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历险阿富汗     
2004年7月13日至17日,我随外交部新闻司组织的中国新闻采访团前往阿富汗采访,短短5天的时间里,我们采访了当时还是阿富汗临时政府总统的哈米德·卡尔扎伊、联合国驻阿富汗特使等重要官员,参观了戒备森严的驻阿富汗联合国兵营,经历了带着保镖采访和从雷区边缘走过的危险。这一经历对于我这样一名习惯于在和平环境下采访的记者来说,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作为本次采访活动的重头戏,到阿富汗的第二天,我们便被通知准备好采访临时总统卡尔扎伊。在采访过程中,除了卡尔扎伊优雅的风度、机制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折服以外,感触最深的就是采访前经历的安检。 经历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安检" 7月14日下午3点半,前来阿富汗采访的中国记者准时  相似文献   

2.
2002年春节前不久,新华社国际部动员在国内的编辑去阿富汗采访,当时几名在阿富汗采访的外国记者刚刚被劫匪打死后弃尸疆野,阿富汗境内抢劫、绑架、杀人事件十分频繁,安全形势令人忧虑。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已经去过20多个国家,但去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从没有做过战地记者,没有去过危险的地方,所以我特别想试试,就主动报了名。1月18日,我和同事文字记者袁莉、摄影记者李晓果踏上了飞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班机,将从那里前往战乱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这些日记记述了我在阿富汗采访期间的故事、心情、感想和其它。  相似文献   

3.
去年十月,广播局派出中国广播电视记者组到巴基斯坦采访。这次采访的对象和目的很明确,采访的重点是设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的阿富汗几个主重抵抗组织和白沙瓦、基达附近的阿富汗难民营,主要配合十一月份联合国大会关于阿富汗问题的辨论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入侵阿富汗一周年所进行的宣传;同时,访问了巴基斯坦,以进一步增进、加强中巴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谊。  相似文献   

4.
亲历阿富汗     
美国开始轰炸阿富汗后,新华社于10月15日向阿富汗北部邻国塔吉克斯坦派出了一支报道小组。当时谁也不清楚,这个三人小组能否进入阿富汗这片战乱中的神秘土地。 10月23日,我们采访小组一行3人踏上了阿富汗的领土,实现了中国记者在阿富汗土地上零的突破。当天,第一篇以新华社为电头的稿件从这里发出。  相似文献   

5.
阿富汗:和平的道路能走多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富汗除了灾难,别的什么也没有。”这是阿富汗临时政府主席卡尔扎伊眼含热泪说过的一句话,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反映了阿富汗的现状。今年1月至2月,在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去的时候,我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来到这片焦土采访,我感到,在经历了近23年的内战之后,阿富汗局势终于稳定下来,和平终于降临到这片多灾多难的土  相似文献   

6.
很早就想采访张泉灵,一直没有好的由头。3月24日,中国援助阿富汗物资从新疆喀什启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子栏目《时空连线》节目组派出记者张泉灵全程跟踪报道。3月26日,阿富汗发生地震,由于环境恶劣,外国记者无法到达震区,作为惟一来自中国的声音,张泉灵的报道成为沟通中国人民与阿富汗人民的桥梁,她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回国后的张泉灵对这段独特行程感触深刻,为此,在《时空连线》会议室,我专门对她进行了采访。当开始讲述这段经历时,张泉灵滔滔不绝:“现在阿富汗的情况是从危险的战争状态逐步走向和平,所以,基…  相似文献   

7.
在巴阿边境采访 作为新华社第一个被派往靠近阿富汗前线地区的摄影记者,我奉命从香港业太总分社出发,于9月19日清晨约5点,飞抵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和新华社伊斯兰堡分社文字记者孙浩会合后,赶到美国驻巴使馆及阿富汗驻巴使馆等高度戒备的区域采访。在美驻巴使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28日,久经战乱的中亚山国阿富汗出现政权更迭。经过长达13年战争,阿富汗游击队接管了政权。5月1日至15日,我们奉新华社总社指示赴阿富汗采访。出发阿富汗游击队各方为争夺对喀布尔的控制权发生流血冲突,喀布尔通往外界的航班停飞。我们俩商量,葛相文从德黑兰赶到伊斯兰堡同吴定保会合。然后两人从陆路经巴阿边界进入阿富汗。当天我们与以巴基斯坦边城白沙瓦为基地的阿富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1999 年第五期《新闻与写作》“在硝烟中采访的中国记者”栏目中,发表了光明日报许杏虎、人民日报吕岩松、中央电视台顾玉龙、新华社义高潮的文章,介绍了北约轰炸南撇时中国记者冒着生械险,在硝烟中采访的情 “9·11”事件后、阿富汗的战火、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中国记者也赶赴第一线采访。他们在艰险的条件下是怎样工作的呢?希望贵刊能够介绍一下。编者按 应读者陈雷的要求,我们请新华社派往阿富汗采访的记者组组长陈俊锋在百忙中写下了这篇在战乱地区采访的经历和体验。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0月至11月,应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大使孙玉玺的邀请。新安晚报特派记曹显钰前往仍处于战争状态的阿富汗采访。采写的阿富汗系列报道荣获第八届[2002年度]“全国省级晚报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凤凰卫视采访部主任闾丘露薇2001年11月采访美军在阿富汗战事,成为第一位进入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美伊战争爆发,闾丘露薇又到了伊拉克,不但是进入伊拉克战地的全球华人记者第一人,也是开战之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事件,受到全球新闻界的重视。自然,新华社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到国际斗争的热点地区去,通过直接采访,写出有自己特色的独家新闻。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说:“新华社可以派记者去喀布尔采访,也可以去游击队控制区,同时去,了解第一手材料。”这为我们打开了去喀布尔采访的大门。但是,我们与有关部门就具体事宜协商妥当已是5月12日,苏联5月15日开始从阿富汗撤军,无论如何也是赶不上了。  相似文献   

13.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已经去过近30个国家,收集到五花八门的记者证已经有200多张,但是我在阿富汗采访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收集到一张记者证。然而,这次采访却最令我难忘。我得到了独家新闻我曾在瑞士和美国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出差去过的国家也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到阿富汗这么艰苦的地方还是第一次。这里不仅仅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一塌糊涂。这里的绝大部分记者都是轮换制,长的呆到2个月,短的住一个星期就溜了。喀布尔只  相似文献   

14.
距离5.12四川汶川大地震16天。5月27日上午,在成都四川省档案局,刚从重灾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回到成都的胡金玉局长接受了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15.
土耳其牌     
这是一篇对已故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虚拟采访。听听这个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右翼政治家对阿富汗战争有何高见吧  相似文献   

16.
刚到阿富汗就遇上监狱暴动12月17日是我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任常驻摄影记者的第7天。上午,我去机场采访14日在阿富汗遭绑架遇害的土耳其工程师阿尤布的遗体启程回国。中午回到分社,稿子还没来得及发,分社雇员扎比就急三火四地跑上楼说:“侯,赶紧走,发生监狱暴动了!”在向分社首席记者王军汇报后,我和扎比乘越野车一路狂奔,于半个小时后赶到了发生暴动的监狱。这所名叫普勒恰尔希的监狱位于喀布尔以东12公里的郊区,是阿富汗境内最大的监狱,这里关押着约1400名犯人,其中还包括约50名“基地”组织成员和塔利班战俘,2004年10月在巴基斯坦绑架两名…  相似文献   

17.
吕红星 《新闻世界》2010,(11):69-70
《环球时报》驻阿富汗记者邱永峥、郝洲通过与美军签生死状,从而得以"嵌入"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作战部队,以战地日记这一独特的报道方式记录下了他们眼中的阿富汗战争,给广大读者架构了一个真实、客观、全面的战争场景。本文从战地日记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嵌入式"采访以及这种手法给《环球时报》在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上带来的领先性。  相似文献   

18.
吴坤 《现代传播》2002,(6):30-32
“9·11”事件石破天惊 ,阿富汗战争硝烟弥漫。如果说 ,重大事件和战争为媒体创造了机遇 ,那么刚刚经历由娱乐咨询化到新闻资讯化重新定位的凤凰卫视 ,利用其特殊的地位 ,独特的立场 ,抓住机遇 ,获得了可观的传播利润。无论是对“9·11”事件的现场直播 ,还是深入阿富汗战地采访 ,其全面深入的报道在业界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探讨凤凰卫视的报道 ,有助于探索媒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轨迹。  相似文献   

19.
灵魂的凌迟     
凌迟处死是封建社会的酷刑之一,明朝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因谋反罪被"凌迟三日".据邓之诚著<骨董续记>载,按规定凌迟是"四千二百刀",刘瑾实际挨了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  相似文献   

20.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从涓涓细流的上游到惊涛骇浪的中游.最后注入宽阔的海洋.上游是绚丽的童年。缓缓的小溪从僻静的林间流过。像一首浪漫的抒情诗:中游是稳健的中年。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飞流直下的瀑布。险恶的暗礁。又使河面布满了旋涡与龙潭。像一部惊险离奇的小说.而该所采访的对象.他的传奇就像一篇淡雅厚重的散.充满着冒险、辽阔、博大……自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来.阿富汗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刹时间世界各地媒体记蜂拥而至。在这块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打起了一场“新闻战”.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全球83位新闻记殉职.并有8位外国记在阿富汗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33岁的王雷。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年被分配在新华社安徽分社摄影采编部工作。2002年12月12日.王雷接到新华总杜的命令.奔赴阿富汗,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战地采访。在那里的360多个日日夜夜里。王雷数次历险。先后采拍了有关阿富汗的政治、军事、经济、化、教育、卫生等多方面题材.共向总杜发回照片2000多幅,国外采用800多幅。许多新闻照片获奖。其中一幅《喀布尔发生火灾及爆炸》刚刚荣获中国新闻奖年赛及复赛摄影作品评选银奖.被同行称为“获奖专业户”、“跑得最快的记”。可谓收获颇丰。同时。他对满目疮痍的阿富汗也有较完整的认识。今年“五一”长假,记采访了王雷。昕他讲述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