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历来十分注意插入必要的背景材料,并且注意将背景材料与新闻报道巧妙地结合成一体,报道因此生色不少,吸引读者,更重要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如《纽约时报》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日报道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消息时,其导语是:"埃及与以色列两国领导人今夜在以色列国土上会晤,这两个国家在二十年内打过了四次仗."这后一句话一下子就把萨达特访以的非同寻常突出了.在这篇报道中这种简洁而又说明问题的背景介绍很多,下面再举几个例子:"下午八时零三分,埃及总统萨达特抵达木古里安国际机场,成为自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国以来中东历史上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领导人.""……萨达特问阿利尔·沙龙是否在场,听说他在,萨达特便与他热烈握手.  相似文献   

2.
访穆巴拉克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在当埃及总统以前,还不是一位名扬四海的国际人物。他在萨达特突然被刺、继任总统的时候,许多人不清楚他上台后将执行什么样的内外政策。当时埃及政局剧烈动荡,人们的视线象聚光灯似地集中在新总统的每一个动作上。有的外国记者曾直截了当地问他:“你将是萨达特政策的继承者,还是纳赛尔政策的后继人?”他回答说:“我既不是纳赛尔,也不是萨达特,我是胡斯尼·穆巴拉克。”穆巴拉克在就任初期,讲过他的政府对于萨达特政策的“继承性”问题,也多次表示过要调整政策的  相似文献   

3.
肖平 《军事记者》2002,(12):40-41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埃及人的骄傲开罗市的中心位置,建有记录这次战争过程的军事博物馆,专门请朝鲜人帮助设计建造了规模庞大的全景画当年以色列在西奈半岛构筑的“巴列夫防线”,如今成为埃及人展示辉煌的纪念地。这条修筑在苏伊士运河东岸、长123公里,用当时以色列军队参谋长巴列夫名字命名的防线,曾被视作西奈半岛不可逾越的坚固屏障,却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埃及人保留了以军当年的指挥所、蛇腹形铁丝网和反坦克阵地供人参观。第四次中东战争,亦被称作“十月战争”、“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那是1973年10月6日,这一天既是穆斯…  相似文献   

4.
“象把大山搬开、让尼罗河改道那样,萨达特总统把海卡尔从他那《金字塔报》大厦的宝座上拉下了马,将他作为共和国宫里的一位新闻顾问而束之高阁。”这是13年前萨达特解除海卡尔《金字塔报》主编和金字塔出版公司董事长职务,改而任命他为总统新闻顾问后,黎巴嫩《事件》周刊主编萨利姆·劳齐发表的评述中的一段话。海卡尔被迫离开《金字塔报》,不仅轰动了阿拉伯世界,也在国际新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泰晤士报》为此发表的一篇社论说,“除了萨达特总统本人辞职以外,他对他的班底作出的任何改变都不可能比解除海卡尔的《金字塔报》主编职务更引人注目。”许多新闻机构纷纷刊发报道和评论,它们对海卡尔的称呼,使用了“埃及头号主编”、“金字塔之王”、“20年来埃及最有势力的政治物之一”等等……的确,海卡尔不仅是个出色的新闻记者,而且是位显赫的政治活动家。穆罕默德·哈桑宁·海卡尔出生于1923年,毕业于开罗大学新闻系。他从19岁起正式从事新闻工作,很快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干,先后在《埃及新闻报》《最后一点钟》和《鲁兹·优素福》等报刊任职。1957年,纳赛尔总统任命海卡尔担任《金字塔报》主  相似文献   

5.
十月六日,在庆祝中东十月战争胜利八周年的阅兵式上,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被暴徒枪杀了。这一突发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它成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的中心。在十月十九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国际版上,以大量的篇幅报道了事件的进程和现场情景。该  相似文献   

6.
媒体外交在美国的表现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鸿燕  林媛 《现代传播》2008,(2):148-149
美国1948年的<史密斯-蒙特法案>规定:"禁止专门为外国公众而筹划的节目在国内散播."由此,美国的媒体外交一直与公共事务分离,合法地位也遭到公众的置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美国介入国际事务的能力日益增强,媒体外交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比较典型的是1977年美国CBS电视节目主持人通过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的分别采访,促成了两人历史性的会面,而这次会面又通过电视直播直接影响了3,000万美国观众,从而推动了美国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美国《新闻周刊》1982年1月第4期,在"回顾1981年"的大标题下,刊登了该刊选出的81年最佳新闻照片11幅(组).其中"埃及总统萨达特演刺身亡"和"英国王子举行豪华婚礼"排列其首.在"狂暴的日子"标题下,选登了"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遇刺""里根总统遇刺"特工人员保护遇刺的美国新闻发布官詹姆斯·布雷德""以色列炸弹雨点般落在黎巴嫩""英国警察凝视Texteth燃烧"等5幅(组)照片.在"发展与抗议"的标题下,刊登了"美国航天飞机起飞""反核示威者在伦  相似文献   

8.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去年年终离任回到埃及后,即潜心著作,用了5个月的时间,写成《埃及通向耶路撒冷之路》一书。该书写的是20年前他任埃及外交国务部长时,陪同总统萨达特亲赴耶路撒冷,随后签署戴维营协议,从而开启中东和平进程的经历。这件事对中东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可是现在中东局势又陷入僵局,加利写此书的目的是希望政治人物设法打破僵局,以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9.
“象把大山搬开、让尼罗河改道那样,萨达特总统把海卡尔从他那《金字塔报》大厦的宝座上拉下了马,将他作为共和国宫里的一位新闻顾问而束之高阁。”这是13年前萨达特解除海卡尔《金字塔报》主编和金字塔出版公司董事长职务,改而任命他为总统新闻顾问后,黎巴嫩《事件》周刊主编萨利姆·劳齐发表的评述中的一段话。海卡尔被迫离开《金字塔报》,不  相似文献   

10.
目击     
战争外围2008年12月31日,由于举行游行抗议以色列袭击加沙,埃及开罗市区的穆斯林兄弟会与当地警方发生冲突。(上)不太乐观1月5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在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哈里·量德以及当选副总统拜登会晤后,与媒体见面发表讲话。当天,奥巴马在华盛顿国会召集了一些政要探讨经济问题。(右一)摄影/ Mandel NGAN  相似文献   

11.
1967年6月5日,黎明正悄悄降临中东。以色列与中东邻居的紧张关系已经持续了几个星期,甚至一度处在战争边缘。但各方仍在进行外交努力,看来战争不会立即发生。以色列和埃及的战斗机都在各自边界执行拂晓巡逻任务。当黎明来临时,双方都返回基地,各自的雷达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情况。传统的大规模空袭作战方式已经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初,东西文明冲突和东亚国际秩序变动之际,中国传统华夷体系面临条约体系的严峻挑战。明治维新不久,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企图不承认中朝宗藩关系,以便解除称霸亚洲的绊脚石。朝鲜“壬午兵变”后,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济物浦条约》,巩固其经济垄断地位。清政府为了应对日本挑衅,同朝鲜签订《中朝水路通商章程》,并明文规定其“属邦”地位。然而,日本巧妙利用“甲申政变”,先后与朝、清签订《汉城条约》和《天津条约》,对朝鲜问题上获取与清朝同等地位。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逼迫清政府终止中朝藩属关系。本文以上述几个主要条约为线索,阐明了清末中朝宗藩关系演进和嬗变。  相似文献   

13.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让给日本。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次日,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向中外宣告“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  相似文献   

14.
埃及电视事业是在1952年埃及人民推翻英帝国支持的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埃及共和国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1956年,纳赛尔政府决定开展电视项目的研究工作,并面向国际公司进行设备招标。但埃及与法国、英国和以色列的苏伊士运河战争很快爆发,计划搁浅,直到1959年,埃及才与美国无线电广播公司(RCA)签定协议,由对方提供完整的电视设备。第一个电视演播室临时座落于开罗城区的一所旧建筑中,第一个电视图像出现在1960年7月21日,埃及解放纪念日的前两天,用的是625线的欧洲标准。1960~1967 初建的埃及电…  相似文献   

15.
吴媛 《大观周刊》2011,(25):64-65
二战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因不满联合国分治决议及以色列建国而爆发了持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阿以冲突。从阿以冲突一开始美国就奉行支持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也可以说,美国对以色列建立的支持是引发:阿以冲突的原因之一。直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美国才开始真正为促进阿以之间的和平进行努力,卡特政府成功地促成了埃及与以色列之商实现和平,《戴维营协议》的签订为后来中东和平进程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辛文 《航空档案》2005,(5):72-75
富兰克林&#183;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他还是第一个乘飞机竞选的总统,第一个在战时离开美国的总统,以及自林肯时代以来,第一个亲赴战争现场的美国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他以残疾之身,三度乘飞机、军舰越过大西洋(巧合的是,罗斯福的61岁和63岁生日都是在越洋途中度过的),参加反法西斯同盟首脑会晤,视察前线战场,并开创了美国总统使用“空军一号”总统专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竭力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包括在一些通商口岸设立专管租界。1896年7月21日,日本依据《中日马关条约》,逼迫清政府签订《中日通商行船条约》,将《马关条约》有关条款具体化。条约承认日本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同意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日本臣民可以在通商口岸来往居住、经商、设厂,租地造屋,起造礼拜堂、医院、坟墓。  相似文献   

18.
1981年10月6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在阅兵式上被暴徒枪杀。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前后仅历时46秒钟。当时美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在暴徒的枪口下,几乎把事件全过程都拍了下来,被人们誉为“对着枪口按快门”的记者。当时是最轰动的摄影报道,之后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这名记者有此创举,其思想动机是什么,我知之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记者讲竞争,这名记者冒死抓新闻,竞争心理想必是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一、《南京条约》我国因鸦片战争而妥协,与西方国家签订一则《南京条约》。另一方面,因为英国的一些不平等要求,中英两国继续在广州、香港进行商榷,再次签订两项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跟《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这一系列的条约要求中国必须将广州、厦门、福州、上海、宁波对其开放为通商口岸;并要求中国赔款2100万元,用于赔偿  相似文献   

20.
1894年(甲午年)7月25日日本军队对中国陆海军发动突袭.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中国方面不敌日军.最后,清政府于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被迫与日本签订了结束战争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为:割让台湾及所属岛屿;承认朝鲜独立;赔偿巨额军费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等.随后,杭州划定了租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