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李渔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戏曲家、小说家,他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和愿望,《十二楼》是李渔较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被誉为“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十二楼》的写作理想是“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风情与道德的统一是李渔的追求。本文将对《十二楼》的风情现象和作者李渔的道学追求分别进行论述,试从这两方面对《十二楼》进行平面剖析,探讨如何从作品本身得出李渔用风情性的描述来表现他的道学思想的艺术特点,从而对《十二楼》的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十二楼》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短篇小说集,旨在"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他继承了传统话本小说的教化传统,但李渔平生思想,既有开明之处,也有陈旧可批判之处。因而书中的教化思想既不可尽信,也不能尽数舍弃,需细细分析摘选而后再做评断。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十二楼》的教化意味,研究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思想。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也是一位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十二楼》被推崇为“清代小说之冠”。本文从作品的求变创新、大团圆结局、通俗感人等方面,探讨了李渔小说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闲情偶寄》一书带有李渔对艺术实践的总结。李渔将毕生的戏曲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结果集中在《闲情偶寄》一书"曲话"这一章节之中。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充分表达了他对戏曲的写剧和编剧、演剧理论的见解。在当下的戏剧环境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剧本。  相似文献   

5.
秦川 《九江师专学报》1997,16(1):76-78,85
讽刺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本文将两部古代小说;李渔的《十二楼》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作一比较,寻觅其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王楠楠 《现代语文》2009,(12):19-21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家,对戏剧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中,他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在小说中体现他的戏剧思想,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小说的一些特点。本文尝试分析李渔的两本拟话本小说《连城璧》和《十二楼》在他的戏剧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些独具风格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渔是一个兼擅戏曲和小说创作的作家。把小说当作"无声戏"来看,当成"传奇剧"来写,这是李渔对自己小说观的理论概括,体现了他对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李渔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与戏曲相同的审美倾向,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因素,渗透戏曲表演艺术的技巧等等,这使李渔小说在独创一格、独树一帜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类型化、脸谱化等不足。  相似文献   

8.
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文人,平生以小说、戏曲著称于世,尤以他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记>享誉当时文坛.但人们很少关注他的词学思想.实际上,李渔是一位具有独特理论建树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9.
李渔小说创作理念首先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尚奇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评点当中,也渗透在话本小说集《无声戏》和《十二楼》的创作之中,从而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念——尚奇观。其内涵包括的“尚奇观”是包括“非奇不传”、“常中求奇”、“新奇同质“三个方面,全面考察“尚奇观”,有助于对李渔小说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李渔小说的尚奇观理论在内涵上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非奇不传"、"常中求奇"和"新奇同质"。纵观李渔的白话小说集《连城璧》与《十二楼》,可以看出许多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而这种喜剧效果的形成与李渔小说"新奇同质"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本文试从李渔小说所选取的题材、所塑造的人物、设置的情节以及大团圆的结局等方面阐述李渔小说"新奇同质"的思想在喜剧风格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陈国华 《红领巾》2004,(2):28-33
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又是一位剧本创作的实践家.他对戏曲艺术的特征--群众性、综合性和演出艺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李渔的戏曲理论超越前人,取得多方面、系统化成果的重要前提是他对观众的熟悉,重视对观众的研究.李渔的娱乐观众的戏曲创作与他对观众心理的研究也是分不开的.李渔的戏曲理论在观众的作用、观众的组成、观众的心理等方面体现了明确的观众意识和对观众学方面的许多见解,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观众学,从而打破了我国戏剧理论研究传统视野的束缚,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使我国戏剧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李渔的《十二楼》里存在一些比较典型的用数现象,这些数字除了表示数目的意义外,还蕴涵有几种非数字的意义。《十二楼》是古代作家有意"倚数为文"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13.
李渔是一个艺术多面手,他在戏曲创作、戏曲理论、小说、小品文、诗词、音乐、绘画、广告、编导、舞美等各方面都有建树,其中以戏曲理论成就最大。文章论述李渔戏曲理论的舞台表演性:舞台表演性的基础,舞台表演性的具体表现、舞台表演性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渔小说《十二楼》具有鲜明的戏剧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借戏剧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学习戏剧的限制叙事视角、借鉴戏剧的艺术虚构手法、模拟戏剧的宾白技巧、采用戏剧的空间艺术等几方面。《十二楼》戏剧化特征的形成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十二楼》戏剧化特征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俗为主、雅俗共赏。《十二楼》戏剧化特征的文化意蕴的深刻之处在于:李渔对社会独特的观察角度、对生活现象深入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尊严与价值的推崇,彰显出精英知识的人间现实情怀。  相似文献   

15.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其传世的拟话本小说以《无声戏》和《十二楼》最为闻名。两部著作中精妙奇特的情节和人物带给读者非同一般的阅读体验,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文中明说暗喻的思想观念。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解析李渔两部拟话本小说中的思想观念,以便能够对其小说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戏曲理论家,这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近年来,随着对李渔小说戏曲的进一步关注,人们越来越发现李渔的小说戏曲呈现出新奇的独特个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了其作品新奇特征,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很少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他作品呈现出这种独特性的原因。李渔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创新型作家。正是由于他在创作过程中持有创新求变心态,因此,他的作品才会以新奇著称。  相似文献   

17.
李渔对芙蕖的观察有误江阴申港成教刘建设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作家,也是一位博学家。他不仅在戏曲理论上有突出贡献,戏曲作品脍炙人口,而且在写作上原则性特别强。他尤其重视“照映”、“埋伏”,深知“一节偶疏”,会导致“全篇出破绽”。可是在写作实践中却...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李渔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和《连城璧》,结合其创作的十种曲、《闲情偶寄》以及其他相关诗文对其小说创作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小说中李笠翁逐步将个人精神与时代要求巧妙地糅合于一体,从而赋予笠翁之小说"新"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李渔耙他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提名为《无声戏》,可以看出他的戏曲创作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他有卓富的戏曲理论和实践,他把创作戏曲的经验运用于小说的创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当世耳目。为我一新”。形成了独特的李渔式风格。但是。这种程序化的创作思想和手法。也给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渔是清初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和剧作理论家。李渔在其剧作理论中,将结构列为第一,对戏曲的结构有系统而精辟的阐发。而《风筝误》是李渔传奇创作代表作。将二者相结合,旨在较为全面地探讨《风筝误》与其戏曲结构论的一致性与共通性,以及李渔践行这一理论时,在《风筝误》中表现出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