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人文”一词,中国古已有之。《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按照唐朝学者孔颖达的解释,这里的“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易经》中的所谓“人文”,是指文学艺术以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经典。拿今天的话说,“人文”实际上就是精神文明,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人文”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易经》上讲 :“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人文”用今天的话来讲 ,就是精神文明。《辞海》解释说 ,“人文”今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那么 ,“人文教育”即人文学科的教育。它是指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 ,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 ,有利于人生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一、简单回顾在西方…  相似文献   

3.
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这是人文性的固有之意。《辞海》对“人文”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含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毋庸讳言,思想性是教化天下的主要内容,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核心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4.
“人文”一词,辞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  相似文献   

5.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的精神和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化”乃教化、教育之意。在古罗马思想家那里,“文化”(culture)一词就含有“灵魂的耕种、陶冶、修养”之意,人必须经过陶冶,才能不流于粗鄙。可见,文化的概念本来是“人文化成”之意,即通过人发挥其精神力量转化这个世界,使之更合乎人性的要求。一句话,人文精神的含义即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文精神的培养正是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6.
“人文”的概念,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来了。《周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刚柔交错成文,这是天文。社会制度、风俗教化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观察社会人文现象,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的人。  相似文献   

7.
一、人文性概念的诠释“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中写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人文性主要是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自1994年教育部提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来,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教育思想观念问题的探讨与争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医学教育也必然而且必须对如何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好适应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医学人才需求这一重大跨世纪课题作出理性的思考与回答。 一、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诠释 “人文”一词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易经),《易·贲》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突出强调人文的重要地位,作为文明的最高境界,“人文”是指那些积极向上的能够转移人心风俗、升华  相似文献   

9.
要使孩子成为有知识、有理想、能做事、健康活泼有用的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就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和人文性等等。什么是人文性?《辞海》的解释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性”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容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我国古代圣贤教育思想就具有人文性。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对人的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之时 ,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并且强调 ,青少年人文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所谓“人文” ,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易经·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主张通过人的内心修炼 ,使其有德性、有善心 ,并且强调掌握礼乐仪文 ,琴棋书画等技艺。时至今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文主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 ,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