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乾隆是我国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者,他活了88岁,拥有独到的养生理论,他自己总结的养生四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放在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那“十常四勿”具体指的都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文摘栏     
<正> 古人论养生 (辑者:俞山邨) “养生者发宜多梳;面宜常擦;目宜常远;耳宜常弹;舌宜常腭;齿宜常叩;津宜常咽……”“凡欲睡,勿歌咏:卧讫不留灯烛;冬夜勿覆首(蒙头)。”“凡眠先卧心,后卧眠。” (孙思邈) “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朱熹) “食宜少些;食宜缓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此皆利于滋养五脏。”(石天基)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暴喜伤阳;暴恐伤肝;穷思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多恐伤肾;善惊伤胆;多食伤胃。”(汪切奄录养生说) (摘自《中国体育报》) 体育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几点体会 (作者:章要在) 一、结合体育课的一般组织措施进行教育。严格的队列操练,轮换练习的队伍调动,场地器  相似文献   

3.
考眼力     
《健身科学》2010,(8):58-58
1、慎风寒,节饮食,是从吾身上却病法;寡嗜欲,戒烦恼,是从吾心上却病法。2、少思虚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种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  相似文献   

4.
郭德才 《武当》2008,(9):44-45
我们大家都知道,道家炼养者历来对“精”“炁”都很重视。《上阳子金丹大要》曰:“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长,气长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老子河上公注》云:“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释滞》中讲:“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太上老君说:“精者,血脉之川流也。精去则枯老,是以宝之也……常行爱精,此要道也。”《太平经》中也说:“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  相似文献   

5.
周英南 《武当》2009,(11):14-15
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与相当之时日。”又说:“学者尤宜先求其像,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宗师所述,精辟地阐明了太极拳习练的至关重要之处,是“经过一定的程序”及“逐日自身之锻炼”。在程序上,一须“求其像”,  相似文献   

6.
郝克强 《新体育》2005,(1):49-49
业精于勤,体亦健于勤。无数真切的事实证明懒惰是健康的大敌。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与西方先哲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所见略同。我国古籍中虽没有“体育”这个词,但动以养生的说法却也屡见不鲜。先秦的荀子说:“养备而动时(保养得好且常运动)则天不能使之病。”有些著名学者和中医则主张“体欲常劳,而勿常逸,养生之道,常欲小劳”。汉代的《盐铁论》中明确地告诉人们,“手足之勤,腹肠之养也”。到了明末清初,新派学者颜元更直截了当地提出“养身莫善于习动,一身动则一身强”。    这些道理简单明了,很多人也知道,但常…  相似文献   

7.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中庸之道”,力赞中和原则,即《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主张中和养生的思想已成为儒家养生思想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以西汉大儒董仲舒所言为例,即“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儒家“中和”一词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儒家要主张中和养生?中和养生与强调阴阳平衡养生之间是什么关系?前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上述问题关系着儒家传统养生思想的正确继承和发展,故笔者不揣冒昧,…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和指导思想本文是高一年级教材的体育理论,其较系统地讲了养生的第一要素——动养之道。课文内容包括中华古训《养生莫善于习动》和养生漫话《清代寿翁的“养生工程”》两个部分。是对中学阶段所讲授的关于通过“动其体”强身健心的一系列观点的总结和深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分析其养生实践的特色,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主要结论: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与其“理”“气”“阴阳”“道”等概念及“明天理、灭人欲”“魂魄论”“动静论”“中庸说”等哲学思想紧密联系,主要的养生原则与方法有顺“道”、持“中”、主“静”、少欲、形神俱养、宜“时”等。建议:将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贯穿到现代的养生康复实践中,丰富当今的养生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太极桩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树璞 《武当》2004,(1):18-18
人身是一个太极,也是一个宇宙的整体。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张三丰祖师根据老子的本体说法为创拳的基础,并运用道法自然,顺乎自然规律的哲学思想,在太极拳之中始终贯穿道法自然的法则。太极桩就是根据太极拳运动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采宇宙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身心兼修。明代养生专著《寿世保元》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活脏腑,调  相似文献   

11.
孙思邈养生思想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的一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养生家。从理论上说,他有一套完整的养生体系;从实践上看,他活到了一百零一岁的高龄。因此,探讨和研究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挖掘、整理和继承古代养生科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具有现实的意义。本人曾在1983年的《成都体院学报》上写过一篇有关“孙思邈养生思想初探”的拙文,现在原来的基础上,打算从“保神、练气、养形”三个方面,对孙思邈的养生思想作进一步的探讨,以就教于诸位同仁。一、保神  相似文献   

12.
朝万全《养生四要》中云:“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清代《老老恒言》则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  相似文献   

13.
当您在参观北京故宫的时候,不知是否注意到了帝后床铺摆放的方位,即东西方向。为何如此?中医有说法。早在唐代,养生家孙思邈就在《千金方》一书中说:“凡人卧,应讲究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并强调:“头勿北卧,勿安床。”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一书中也说:“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头勿北卧,谓避阴气。”指出了人在睡眠时,床位的摆放,会对养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睡眠方位以“东西向为好”的理论根据何来?原来,中医依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出,头为“诸阳之会”、“诸阳之巅”,是人体的最上方。它的朝向,在坐卧朝天时不存在方…  相似文献   

14.
程元江 《武当》2008,(10):49-49
“五气”养生法是道家修身之法,也是古代以气养生修身的重要方法,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将“五气”养生法以通俗易懂的语句整理解析,谨供养生爱好者参研。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与自然规律相互呼应。我国医学对节令与养生的关系极为重视,许多医家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不仅确立了“天人相应”、“六气致病”的理论,而且研究出一整套“顺四时,适寒暑”的养生方法,以求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长寿的目的。祖国医学认为,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气血也随季节而有内外、上下的变化。春季气暖,气血由下向上移动;夏季气热,气血向外表聚集;秋季气凉,气血由外向内转移;冬季气寒,气血向内聚集。根据气血随着季节气候变化的不同,养生、锻炼在各季都应有所不同。眼下正是炎炎夏日,万物华实,自然…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大文豪,诗词书画都有卓越的成就,特别是苏氏的诗文豪放清新,尚善养生。他在《上皇帝书》中提出:“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他尤有独特的“以诗为乐”的长寿之术。如:常“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在春季则以“蓼茸蒿笋试春磐”,他认为蔬菜“味含土膏,气饱风露”,有健脾、和胃、利尿功效。“不可食无鱼。”在烹调清蒸鲫鱼时,就咏有“菜姜紫醋实银鱼,雪碗擎来二尺长。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盛鲈鱼”的诗句。因鱼多为低热食品,含优质蛋白质及人体不可缺少的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具有健身、防…  相似文献   

17.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重养生、求长寿是一大特色,不少思想家、医家和养生家认识到“养生”重在“养心”(心理养生),并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心理养生思想。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阐述了形神兼养,以神为先;养心贵在养气;安德养神,情欲适度;调畅情志,避免刺激等古代心理养生思想,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养生诗歌     
《健身科学》2014,(6):61-61
辽宁大连的于成利渎者本期给大家带来了自己的《养生三字经》: 人到老,莫烦恼,忧愁多,催人老;常锻炼,抗衰老,量力行,勿过劳。经常笑,变化少,心胸宽,寿自高;善交往,广爱好,心情畅,睡眠好。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自然气功的养生原理 养生者保养生命也,善养生者,就会顺应自然“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来按排起居饮食,在精神状态方面,善于调摄精神情志做到“恬淡虚无”“积精全神”精神内守,使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善于保养正气做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相似文献   

20.
《精武》2009,(10):12-14
一、太极养生增气功简介太极养生增气功是练好太极拳及太极推手的主要环节之一,又是固养先天,培育后天,促使气血流注鼓荡于皮,气降涌泉,使底盘稳固,周天畅通的有效措施。故陈鑫曰:“根深叶茂,则枝叶自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