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自清末以降中国文物饱受战争劫掠、盗窃、走私之害,我国成为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流失到海外的中国文物的现状来看,它们既有被私人收藏的,也有被外国博物馆收藏的。与私人藏家手中的藏品相比,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流失文物,由于其出境年代、渠道以及其现持有者的法律地位明显不同,因此,对此类流失文物制定追索策略,并须考虑其特殊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与方法。鉴此,本文以流失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流失文物为对象,探讨其返还的的特殊之处以及由此产生的难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现存何处?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谜。中国政府、学者和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流失海外文物的调查工作,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这项调查工作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据我国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计,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它们大多是在旧中国时流失海外的。加上建国以后,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可以推测,在  相似文献   

3.
<正>150多年来,中国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现存何处?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谜。我国政府、学者和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流失海外文物的调查工作,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这项调查工作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据我国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它们大多是在旧中国时流失海外的。加上建国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盗掘走私出境的  相似文献   

4.
据中新社报道,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5月25日提醒民间文物收购者:海外流失文物有着很复杂的背景,应该严格在中国法律和国际公约的框架下进行。中国最近已经创建了流失海外中国珍贵文物信息数据库,以便及时、准确、高效地对流失海外文物进行追索。单霁翔说,目前国内出现了企业民间团体乃至个人参与收购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的潮流,这些公  相似文献   

5.
文物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载体,大量文物的流失会造成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裂痕,一个国家民族对历史认知的缺失。这正是为何中国、韩国、埃及等国家不遗余力地追讨海外流失文物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文物流失大国。有关统计显示中国至少有上千万件文物流失于世界47个国家。也有说法认为,其中流失于日本的中国文物是最多的,尽管尚未有具体数据证实。  相似文献   

6.
刘洋通过法律追要海外文物之路才刚开始,能否为中国追要海外流失文物打开另外一条渠道?一切还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7.
各国博物馆保存的中国文物有百万件,而流散在海 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是这个数目的10倍。真正有可能回归 国内的只有民间的海外文物  相似文献   

8.
大凡文物大国,都有着文物被盗窃、走私的困扰,反盗窃,反走私,并进而追索回流失在外的文物,便成了这些国家的一项重任务。据报道,埃及近年来已成功地追回了数千件流失在海外的埃及文物,就连流失海外多年的古埃及王朝拉姆西斯一世木乃伊也重归了故里。埃及追回的文物,有的是近年被盗并走私出境的,但也有不少文物是早年走私流失国外的。埃及在追索流失文物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为个案,尝试探讨海外博物馆一百多年来收藏中国文物实践所经历的观念变迁以及面临的挑战。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早期收藏是在西方世界对东方历史和文明渴求的背景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而现今西方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的前提、需求、手段和方式都今非昔比,但博物馆研究人员(curator)如何保证所征集的器物具有明确合法的"出处证明",又如何恪尽职守地处理博物馆之馆藏?此类议题均值得思索和探究。  相似文献   

10.
新疆博物馆在半年内流失10件国宝级文物。流失的过程更是让人目瞪口呆,竟是由馆内一名中层干部以“借”的名义通过文物贩子之手倒卖出去的  相似文献   

11.
佚名 《档案管理》2007,(6):88-90
近日,一批神秘流失海外的国宝级文物亮相北京,引起各方关注.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艺术珍品却几经劫难.  相似文献   

12.
论文研究纳西族东巴经档案文献流失海外的历史与现状,并结合档案文献与古籍、文物的关系,从多视角探讨东巴经档案文献流失海外的保护抢救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00年敦煌文献在敦煌藏经洞发现以后,这些在秘室中沉睡了近千年的稀世珍宝立即遭到来自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列强盗宝者的大肆劫掠,5万多件文物中的大部分流失海外,如今分藏于这些国家的公私图书馆和博物馆,成为中华民族心中永久的伤痛.  相似文献   

14.
德国博物馆协会发布的《殖民背景下藏品处理指南》,是西方主要文物流入国在国际公约的精神和道德压力下,首次针对自己国内博物馆收藏的外国非正常状态下的流失文物,提出较为全面返还思路的政策性文件,对推动国际社会公正合理地解决国际间非法流失文物的追索和返还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也应有助于我国追索非法流失到德国的相关文物,但同时存在时间涵盖不全、含糊其辞,语义不清、对殖民的定义不确,可操作性差等明显局限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流失海外问题十分严重,流失文献大多分布在各个国家的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论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依据相关调查、案例探讨流失海外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的追索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建立国家档案全宗控制系统--档案馆档案安全保管的一个课题 2003年11月2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7800件文物流失到仅存千余件的情况.对此,欧平同志在<中国档案报>2003年12月29日第三版上载文<从"文物蒸发"说档案管理>,批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一些单位诸如博物馆、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监管不利,认为这是造成其文物流失、国有资产和企业知识产权流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龟兹文物是中华文明珍贵的历史遗存。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龟兹文物被英、俄、法、日、德等国以考察之名掠走,流失海外。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龟兹文物,大部分是沙皇俄国时期别列佐夫斯基考察队和奥尔登堡考察队从龟兹带回,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小部分为苏联在二战胜利后辗转从德国带回,主要为壁画,这些壁画一部分的原始出处为新疆克孜尔石窟。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对龟兹壁画进行了修复,且在少数展览、图录中展示过一些龟兹文物,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利用。流失海外的龟兹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8.
清末到民国,外国探险队进入中国探险活动十分频繁和猖獗。以英、法、德、俄等为首的各国探险队,不远万里,不惜代价的来中国探险的真正目的是掠夺中国的文物。他们明目张胆的攫取、大摇大摆地运走中国文物典籍的事实,是造成中国古籍文献大量流失海外的重要祸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历史顽症与文化伤痛。  相似文献   

19.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既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又广泛流行于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区,成为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之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保存有大量清末民初的粤剧文物,大部分为当时在北美的粤剧戏班所存,可能是目前海外中国戏曲文物所藏最多的博物馆。这些戏曲文物大多为粤剧服装、面具、饰品、布景、乐器、兵器、旗帜、布告等,其中六双清末民初跷鞋的发现弥补了国内这一实体文物的不足。介绍与考述海外戏曲文物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研究的有益补充。这些戏曲文物对于了解粤剧发展史,探索戏曲艺术的历史渊源,梳理华人在北美的戏剧演出情况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何谓博物馆引力?博物馆引力实质便是文物的引力,即文物特有的价值魅力。文物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研价值、经济价值。博物馆的引力系统包括引力的开发、引力的显现和引力的被感知三个环节。换言之,便是文物价值的开发,文物价值的显现和文物价值的被感知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