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言文是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但当今的文言文教学不尽人意,大多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整堂课下来,学生除了能机械地背记一些字词语段外,别无所获。怎样才能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呢?笔者以《〈论语〉六则》为例,略谈如何激活文言文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通常安排在高二上学期,可以和《必修五》的教学交叉进行,也可以自成一体。说实话,学生对于这样密集的大容量文言文学习是很有畏难心理的。因为他们学过的文言文篇目并不多,很多文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都还不够。从《〈史记〉选读》的篇目来看,文章普遍比较长,知识点密集,难度较大;但故事性强,人物个性鲜明,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  相似文献   

3.
《〈论语〉十则》是人教版新编初一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又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好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语感,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许凤 《语文天地》2009,(9):39-40
文言文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名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共六年十二学期.每一册教材平均以五篇文言文计算.再加上平时练习、考试以及中考、高考的集中强化训练。一般来说,一名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和接触的文言文不下两百篇。文言文的数量虽不及现代文,但却相当耗时,有时甚至耗了时也未必有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新教材在五、六年级分别安排了四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与《两小儿辩日》,这在教材的编排上是一个突破。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语言凝练,意蕴深远,又不乏形象生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史记〉选读》有18篇较长的文言文,在高二上学期一个学期里要学完,还要学完必修五一本书。那么选读课本中的文言文究竟怎样教、怎样学,这已是摆在许多教师和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由于对文言文学习重视不够或方法欠妥 ,而造成文言文学习质量不高 ,失误不断。归纳起来 ,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文中的某些生字易读错、写错1 .笔划多、结构复杂、现今不常见的生僻字容易写错。如《曹刿论战》中“望其旗靡”的“靡”字等。2 .古今读音发生变化的字易读错。如《敕勒歌》中“笼盖四野”的“野 (yǎ)”字 ,《捕蛇者说》中“往往而死者相籍也”的“籍 (jiè)”字。3 .多音字读音不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致读错。如《〈论语〉六则》中“默而识之”的“识 (zhì)”字 ,《…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无数的文人骚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苏教版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是一个文言文单元,所选取的课文都堪称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它包括《陈涉世家》、《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六篇,这在以前的体例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以前最多一个单元安排五篇文言诗文,学生本来就很烦学古文,现在这样安排会不会让学生觉得腻烦呢?关键在于教师对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一、课堂激趣 1.教师须言传身教。首先,六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古文,教师应以自身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感染学生,言传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学前,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代文学家的趣闻轶事,回顾生活中时有接触的名篇佳句,让学生“先入为主”地喜欢上文言文,在思想上接纳文言文。其次,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一、利用影视的形象性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初中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普遍不高,尤其是不熟悉的内容,单从字面去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文言文学习,其文字本身是难点,而其社会背景、风俗习惯、文化特点也是理解的“拦路虎”。如果借助影视图画来帮助学习文言文,效果肯定会更好。同样学生面对不熟悉的现代文也可借影视、多媒体帮助学习。如新教材人教版(试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和《观舞。勘,前者通过描写安塞腰鼓雄浑、粗犷、激昂的艺术美来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不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语言内容对学生都有难度。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文言文则直接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其德育内容极其丰富深厚。以第四册为例,其中的八篇文言文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指南录〉后序》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信陵君窃符救赵》可教育学生宽厚待人, 真诚交友;《左忠毅公逸事》则可让学生学习左忠毅公面对强暴,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而《伶官传序》则可教育学生要居安思危等等。文言文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感情上达到共鸣,也就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三种简单易行的方…  相似文献   

12.
六年级是小升初的衔接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老师能引导孩子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古诗文的良好习惯,这将为他们初中阶段的古诗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高中阶段的古诗文学习也将从中受益匪浅,在四大名校复旦附中的校本教材里,古诗文的比重占了将近三分之二,可见沪上名校对于学生古诗文学习的重视性。《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提出"初中阶段古诗词的教学任务就是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见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只重视其工具性,而忽略了古诗文内在的人文性。失去了人文性,就很难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是纵观现在的古诗文课堂,哪怕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也只是一组组按语法规则排列而成的实词和虚词而已,毫无深刻的思想并且缺少想象的意境。文言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应付考试的差事,索然无味,毫无兴趣。所以,从如何改善六年级文言文教学策略出发,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意见,以供六年级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出现在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第十一册的第八组课文里面。这也是小学生第二次接触到文言文。为了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并不难,教学时运用的主要方法应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读、思、议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14.
罗小燕 《辽宁教育》2010,(1):108-109
[设计意图]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编者选编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意思,读懂人物特点,读出文言文味,感受文言文带来的兴趣,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以后的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教学对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有着重要作用。六、七年级学段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在选取课文时,将文言文的比例做了大幅度的提升,必修书中,文言文的比例已达三分之一,更有像《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这样通篇为古文的选读课本以供高中生学习。为何要做如此大的调整?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曾就台湾2010年高考语文课纲草案将文言文比例增至65%之事表达自己的观点:"何必让学生读我的呢?读苏东坡、柳宗元要比读我的要好一点。""学生学习阶段中更需要多一点文言文,文言文是白话基础、营养。"他的话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学情预估】《〈梦溪笔谈〉二则》是苏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课文,是两则很短的文言文,第一则只有70字,第二则也只有130字。篇幅虽然不长,但刚跨进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读起来也还是有困难的。第一,学生没有文言阅读量的积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在学这篇课文之前,他们只读过《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幼时记趣》、《三峡》4篇文言短文,总共也只有484个字。第二,文中所记述的又是七年级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和事物。第三,在1~4单元中,学生大多学习的是诗歌和散文,以说明为主的内容在第5单元中才开始接触。不过,学生阅读这两篇…  相似文献   

18.
储美莲 《语文天地》2012,(18):32-33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经常诉苦:初中文言文太多,读不懂,学起来很难。学生产生这种感觉,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得不好有很大关系。小学语文教材每册只有三五首古诗词,而初中一年级上册教材就有10首古诗词和7篇文言文,高年级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更大。虽然这些文章文质兼美、情文并茂,但由于对文言文接触少,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往往觉得陌生,再加上文言文词汇、语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因此文言文对小升初阶段的学生而言,犹如"天书"般令人望之生畏。为了让小学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顺利衔  相似文献   

19.
起始阶段的七年级文言文教学,学生既无文言积累,更谈不上文言语感。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习惯做起,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及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七年级第一课文言文《咏雪》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第一课文言文,树立学习信心。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设想 1.高中语文第四册共两个古代散文单元(第五、第六单元),学习这两个单元的目的是“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水平有所提高”。《祭十二郎文》是其中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首先应从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安排学生自学课文,熟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