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教材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材的选择是否得体,关系着教学的成败.文章通过对广东医学院教学实践的调查分析,对<新编大学英语>和<21世纪大学英语>进行了一些粗浅的评价,认为他们是适合时代发展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方基督教的"经书"--<圣经>,曾被许多作家不断借用到作品中.名字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的剧本<诺亚方舟>也是借用了<圣经>中的情节和人物.通过对<圣经>在<诺亚方舟>中的情节、人物的构建分析,更能全面的了解作家普拉东诺夫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马其昶从<诗大序>导出国史作<序>的结论.文章首先通过对<大序>文意的分析,推翻了马氏立论依据,进而从汉人注疏体例、四家诗<诗序>不同和<毛传>不为<诗序>作传三方面反驳国史作<序>的观点,最后得出<诗序>与<毛传>同出一人一时之手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左传>中常有士大夫赋诗言志的记载.但士大夫引诗,多断章取义,并不一定符合<诗经>的本意;而后人不识,常将<传>意与<诗>意等同,此谬大矣.予姑考之,虽郑玄亦未能免此俗,因作陋文以辩.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研究者在研究<雷雨>所受外国戏剧影响时,从妇女命运、妇女解放问题着眼,把<雷雨>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或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人群鬼>作比较.其实从塑造"忏悔人物"角度考察,<雷雨>受易卜生<社会支拄>的影响更大.作家在塑造周朴园这一"忏悔人物"时,既借鉴了易卜生塑造博尼克的某些手法,又有所创新,使周朴园的忏悔更加符合性格发展逻辑,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6.
论文立足于文学文本,力求在异质文学之间寻求一种文本解读方式.据此,笔者以灵肉母题范型为主线,将中西方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浮士德>互为参照,展示出灵肉母题呈现过程中的同步性和相似之处,彰显中西方两位文学大师的精神契合点,并发掘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洛神一度成为各类艺术争相描摹的女性形象,在众多以之为审美对象的各类艺术作品中,<洛神赋>和<洛神赋图>则是其中的两大杰作.<洛神赋图>从审美理念、审美视角、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手法四个方面对<洛神赋>进行了成功的审美递交,使<洛神赋>再现于画面中.  相似文献   

8.
《花庵词选》与《绝妙好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升的<花庵词选>和周密的<绝妙好词>是南宋的两部重要词选.通过对两部词选的量化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南宋词坛的主要动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诗歌鉴赏早已有之.但今天所见到诗歌鉴赏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的鉴赏文,应是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离骚>的鉴赏.司马迁对<离骚>这篇作品的鉴赏,首先介绍作者生平;其次交待社会背景;再次解释作品题义;复次探索作者心理;再有分析作品内容;然后总结艺术特色;最后揭示作者与作品之关系、对作者和作品给予高度称赞.司马迁对<离骚>的鉴赏为后人鉴赏诗歌开辟了一条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10.
<桃花人面>又名<桃源三访>,今存<盛明杂剧>本和<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本.<盛明杂剧>本题名作<桃花人面>,<柳枝集>本作<桃源三访>.该剧两版本的语言皆具浓厚抒情性,注重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但<桃花人面>较精致蕴藉、形象生动,<桃源三访>则曲辞容量更大、更整饬,带有叙述性,文人色彩更浓.通过比较<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的曲辞和宾白,探讨孟称舜杂剧语言风格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1.
<周易>历来被奉为儒家群经之首,其对<文心雕龙>的影响,深刻而广泛,贯穿始终,起于<原道>,终于<序志>.文章拟从<原道>篇略论<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道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在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派别.其中,杨朱、<老子><庄子>分别代表了先泰道家思想的三个不同派别,同时也体现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杨朱最早提出"贵生""为己"的"全生"主张;<老子>则从自然主义的视角把这一思想提升到"道"的高度;<庄子>综合杨朱、<老子>的思想,提出了游世主义的主张,从而把道家学说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14.
<本纪>作为<史记>的总纲,与其他四体之间存在着阐释和被阐释的关系.<史记>以<本纪>为叙述中心,不但建立了以帝王为核心的史学叙述结构,而且还承担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和价值判断体系.与其他四体相比,<本纪>特别关注一代之兴衰的全过程,这一叙述的特征是突出时间线索,从一代兴衰的历史中总结社会运动的周期,揭示社会运动的大势.  相似文献   

15.
李小荣 《家教指南》2004,(5):100-102
本文主要对<阿鼻地狱变文>进行了校录和简单的注释,可补<敦煌变文校注>之阙.  相似文献   

16.
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因此,在宋玉作品真伪的研究中,三篇赋的承继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有人认为宋玉的两篇赋是后人抄袭<美人赋>的伪托之作,更有人认为司马相如<美人赋>是模仿宋玉两篇赋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三篇赋的结构、内容、艺术表现、文化环境和散文赋体的"借用"、"模拟"现象,认为<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在艺术上较之<美人赋>显得稚嫩,在文化信息方面符合战国末期的文化环境,应当是宋玉的作品;<美人赋>较之宋玉的两篇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在文化方面符合西汉的文化环境,应当是晚于宋玉时代的作品;<美人赋>与宋玉两篇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是散文赋体创作中"借用"、"模拟"现象的具体反映,司马相如"模拟"和"借用"宋玉赋创作<美人赋>,是赋家创作中的正常的不必惊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皆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然而"自然"一词不仅在老庄很少出现,而且没有名词性的实体涵义,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而存在.而王弼<老子注>和郭象<庄子注>是后世皆误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枕中记>故事原型出自<搜神记>与<列子>,其最早的源头则可以追溯至印度佛经故事.西班牙名著<卢卡诺尔伯爵>中的<事例11>故事情节与<枕中记>极为相似,有可靠证据表明它的底本采自古代阿拉伯著作.故<枕中记>与<卢卡诺尔伯爵·事例11>皆出自古代印度、阿拉伯一带的故事传说,是同一个故事原型分别传入中国、西班牙之后产生的不同的变体.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艺术总结,犹如百川归海,它接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古典戏曲对<红楼梦>的影响入手,探索戏曲与小说的关系,并通过探析<红楼梦>在人物出场、情节处理、场景安排、人物活动等方面对戏曲艺术手法的借鉴,更加微观地欣赏文学大师曹雪芹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20.
<诗>与<春秋>究竟发生着怎样的纠葛?这一追问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整个学界,至今尚未得到较好地解决.本文认为二者都是儒家士人为实现王道政治理想的一种言说手段,即通过对先人典籍的当下解读进行话语建构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是先秦士人与汉代儒士共有的策略取向.孟子所谓"<诗>亡然后<春秋>作"之说,强调的乃是文化价值功能的衔接与转化,因而有其内在的逻辑链接关系,绝非如钱玄同、顾颉刚等认为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