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低碳生活"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他们的行为方式、观念意识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理解低碳生活的理念和方式是引导大学生实践低碳生活的关键.以低碳理念培养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应创造以校园为空间的低碳生活氛围,以教师的低碳行为带动学生践行低碳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  相似文献   

2.
在低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低碳生活这一概念随之产生.低碳生活作为一种优质、环保的生活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可.培养低碳意识,让人们自觉养成低碳生活习惯,成为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教育作为个人的启蒙教育,应该充分践行低碳意识要从小培养的幼教理念,提高幼儿的低碳意识,使幼儿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倡导、处处践行低碳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低碳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幼儿开始.  相似文献   

3.
基于发展低碳经济与倡导低碳生活的紧迫形势,呼吁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率先垂范,践行低碳生活,引领学生将低碳理念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4.
李丁 《华章》2011,(28)
21世纪是低碳的时代,低碳作为一种生存、发展的理念已经逐步被各国接受,从低碳生活到低碳经济,低碳争夺战以悄然打起.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着更加长期且艰巨的发展任务.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培养现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进步.2011全国中小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了解低碳生活理念的比例低于小学生;居住在城市地区的学生比县镇和农村的学生曼了解低碳生活理念;虽然自认为了解低碳生活理念,但是中小学生在知行统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因此在当前的教育中将生态道德纳入学校德育,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无疑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载体,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低碳生活进而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责无旁贷。通过低碳科普教育启发大学生低碳意识与理念、鼓励大学生创新低碳消费方式并身体力行做表率、倡导大学生深入社区提升市民低碳生活意识并合作共创低碳社区,对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低碳生活教育是低碳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现代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和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低碳生活教育是以培养低碳价值观、形成生态品德、树立正确自然观为目标,以传播低碳理念、普及低碳知识、养成低碳行为为内容,培养群体和个体低碳生活的自主性与自觉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特征具有高实践性、高指向性、高系统性和高自律性,其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教育、行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低碳生活"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小学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行为方式、观念意识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理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是引导小学生实践低碳生活的关键。以低碳理念培养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应创造以校园为空间的低碳生活氛围,以教师的低碳行为带动学生践行低碳生活,建设节约型校园。  相似文献   

9.
低碳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低碳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低碳理念,让学生养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教育的内容包括节约环保观和生态生活观等.应从思想上重视低碳教育,从课堂教育等方面全面落实低碳教育.  相似文献   

10.
陈倩 《生物学教学》2011,36(8):72-73
本文从课堂教学渗透低碳生活的理念和在实际生活中实践低碳生活的理念两方面阐述了对实施低碳生活的认识、体会。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视域中的“节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视域中的节约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低碳节约不仅仅做"减法"更是在做"加法";低碳节约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是社会公德、企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的主要内容,应在全社会予以提倡。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充实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发展的内涵,指出了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追求生活质量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经。建设和改革的成果要惠及全体劳动人民,要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广大人民受教育的层次;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合作力和创造力,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不仅要造福于当代人,而且要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Low carbon life style has become a mainstream in the current 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widely attracts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over thirty years, Chinese economy sees its prosperity and prudent development due to both of excellent external and internal developmental environment. Nonetheless, a lack of natural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s well as industrial pollution has been brough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for the campus students and future constructor of this country, they are supposed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possess consciousness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低碳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低碳发展”实现增长目标。这是新的发展挑战,不仅需要对过去的发展实践进行反思,更需要对过去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重新认识。因此,我们探讨了低碳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因为低碳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所以对低碳发展的理解和解释也是多样性的。我们认为,虽然一些国家应该吸取他国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做法的经验教训,但是对于如何制定本国的低碳发展策略,每个国家都应遵循本国的现实,紧紧扣住其发展愿景、期望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然而,在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代社会,市民的日常生活却常常深陷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诸多现实困境。引导与规范城市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型可为上述困境的缓解提供路径。即完善城市管理制度,硬化市民低碳生活的制度建设;创新低碳科学技术,强化市民低碳生活的科技支撑;保护城市生态人文环境,加强市民低碳生活的环境建设;实施低碳经济模式,推进市民低碳生活的经济建设;倡导低碳绿色消费,构建市民低碳生活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华国学文化博大恢宏、弘萃通远、包罗万象、温雅畅融且蕴含着觅求人生哲理的阴阳五行观、诠释自然与人类关联的天人合一观、解析社会问题的中庸调和观、演绎自我的修身克己观等生命意蕴,故此高校学子身处当下日益复杂的人文社会环境就理当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须兼备洞明世事、掌控全局、从容交际的聪明才智以及预见未来事物发展趋向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低碳经济,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利用2000-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三次产业的碳排放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其中工业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第一产业碳排放量最低。针对河南省三次产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特点,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树立低碳理念,推动第二产业优化升级、重视低碳技术研发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雾霾频频来袭,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全社会都在密切关注和期待国家尽快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善生态环境,尽早防治环境污染和加强生态修复,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然而,当前环保和低碳的生活理念还处于启蒙和逐步深化阶段,从企业到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都亟待加强,一些处于低碳教育前线的政府机构、NGO、企业机构等进行的低碳活动仍较为单一分散,未能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推行低碳生活。基于现状,文章探讨构建一种有效的低碳公益推广模式,整合线上线下各种资源,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且易于推广的低碳公益事业平台。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旅游产业具备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潜力,低碳旅游必将是未来低碳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旅游产业碳排放的基本特征和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困难.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路径,涵盖政府规制、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者等旅游产业利益相关方.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自然观”与现代人的环境责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社会自然观:一切社会领域的自然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人化形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是社会历史过程的能动的主体承担者。当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严重困扰,其根源不在于自然界,而在于人类自身。因此,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从人本身去求解,即着重于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特别是人的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具体实践行为的自醒自觉,从而切实负起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