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化媒体引发了传媒业格局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cial Media"是近两年来的一个新概念,被翻译成"社会化媒体"或"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是一种提供给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包括论坛、博客、IM、视频分享网站、维基、SNS等,而这些媒体上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2.
张垒 《现代传播》2014,(4):50-54
本研究探讨当"公民记者"或"自媒体"所具有的朴素伦理标准进入新闻传播流程时,对传统新闻伦理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追溯了新近发生的若干热点事件产生、演化的传播链条,分析了"公民记者"、传统主流媒体、市场化媒体以及资本化网站在其中的角色及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传统主流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避和忽视、都市类媒体和网站片面市场化取向,都使新闻伦理面临解体的窘境,"公民记者"的加入事实上加剧了这种解体的趋向,并使之变得更加破碎和混乱。  相似文献   

3.
翟梦杰 《青年记者》2013,(17):22-23
"公民新闻"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但是它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却由于2000年初OhmyNews的建立。①该网站推行"平民新闻"制度,网站的任何一名注册用户均可成为OhmyNews的记者。在《我们即媒体》(《We Media》)一书中,作者Dan Gillmor对"公民新闻"概括如下: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性新闻",即公民"在搜索、报道、分析、  相似文献   

4.
韩国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Nowpublic在2005年诞生后的短短12个月中.上Nowpublic注册成为"平民记者"的人数每月以35%的增长率扩展,到2007年8月,该网站在140多个国家的近4000个城市拥有约12万名"投稿记者",俨然成为"公民新闻"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从1998年1月的"德拉吉报道"到今天数以万计的"公民新闻"网站,说明"公民新闻"时代已到来.  相似文献   

5.
新闻聚合网站以集纳各媒体观点为主,通过整合筛选信息后的再呈现,注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分享体验。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聚合媒体以其独特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崭新的传播理念,建构了新的媒体价值——一种基于速度、分享和个性的传播生态。然而,在追求时效性、娱乐性以及分享传播驱动力的同时,新闻聚合网站在真实性的把关与信息深度的开掘方面还存在着缺失,在对严肃题材的驾驭和使用方法层面还有探讨空间。当前,国内外已经开始了对于新闻聚合网站的革新尝试。新闻聚合网站应在向传统印刷媒体时代价值理念的适度回归中,建构出新旧交融的全新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对网站"炒作"新闻的能力过分夸大.其实网站只不过是一家新闻"超市",在新闻信息的传播链条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其他媒体的"产品"进行集纳编排,然后售卖给网民,而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创造性阅读,通过网站发布后再度成为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站再度将这些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纳入囊中,兜售给网民.如此循环往复,传统媒体成为辛勤劳作的新闻生产者,网站成为坐收渔利的新闻销售者,但这种销售行为往往被过分解读为生产性行为.  相似文献   

7.
从2005年开始,公民新闻的概念逐渐进入中国,继公共新闻之后,公民新闻再一次引发了国内学界和业界的关注。①随着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提出的"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观念的散播,在web2.0时代的中国语境下,业内外都在寻找公民新闻从理论到实践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8.
如今,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经过近十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重点建设的几家中央新闻网站和各省级地方新闻网站,已经成功改变了网上新闻传播无序的局面,成长为主导网上新闻舆论的网络"主流媒体".而当前,各地市新闻网站也如雨后舂笋般不断涌现,但是,对于地市新闻网站来说,在规模、影响力,竞争力上都无法同人民网和新华网等中央级的新闻网站相比.  相似文献   

9.
进入web2.0时代,便利的网络操作技术让"全民写作"具备了可操作性,由此衍生了"公民新闻"这一全新的网络概念."公民新闻"的诞生首次促使部分新闻发布的权力规模化地转移到普通民众的手里."公民新闻"在内涵和外延上给传统的新闻概念带来了冲击、对传统的主流媒体施加了微妙的影响力.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力带来的利弊,是主流新闻媒体难以避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赵颖 《大观周刊》2012,(40):15-16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公民新闻逐渐兴起,它使新闻采集和发布的权利从专业媒体流向普通大众,并促使各国兴起了建设公民新闻网站的潮流。本文以公民新闻网的运营为切入点,分析了公民新闻事业的生存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公民新闻的未来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公民新闻"又称为"参与式新闻".目前并没有对其定义的统一认识,一般来说我们将它理解为:非专业的传播者利用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网络媒体,向社会发布自己所获得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2.
核心阅读:所谓知情权,是指群众获得有关公共领域信息的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是指公民通过媒体获得有关新闻信息的权利,包括公民有权通过新闻媒介获得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新闻信息,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也包括公民有权通过新闻媒介对国家重大事务以及公职人员进行监督.让人民群众了解真实情况,满足人民的知情欲,尊重人民知情权,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3.
"公民新闻"中的"公民"一词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目前鲜见于关于老百姓的新闻报道里,倒是在很多媒体评论里经常见到,但凡跟公众切实利益相关的重大新闻事件,媒体评论里莫不使用"公民"、"公民意识"、"公民社会"等术语.在新闻报道里,用于描述老百姓群体的更常见的概念则是"市民"、"群众"、"百姓"等.沿着媒体对受众群体的定位从"市民"到"公民"的路径而行,公民新闻的图变轨迹也将跃然纸上.本文将以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条形码》栏目为样本,研究近年来业界对公民新闻的探索.这些结论不仅对公民新闻有宝贵价值,对了解中国其他的新闻形态和反思媒体立场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晓冬 《青年记者》2016,(20):106-107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新兴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而言的,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社交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主要包括社交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  相似文献   

15.
融媒体时代,新闻实践大踏步走向前台.互联网时代多种媒体形态联动发展下,继"公民新闻"、"用户生产内容(UGC)"等新闻生产形式后,"受众参与新闻"和"受众参与内容"进一步成为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新图景.本文以《十堰晚报》原创系列报道《晒晒照片里父辈那些感人的故事》为例,从策划、采编、传播三个方面探析用户参与视角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一、自媒体和"罗辑思维" "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间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使得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者,每个人都能做新闻,"媒介是人的延伸", "人人即媒体".传统媒体对信息所拥有的特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公民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媒体形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平台有美国的Facebook,Twitter,还有中国人常用的博客、微博、微信、空间等SNS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17.
自从创办以来,"维基解密"网站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网络激进媒体,在2010年该网站更是成为全球瞩目的网络媒体,有关"维基解密"的争议和报道变成了一个"全球媒介事件".本文从西方激进媒介理论角度入手,探讨了"维基解密"这类激进网络媒体在西方媒体生态中存在的意义,并指出了该网站对于新闻记者、新闻教育、信息透明及国家安全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Web2.0环境下网站的新闻传播与传统网站的新闻传播相比具有全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对Web2.0代表网站掘客和微博客的传播特性对比,更好地刻画了Web2.0网站新闻传播的特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公民新闻"的概念,并且结合"公民新闻"的理念,对Web2.0网站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吴飞  黄超 《当代传播》2012,(3):49-52
2011年英国骚乱作为一种政治、经济、种族等社会关系交织的复杂议题,其突发性、破坏性深刻影响了本土公民新闻网站的新闻生产节奏和结构。以"让每一位公民都能报道新闻"为创办宗旨的Blottr.com在反映此次骚乱的本土公民新闻网站中大放异彩,在传播技术、传播机制方面大有突破。它在表现形式上抓住"内容互动"这个重点,在生产模式上把握"移动终端"这个关键,并在实践策略方面以"新闻交易"为核心,形成了自己对类似社会骚乱等复杂议题的新闻生产特点。  相似文献   

20.
苏红 《今传媒》2011,(9):51-52
我国的新闻在经历了政府新闻时代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以"民生"为主的民生新闻时代,近几年又跃起了以"公民"为主的公民新闻时代。公民新闻风起云涌,新闻专业主义也面临着更大挑战。本文从两大方面论述了"新闻专业主义"与"公民新闻"时代之差异性变化。指出"公民记者"已经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媒体符号。应当更好的发挥职业记者及"公民记者"的作用来完善社会新闻,更好的为党、政府及人民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