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教育的个人性功能和教育的自身性功能。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构造和实践推行中,就教育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发展关系展开研究,为解决中国现实政治、经济问题探索道路。梁漱溟有关教育功能论的认识丰富了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借鉴、吸收本地区丰富的民俗资源,认真研究民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关系,重视民俗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乡村是中国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乡村教育是乡村发展的希望,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乡村教育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近十年来,学界在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下,以更广阔的学科视角研究乡村教育的理论及现实,对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体现了对乡村和乡村教育深厚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研究: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社会变迁,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问题再次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根据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度,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之关系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新式学校教育在乡村社会建立的起始原因;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乡村社会的矛盾关系与原因;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对乡村文化、乡村社会的影响;乡村教育改...  相似文献   

5.
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宝贵遗产中,很多思想和实践对当今我国乡村教育,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根据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联系当今西部农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得出其思想与当今现实要求有高度的相似性.根据当今西部乡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扰,对我国教育由“计划经济”中的教育向“市场经济”中的教育转化中遇到的困惑,对现代教育中“主体价值观”与“工具性价值观”追求的理性分析等几个方面的论述,联系目前“新课程理论”的现实要求,凸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目前西部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强调了恰当的“评价导向”的重要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6.
提出“新乡村教育”这样一个概念.反映的是教育界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反思。从目前来看.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教育的确处于弱势.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目标,常常是茫然地追寻.盲目地追随,痛苦地追忆。“新乡村教育”的一个“新”字.需要乡村教育者从乡村教育的现实出发.从其目标、方式、过程、评价等方面探索乡村教育自身的规律.找到适合...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育正在普遍范围内被社会排斥。这种排斥不是来自乡村之外,而是来自乡村自身,是一种集体式的社会气馁和因不认同乡村社会而产生的主动逃离。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重新审视乡村与城市关系的前提下重塑乡村教育目的,改变乡村无涉的课程价值观,改变乡村文化在课程内容中的缺席局面,切实加强乡情教育,以增进乡村社会之团结。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体现为:其根本在于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基础在于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动力在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表现为:乡村教育发展现实样态难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学校日渐萎缩难以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乡土文化日渐式微难以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尚未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面对乡村教育振兴的多重现实困境,应从提升乡村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乡村新优质学校、重塑乡村教育文化自信和赋新生态教育价值入手,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从而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推动乡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9.
乡村“外扶”模式在落地过程中,裹挟了城市教育的强势价值目标,有意无意对乡村教育价值构成湮灭。当前,乡村教育存在“向城”价值体系导致的“他期待”、教育政策的效率与质量博弈产生的乡村独特性缺失,教育实践的资源“外灌”所裹挟的发展惰性,以发展名义进行乡村教育改革造成的“逆向偏差”等现实问题。乡村教育振兴的内生逻辑核心是通过对乡村教育内部结构、动力机制、参与主体能动性的激发,实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教育价值内生,历史与现实交织的乡村教育结构内生、传承与发展交织的乡村教育内容内生、乡村民众自觉与主体性发挥的动力内生,进而形成相互支撑的内生循环。要构建乡村教育振兴的内生模式,需要引导乡村现代化内生动力转向乡村教育体系,建构乡村教育内生价值,形成乡村教育内生制度,完善乡村教育内生内容,推动与乡村教育内生适配的教学与评价改革。  相似文献   

10.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但目前我国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备、乡村教师数字化教育能力缺失、乡村数字教育资源匮乏等现实堵点。因此厘清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城乡教育协同发展逻辑是助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逻辑与育人逻辑有机耦合,利于明晰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向。建议通过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资源更新、教学模式改革等途径实施智慧教育工程,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精准匹配、按需推动技术与乡村教师精准对接、精准设计区域性乡村学校数字化发展方式,解决乡村教育生态失衡等问题,实施配置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策略,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化教育云平台联接城乡学校,汇聚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协同化”发展新格局,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教育就是教育,无所谓产业与非产业,非此即使的研究是一种走入误区的研究。我们应整体地、辨证地、全面地认识教育,积极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2.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了STS、STS课程和STS教育的概念,从STS教育的兴起、实质和实施几方面论述了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两大的教育思潮,对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本文在阐述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联系。  相似文献   

14.
成人教育是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成人提供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教育的总和;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在任何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狭义的继续教育主要指受教育者在其初始教育之后所接受的教育;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则是包括了教育的一切方面,它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但它们之间也有一定联系,且二者均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忻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理论和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模式,把人文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以"人文校园、职业环境"为主线,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拓宽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对人文教育目标规格、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实施过程、环境与制度等做了有效地探索;构建了职业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效融通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66页),同样,坚持从事物本身来说明事物,坚持从教育本身来说明教育,是基本的方法. 比喻,借用,以及对于关联的分析等等,都是辅助性的,并非主要的,基本的.教育不是经济.富人的子弟要上学,并不是因为他的钱用不完了.穷人的子弟要上学,比富人对教育的渴望一点也不差.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远不像教育学的教科书所讲的那样密切.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明确信仰与道德的关系,充分认识信仰教育对德育的意义和必要性。要采取相应措施,使信仰教育与高校德育得到更好整合。  相似文献   

19.
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探析了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内涵、意义及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美育实施的方法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着教育的目的,而法学教育的目的决定着法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法学教育应当以此为前提,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本作着重从对我国今后二十年社会发展状况的预测,设想我国法学教育的目的,以及由法学教育的目的决定的法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全面论述我国法学教育中应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