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陶渊明、谢灵运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的重要课题,研究界也多有对陶、谢的研究分别加以评述的成果呈现,而关于陶、谢的比较研究却受到冷遇。陶、谢比较研究在为人、思想、诗文风格、原因探析等方面成果卓著,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巨大空间。对陶、谢比较研究的综合考究,可以窥见陶、谢研究的总体态势,为陶、谢比较研究的拓展、加深提供一些助益。  相似文献   

2.
陶谢并称浅说黄杰文学史上陶渊明(365-427)与谢灵运(385-433)往往并称“陶谢”。实际上,当时腾声干世的却是“颜谢”──颜延之(384-456)与谢灵运。时代相距他们不远的钟峰(?-552)在其《诗品》里,也把谢灵运的诗作列为上品,陶渊明的...  相似文献   

3.
陶谢及其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晋宋之交的文坛上,出现了两位大诗人,即陶渊明和谢灵运。陶渊明(365—427)虽比谢灵运(385—433)大二十岁,但卒年相去不远。可以说两个人基本上是同时代人。两人都做过官,也都曾退隐田园,而又同以诗名家;一个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一个是山水诗的奠基者。在文学史上,后人常以“陶谢”并称。本文拟就他们的退隐、思想及其诗歌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做一初步探讨,并比较其异同。这对进一步了解陶谢诗歌的历史价值及晋宋之际的文学发展或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颜延之、谢灵运是元嘉时期的两位大家,人们认为他们的诗歌同源,但在源于曹植还是陆机上却有不同的意见。从共性上看,二人诗歌都有典丽、繁密、雕琢、"巧似"、重视艺术形式等特征,这使他们的诗风与陆机有近似之处。但是在诗歌的主题、写景、内在气质等方面,颜、谢存在很大差异。谢灵运在延续陆机诗歌某些特征的同时,其整体风貌与曹植诗歌更为接近,而颜延之则更多地继承了陆机诗风。颜、谢诗风的异同反映了元嘉诗歌的共性与多样性,其与曹植、陆机诗风的联系也反映了魏晋、刘宋诗歌发展轨迹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关于颜延之的生平和作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南朝宋时代,颜延之和谢灵运并称“颜谢”。“爰及宋氏,颜谢腾声”(《宋书·谢灵运传》),“颜谢重叶以文章”(《文心雕龙·时序》),“爰及江左,称彼颜谢”(裴子野《雕虫论》),从这些南朝人的评论都可以看出颜延之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事实上,颜与谢不能敌体,后来的评论家几乎没有异辞。不过,无论如何,颜延之总是一位有影响的诗人。本文试图探讨有关他生平和作品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晋宋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晋安帝义熙八年四月,在谢灵运随卫将军刘毅至江州任职期间,二人本来是可以交游的。但因为谢灵运的“负才傲俗”,和陶渊明不主动“情款”,以及陶渊明对佛教的认识与慧远、谢灵运相悖等多方面原因,使这两位诗人绐终未能如唐代的李白与杜甫那样走到一起,而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7.
鲍照是和谢灵运齐名的诗人,我这样说好像是鲍照沾了谢灵运的光,其实,在“元嘉三大家”里,若按诗歌创作的成就排名,应该是鲍照第一,谢灵运第二,颜延之第三。但谢灵运是多么有身份的人啊——他是康乐公康乐侯,是有爵位的。那时代,皇帝都轮流做,走马灯似的,但王、谢两大家族,却是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是我国晋宋之间的著名诗人,他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并成功地尝试了山水诗的特殊表现手法,被目为"山水诗的鼻祖".但是与以"陶谢"并称的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笔者收集的资料来看,大陆学界从"文革"结束后、八十年代开始对谢灵运的研究才渐渐增多,且思路开阔,研究不断拓宽、加深,现综合论述如下①:  相似文献   

9.
颜延之、谢灵运、鲍照后人称之为元嘉三大家,而实际上他们的成就却不尽相当,历代对他们的评价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他们的名次地位也因之而有着较大的变动.总体上看,三人名次的变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南朝:颜、谢称盛期;二、唐宋:颜、鲍、谢并称定型期;三、明清:颜、鲍、谢名次纷歧期.  相似文献   

10.
陶学研究中,在陶渊明名字、享年、颜陶关系及颜延之对陶诗文创作评价等问题上,迄今仍存在较多争议。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是除陶渊明作品外最早、最可信的材料。现立足颜氏此诔所涉信息,就上述相关争论进行评议;对其中个别问题,也试图提出一些新见。  相似文献   

11.
谢脁在宋代逐渐变成一个被称引的符号——山水诗人和宣城太守吏隐形象。一些谢脁生活或者吟咏过的地方在宋代已经积淀为独到的风景,如澄江亭、绮霞阁、列岫亭等。宋人对谢脁的接受主要是山水诗人的角色。本时期不像唐人对谢朓诗歌"清"之大力称赞模拟,而是从诗句称引中不断翻新,力求另辟蹊径。宋人对谢朓吏隐人生态度的接受较唐人更直白更成熟,人们看到了远离尘嚣的清净与自然,忽略了吏隐之吏,多强调吏隐之隐。在唐宋诗人眩目地光芒下,谢脁之所以还受人关注,首先是李白对他的推崇促进了人们的接受,而且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高潮也推助了谢脁的接受,二者的诗歌创作和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有一致的地方。梅尧臣、杨万里等时人对谢脁的推崇,对其在宋代的接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中的《明诗》篇,主要论述诗歌的历史沿革,概括全面,但在论述五言诗时对魏晋大诗人陶渊明只字未提,其原因是刘勰与陶渊明两人对"自然"有不同理解以及刘勰对玄言诗的误解等。  相似文献   

13.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主要作为一名有操行的隐士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可是陶渊明的诗歌却由于在审美取向等方面与当时的文坛格格不入而被人们所轻视。但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寂寞的。陶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众多的诗人,其中就有齐梁时期的著名诗人谢朓。谢朓不仅接受了隐士陶渊明,还接受了诗人陶渊明,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4.
论苏轼对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古代早在韩愈之前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道观:一是重道轻文的儒家文道观,它所说的道只局限于儒家之道;另一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它对道的理解不囿于儒家之见,指的是自然之道,并重视文的能动作用及其审美特点。到了宋代,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对文艺的规律和审美特点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和探索,贡献巨大,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5.
《心雕龙》不及陶渊明,及其论以东亚末年为封域使然,而时代风气及作好恶等外部因素无关。学术界至今仍多有不明此而从“外部”找原因,其或认为在这一点上刘勰之识力不及钟嵘与萧统。细究之,问题恐怕亦与是书本身有关,即《时序》篇“略举大较”而提及“王、袁联宗”、“颜、谢重叶”等,影响了人们这样之追问:《心雕龙》论不及陶渊明,是否与其体例有关?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与陶渊明是晋宋时期著名的隐士。虽然两人隐居的审美情趣皆指向自然,但由于各自家世背景、政治地位、经济条件的不同,造成了他们隐逸上的差异性:从归隐的动机上看,谢远祸全身,陶抗志固节;从隐逸的方式上看,谢寄情山水,陶托志陇亩;从隐后的心情看,谢言有感慨,陶心藏淡泊。  相似文献   

17.
历代文学评论家对谢灵运的思想和世界观褒贬不一,但就他对山水诗创作的贡献而言却是公认的。本文就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风格、艺术手法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并与陶渊明诗歌特点作以比较,从而更加突出表现谢灵运对我国山水诗创作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真灵位业图》"九宫"位的设置是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九宫"观念的一种继承和改造;九宫位主神张奉出于《真诰.稽神枢》正文,该正文则源于晋谢沈的《后汉书》,而陶弘景的注释仅出自《三国志.魏书》,未能追溯到谢氏的记载。通过这两点的分析,有利于深化我们对《位业图》"九宫"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简单地认为古代文道论中缺失主体地位的现代看法是极不准确的。刘勰的"文以明道"观是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理论原型的第一个明确体系,也是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文道关系中的创作主体问题。刘勰大量论述了心、志、情在创作中的作用,通过"原道心"与"原道"相勾连,通过"志与道申"将志道相贯通,通过"为情造文"将情道相统一,可以将其命名为建构了文道关系中的"情志主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