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元杂剧的兴盛,元杂剧演员的杰出贡献固不可少。前辈学者,多将路歧与杂剧演员视为同义。因此首先为元杂剧演员正名,指出以往所说"路歧"实为元杂剧演员的一类,不可与元杂剧演员等而视之。其次详述元杂剧演员的构成,分为旧家贤后因罪沦为乐籍者,出身戏曲之家者,乐妓进行元杂剧演出者等三大类。最后对元杂剧演员的日常生活进行钩稽,对他们的悲惨生活和结交文人权贵等活动进行考释,以全面地了解元杂剧演员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与明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实甫的《破窑记》杂剧和明代无名氏《彩楼记》传奇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这两部剧作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原因与剧作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青楼集》是元末一部记述歌妓的著作,其中反映了几个元杂剧史的重要问题,即元中后期杂剧中心是否南移、元杂剧与其他通俗伎艺的关系、元杂剧繁盛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及演员在杂剧发展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钟嗣成的生卒年月争论很大,有吴晓铃、容肇祖、李春祥等人的几种说法,笔者认为钟氏生于公元1283年,卒于1345年后两三年内。《录鬼薄》之所以版本多,是钟氏生前没有定本,也无条件付梓问世,仅靠好事者传钞所致。钟氏撰《录鬼薄》的目的,是为身处社会底层的元杂剧作家鸣不平,借此书以使高才博识诸名公才人流芳于后世,《录鬼薄》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有关元杂剧的断代目录学专著,不能拔高它为元杂剧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5.
《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的戏曲集大成之作,其对戏曲的研究在整个戏曲研究史上具有示范性作用,。《宋元戏曲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史料完备、论证详尽的戏曲史,并且在书中蕴含了王国维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思想,对分析总结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取沧海之一粟,仅对王国维在书中关于元杂剧、南戏的"自然、意境"说进行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6.
《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的戏曲集大成之作,其对戏曲的研究在整个戏曲研究史上具有示范性作用,。《宋元戏曲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史料完备、论证详尽的戏曲史,并且在书中蕴含了王国维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思想,对分析总结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取沧海之一粟,仅对王国维在书中关于元杂剧、南戏的"自然、意境"说进行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是我国戏剧史上完全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新发展,显示了我国戏曲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阶段。对于元剧繁盛的原因,人们曾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作了多方面的探讨,许多看法很有见地,都确与元杂剧的繁盛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殷都学刊》1985年第一期曾发表任崇岳同志的文章《元杂剧繁盛原因  相似文献   

8.
明传奇钩沉     
《考试周刊》2016,(55):23-24
"传奇"一词,最早是唐人小说的概称,"传奇"被真正引入到戏曲范畴,成为戏曲艺术的一支是在明代之后,传奇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逐步嬗变发展。明传奇是继元杂剧后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又一次繁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明传奇为在元代逐渐式微的戏曲艺术再一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繁荣和发展对后代的戏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戏曲史上的重要一环,明传奇丰富和完整了戏曲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是我国古典戏曲史上的两朵奇葩,新版高中语文课本既遴选了元杂剧《窦娥冤》和《长亭送别》,也编选了明清传奇《闺塾》和《哀江南》,有同学不大明白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有哪些区别,下面择要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体概说】中国的戏曲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到元代形成了“元杂剧”。元杂剧把音乐、歌舞、表]、念白融于一体,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兴盛,使元代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两百多名,有记载可查的杂剧剧本有七百多种。元杂剧从很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大众反抗压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关汉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杂剧,现存的还有18部。关汉卿的杂剧大多表现了下层妇女的苦难和斗争,歌颂了她们的机智和勇敢。他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  相似文献   

11.
清代学者顾嗣立所编选的《元诗选》初、二、三、癸集,共收录元代诗人近3000家,诗作约25000首,是元代诗歌史上的第一部大型诗歌总集。《元诗选》的文献学价值是多方面的。现从《元诗选》的《凡例》、元诗文献搜集、诗人小传等为切入点,对《元诗选》的文献学价值进行论析。《元诗选》为保存与整理有元一代诗歌文献作出了巨大贡献,应载入中华文化之史册。  相似文献   

12.
元代绘画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在笔墨技巧上、意境创造上等都有着新的突破和发展,然而纵观元代绘画创作,却很少能看到精致写实、富丽堂皇之类的作品,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大多流露出一种"清淡萧疏"、"简逸恬淡"的感觉,本文着重从元代绘画创作入手,分析和讨论了元代绘画"简逸"风格倾向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元代诗坛盛行隐逸之风、游历之风、雅集之风、题画之风,代表着元代文人心态和生活趣味的两种倾向:隐逸与游历,是诗人们走向自然的标志;雅集与题画,则标志着诗人们对文人生活的雅趣的热衷。这里讨论元人的题画问题。题诗于画是宋以来诗人的一种艺术活动,这种活动在元代形成了风气,于是成为元代一种文学史现象。诗画相资,相得益彰,是建立在"诗画一律""本无二致"理论认识基础之上的,是诗画深度结缘后融二为一的表现。诗人以题画诗表达虚拟境界的心灵寄托。题画活动,也是文人间的一种交谊方式。甚至在元代,多人同题一画,如果其画其诗具有某种特定的主题,或形成了某种指向性话语,人文们还以此影响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元人诗文别集提要是一部既丰富又珍贵的元诗批评文献,不仅代表了清代四库馆臣相当客观的元诗批评观点,更展示了他们很高的元诗批评眼光。他们对元代诗文特点的认识,对元代诗文价值的评判,对元代诗文风气发展演进的认识和描述,都有很高价值,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的题材来源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元杂剧作为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其题材来源极为复杂。从目前存在完整的剧目中可知,它的取材有着明显的倾向性,这与元代的社会、时代、文化及文人的心态密切相关。元杂剧本事来源于各个朝代,其数量和题材类型也有其特点,究其原因正是元代的某一特征与历史上某朝恰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宋元时武则天形象的建构与文人心态息息相关。北宋时,封建士大夫通过批判武则天,为当时的后妃参政鸣警钟;南宋及元朝时期,人们借反对武则天来反对异族统治,表达驱逐异族,收复国土的愿望。与唐代人对武则天相对客观的态度相比,宋元时期武则天成为人们表达政治观念的传声筒。这与宋元文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复杂心态,包括正统观、性别观及道德观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元杂剧文本结构研究的第一部分。在《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先生高度赞誉元杂剧为“一代之绝作”、“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但又评其“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鄙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剖析这一命题的实质,着重考察元杂剧在西方传统戏剧模式的观照下出现的种种差异,旨在呈现两大戏剧体系迥异的艺术风貌,以引发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太湖石是园林中的常用石种,在元杂剧中具有提供标志性地点、转变观察视角等程式化的叙事功能,且在插科打诨、抒情、修辞、表现元代文人梦想与审美等方面有很多创新之处。元杂剧中太湖石的运用,体现元代文人将园林置石思想初步地用于叙事。  相似文献   

19.
宋元南戏对元人杂剧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元人的杂剧的题材内容、题目正名、宫调名目、曲牌沿用、套曲联缀、集曲格式、角色行当、演唱形式以及“末上首引”等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或产生于杂剧的创作之时,或产生于杂剧的流传之中,使今日所之元人杂剧尽管零碎但却是实实在在地留存着宋元南戏的印迹。  相似文献   

20.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是一部从精神史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力著。吉川拓展了杂剧的研究领域,透过听众和作者的社会背景模式分析了元杂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将其提高到精神史的层次,分析了元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从语言学和杂剧的结构入手分析杂剧,认为元代的社会风气及汉人的时代精神决定杂剧的特征及发展更是吉川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