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基于哲学基础到教育思想再到现实观照的逻辑,从康德人学思想中“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人为自身立法”的德性论和“人是最高目的”的目的论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康德教育论述中的感官训练、道德教育、尊重儿童等内容所蕴含的有关人的认识能力、道德准则、存在本质等方面的人学观念,并进而揭示其人学与教育思想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逻辑架构展现了他从认识论到德性论再到目的论的人学思考逻辑;另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思想内涵也处处与他对人的认识和理解相关联。对康德人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诠释不仅有助于一线教师理解我国许多教育论述之哲学基础,还可为当今的“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等教育研究和改革路径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是目的--康德人学思想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学是康德哲学的重要内容,“人是目的”是《实践理性批判》中“道德三律令”的核心思想,是康德对“人是什么”之谜的历史解答;“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在彰显了人具有高于世间一切的价值和尊严,在铸就了人类社会发展黄金准则的同时,也凸现了以人为中心给后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以道德动机为基点批判幸福主义伦理学,引出了“善良意志”“道德命令”“意志自律”等概念,构筑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义务论体系。康德道德义务论的理论贡献及其主观性、形式性、抽象性理论局限与困境,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之进行批判改造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克服与解决。对康德道德义务论的批判改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为我们重塑人的道德社会性本质、强化道德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发掘新型生态伦理的现实路径以及构建人类道德共同体提供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4.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这个名字与哲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许你还不知道,这个在抽象王国里度过了一生的大思想家,曾经也与我们的幼教有小小的缘分呢。康德一生未婚,自已没有孩子,但他很重视幼儿期的教育。1774年,教育家巴津道在德绍创办了名叫“博爱”的学园,这个学园的任务在于教育改革。康德热衷于该学园的各项实验,并把自已的好友莫德尔比5岁的儿子送到该学园去接受教育。康德还与园长巴津道常年保持通信联系,共同研讨儿童早期教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写下了一本独立的教育著作《论教育》。康德发现:“在人类的种种发明创造中,有两项可以看作是最困难的,管理的技巧和教育的技巧。”这位  相似文献   

5.
公元559年,真谛三藏在晋安译出正量部论书《立世阿毘昙论》,提及当世间发生刀兵、疾疫、饥馑这“小劫三灾”时,将分别只有“一万人种”能够留存下来延续人类血脉。这种说法在佛教中显得比较特异,却与道教的“种民”思想颇为近似。正量部传统一直认为“七百年后劫末”,真谛在《立世论》汉译时则提出了“未来定余六百九十年在”。两种说法只有十年的差别。这很可能也是《立世论》的另一种“中国化”表述。  相似文献   

6.
康德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教育学》一书中。本文主要从《论教育学》一书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和对后世影响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康德教育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指出其深远影响在于使教育学在西方学界开始被确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7.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试图通过对“先天综合判断”可能性的论证,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主要思路就是建立理性和经验之间的联系,弥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缺陷。连结二者的中介,康德最后归结到“图型”。不过图型说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原因是康德仍然在追求一种知识的永恒的、行而上学的确定性。而知识的这种绝对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其确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8.
博仔 《湖南教育》2004,(23):15-16
名家小资料 康德(1724-1804),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名著,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使他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主要收录在《康德论教育》中,对后世影响甚大。教育思想要点 培养道德理想王国的公民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保育 管束训导道德之陶冶 道德律儿童的纪律与自由 教育是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9.
1981年李泽厚同志在《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一文中提出了他的哲学是主体性哲学。什么叫主体性哲学?他作了一些说明。他说:“人性便是主体性。”(《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明页码)人性“也是今天哲学的中心课题”(第155页)。这说明他的主体性哲学是以人、以人性为基础和中心的  相似文献   

10.
康德在《论教育》中曾经说过:1.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2.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康德所说的第二点也就是教育必须有施教者这一根本属性。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我国"吏师不分"的教育传统。还是涂尔干描述下的作为西方教育原生细胞的主教堂学校与修道院学校,都说明现实中教育的施与受很难说是由受教育者主导,教育的扩张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摘     
教育:人的完成康德在其名著《论教育学》中提出,在世间万物中,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一种存在。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使人与其他存在(包括动物)区分开来。即,教育以使人成其为人作为它的内在指向,它的使命就是人的完成。所谓人的完成,一方面意味着使人成为具有社会品格的人或社会意义上的人;另一方面,教育也是使人成为文化意义和文明意义上的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人是靠思想站立着的。 读了《何炳章教育文选》一、二、三卷(以下简称《文选》),深深地被跳动在字里行间的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教育思想所吸引、所打动,特别是贯穿于其中的执着的求索精神、深沉的教育情结,更是令人沉思,催人奋进。在《文选》三卷的开篇中,何炳章将其教育思想总结为“教育功能上的‘教育动力’论”“教育特质上的‘累积效应’论”“教育意义上的‘自育自学’论”“课堂教学上的‘结构改革’论”等等一共十二论。  相似文献   

13.
为推进《西游记》版本研究,需要选定一组《西游记》的版本关系为基点,建立共同的坐标。从《西游记》成书史和版本史实际出发,建议以“词话本→前世本→世本”这三部《西游记》版本的版本关系为基点。它是三书承传关系的形象概括,代表《西游记》成书时期的演变轨迹,又是《西游记》版本史源头时期的真实记录。它为“祖本”论指明了方向,为源流论开拓了思路,为演变论奠定了基础,为作论锁定了范围。  相似文献   

14.
教育基本理论人的教育:一种社会哲学的考察薛晓阳(1.1)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敬少丽等(1.6)意识形态、科学化与教育学研究者的“宿命”——对《实证教育学方法论》一文的三点质疑!刘猛(1.10)通向“学习社会”的路径与基础——现代日本公民馆的创建和发展吴遵民(1.14)教育思维: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刘庆昌(2.1)教育哲学之思!邵燕南(2.6)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中国教育史研究述评!南钢(2.10)论教育学的智慧李政涛(3.1)论教育研究的叙事学转向!侯怀银等(3.6)回到教育事件本身——复杂性理论视域中的教育规律研究宋剑等(3.11…  相似文献   

15.
伊曼努尔·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 72 4—1 80 4年)是德国启蒙思想家的最后一个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在康德的全部著作中,最重要的三部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阐述的是康德的认识论思想,《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伦理学著作,《判断力批判》是美学著作。康德通过这三部大作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他自称是完成了一次“哥白尼式革命”。如果要用一个命题来表述这场哲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的话,似乎可以首选“人为自然立法”这一命题。康德在《纯粹理性…  相似文献   

16.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与第二版中,就“概念分析论”部分的“范畴先验演绎”分别提出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两种演绎方式,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一大难点。康德“范畴先验演绎”的内在逻辑矛盾成为德国古典哲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发表于1804年的《论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赫尔巴特第一篇系统探讨教育的论文。他主要受康德的影响和激发,试图在此文中借助审美提出一种教育影响理论,以解决康德"如何通过强制来培养自由"的教育难题:教育者只有借助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才能通过无强制的强制去培养人的自由。赫尔巴特把这一思想在其两年后的《普通教育学》中加以系统化和深化。从《论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是教育的主要任务》到《普通教育学》不仅显示了赫尔巴特教育学思想产生的"秘密"及其发展趋向,同时也体现了赫尔巴特从德国当时强调审美救赎的浪漫传统向西方"知识即道德"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康德 (I.Kant)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的三个问题 :“我能知道什么 ?”“我应当做什么 ?”“我可以希望什么 ?”《在逻辑学讲义》中又加了第四个问题 :“人是什么 ?”在这四个问题中 ,历史哲学似乎是找不到位置的。历史并不是康德的强项 ;他自己也承认 ,他并不能胜任撰写一部普遍的世界历史的重任。但是 ,正如柯林武德 (R .G .Collingwood)所说 ,虽然“历史研究并不是康德的一个主要兴趣 ,但是他有挑拣出哲学探讨的线索的超人本领。即使在他所知甚少的一个题目上 ,也能使他发挥出来像在伏尔泰、卢梭和赫德尔这样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以其“三大批判”中的《判断力批判》为中介,把《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审美主体性“统一了认识主体性和伦理主体性,从而使人的创造能力由片面趋于全面,由分裂走向整一”。它既不同于“上帝创世说”和无神论的“自然进化论”,也区别于青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它给予前者以毁灭性的打击,“在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最后目的的新纪元”,但与后者相比,它“把人类创造能力看作社会历史得以形成的最早原因”,则充分表明它“未能看到人类的全部创造能力,包括人的全部感觉都来自人类物质生产和创造。就此而言康德美学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其“审美主体性的唯心主义色彩特别浓重”。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康德成为现当代西方哲学界和美学界唯心主义流派与代表者的鼻祖”是极其自然的。然而,康德的审美主体性理论展示的未来——尽管这种未来还是一种看不清的抽象历史观——则是其“美学的合理内核”,它为青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美学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从而成为人类精神宝库中的不朽财富”。  相似文献   

20.
李泽厚先生把他的哲学与美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概括为“由马克思回到康德再向前进”(《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页)。而在这个逻辑行程中,他的《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一文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性意义和中介作用,是他整个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和美学的中心和灵魂。因此,剖析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对于了解李泽厚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实质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