科》2007,(11):152-152
一、暗示心理学理论 暗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暗示心理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所谓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言语的形式、文字和非文字形式,也可以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示以及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方法来进行。暗示可以由他人施授,也可以来自自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张岭 《学周刊C版》2011,(10):66-66
心理学认为.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符号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使其接受暗示者的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活动。近年来,心理暗示对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越来越被心理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而青少年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中学中的日益完善.如何为青少年提供系统、有效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所谓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或某种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从而使他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两种。本文重点探讨他人暗示,即教师如何运用暗示手段对学生施行德育。据笔者所知,由于暗示对提高德育质量具有特殊的功用,因此,广大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十分喜欢使用它,其方式十分广泛、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诸种。  相似文献   

15.
正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感到恐惧,在对恐惧的理解中,人们也通常认为这是在某种境况下人的本能反应。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心理学专家在对遭遇恐惧的人群调查后发现,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恐惧都是自我心理暗示造成的。也就是说,让人们感到恐惧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自己或他人给予的暗示,心理学专家也由此揭示出恐惧的另一个谜底——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16.
暗示是心理学名词.往往指通过眼神、动作、语言等对他人施加心理上的影响,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提醒被暗示者矫正或改变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巧用心理暗示○刘俊英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符号或行动、表情、服饰等非语言符号,用间接的含蓄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如史书上记载“刘项相争”之时,范增于鸿门宴上“数目项王,并举所佩玉...  相似文献   

18.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上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也无时无刻不在暗示他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的影响和作用。暗示,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生活叫。是相当普遍的,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暗示”这种心理学方法,也能产生恰到好处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管理暗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心理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他的思想、行为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具体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指教师采用言语、手势、表情、动作等对学生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含蓄、间接提示,使他们在暗示中自觉地按照教师的意图或规范的标准进行修正,在整个暗示和修正过程中无痕迹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尊心强、渴望独立、逆反心理较强。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对高中生的教育,采用合适的暗示策略,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暗示是指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