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迎接胜利,严惩日本,国民党政权在二战期间就开始思考其战后对日政策。开罗会议及宣言作为中国对战后日本政策构想的原点,直接影响了国民党政权战后对日政策的设计。在开罗会议上,国民党政权所展现的对战后日本政策的策划是全方位的,虽然许多策划仅是原则上的声明。其中的一些想法在1945年7月26日通过的《波茨坦宣言》中被再次采纳,为战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国民党政权在开罗会议上的政策提案不仅反映了蒋介石希望打倒日本军阀、尽快结束战争的想法,而且表现了其作为崛起大国的全球意识与区域观念。设计战后政策的行为除了表明中国未雨绸缪之外,更表明其对于未来地区秩序建设负责任的态度。这些政策设计在当时影响了盟国的战后日本决策并为亚洲国家的自由与解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土豪劣绅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主要打击对象。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党政权虽仍标榜反帝反封,,高喊要打倒土豪劣绅[1],但实际实行的是摧残农民运动、保护土豪劣绅的政策。如果国民党一直实行这种政策,倒也不足为奇。然而,在30年代前期,国民党又一度重视反对土豪劣绅,并在南方一些省份实施了打击土豪劣绅的政策。因此下述问题是令人感兴趣的:(一)国民党为什么要打击土豪劣绅?(二)这一政策的内容及实际实施情况如何?本文拟根据作者所掌握的解放前的报刊资料,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章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20世纪上半期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新疆时期的宗教政策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评价。认为在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同封建社会一样。民族宗教政策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其归结点都是为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利用宗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这是由剥削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也是新疆民族宗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矛盾愈陷愈深的根本原因。但对他们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对待新疆宗教的具体政策,则应该进行具体分析,做出唯物主义的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的同时也开展了敌后游击战。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游击战是以失败告终的。文章从乡村政权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走向失败的原因:国民党虽然在基层政府建构、基层政党建设、基层社团控制等方面加强了敌后乡村政权建设的力度,但其所采取的政策违背了敌后人民的利益,得不到敌后人民的支持,因而未能建立稳固的乡村政权。国民党乡村政权建设的失败是其敌后游击战难以长期坚持,最后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1924年“改组”以后,国民党逐步重视地方党组织的建设。此后,国民党对各省(市)级党部反复进行整理或指导。伴随着国民党对地方政权控制力的增强,全国各省(市)地方党部的组织机构也呈现由混乱渐趋整齐的特点。受此影响,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但这一时期,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同时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景象:生存状态极其艰辛,且处境尴尬,不时成为阎锡山与中央政府争权夺势的工具。国民党地方党组织在山西地方社会的政治色彩,已日渐被其浓厚的军事背景所淹没。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统治台湾50年,为了维护其在台湾的统治和利益,其大陆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从50、60年代的“反共复国”、“反攻大陆”政策,到70、80年代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和“三不”政策,再到90年代初的“民主、自由、均富统一中国”的新大陆政策,直至主张“一中一台”,“一国两府”的“两国论”。本主要从上述4个方面分析了台湾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1949年到现在,台湾当局对大陆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敌对时期、松动时期、调整转变时期。考察国民党大陆政策演变的过程,分析导致其演变的内外部原因,可以找出国民党当局未来两岸关系走向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认为国民党已腐败,因此于1950年开始实施对国民党的“改造”。这次改造是国民党应变求存所作出的组织上和权力结构上的重大变革,为以蒋氏父子为首的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党在政党自身的内忧外患中,走上了改变政党政策的道路——放弃革命、改走宪政,冀望党派合作而达到分享政权和实现宪政的目的,将决战之地由疆场向议场转移。而改善与国民党的关系就成为其政策指导下的必选之路,以放弃武力和不参与任何反对国民党的活动为前提,两党关系出现曙光,从青年党角度来看,其后在言论上由激烈对抗到小心讨好,积极建言献策并致力于建立联合战线。七七事变后,青年党更是不遗余力地为蒋介石歌功颂德,为国民党的过失寻找合理的托词,开始失去政党性格和立场。而反共是青年党的职志,虽然从1935年开始中共一直积极寻求与其他党派的合作,但是青年党在抗战爆发前仍一如既往地抨击共产党,反对中共提出的人民战线和国共的再次合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前才不得不调整与中共的关系,基本停止公开的反共舆论,与中共接触,努力于共同抗日和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相似文献   

10.
在持久抗战局面下,国民党被迫实行战时农民总动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农民能够坚持并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国民党对农民所确定的动员理念、政策、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导致了与其愿望相悖的动员效果。本文拟对国民党的农民动员作深刻剖析,使人们认清国民党的阶级本质,从而印证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在退守台湾的五十余年间 ,经历了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和美国对台湾政策变化的数次冲击 ,其对外关系在承受了“传统外交”的挫折后 ,推出“实质外交”、“弹性外交”政策 ,呈现出一种变态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党员监察网是国民党监察组织的辅助机构,通过党员监察员.的调查、规劝和检举等工作,加强对国民党党员的监督,以保证国民党党员能够执行国民党的各项政策,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实际上,由于国民党当时已失去其革命性,这种做法不仅在外部没有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是在内部,也由于其将监察网变成特务网而引起内部互相猜忌,使国民党党员人人自危,有良知的国民党党员也不顾一切“叛党”。党员监察网没有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主同盟始终信奉民主主义的理念,坚持实行民主政治的立场,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并在政协会议和国民大会等问题上同中共密切合作,同时又不为国民党的收买和利诱行动所动摇。这就必然为奉行一个主义、坚持一党专政、实行个人独裁的国民党蒋介石所不容。本文对导致民盟被国民党解散的原因,作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和论证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国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它关系到当时国民党的生死存亡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并对我们研究当代政治制度变革有很大帮助。所以,国民党改组的原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往的文章在分析原因时主要强调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与国共合作的关系,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孙中山思想的变化、改组前国民党的不足、苏俄革命成功对孙中山的借鉴作用等方面来探究原因。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件后,胡适、丁文江合作发表《所谓剿匪问题》一文,十分凝炼和鲜明地聚焦了自由派知识分子对于国民党"剿匪"政策的公开质疑。但随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所引起的时局巨大变动,他们中许多人迅即见风使舵,重新站到了国民党"剿匪"的旗下,由质疑转向期盼"全歼残匪",其内部的分化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西安事变后胡适、张季鸾诸人虽最终接受了国民党废止"剿匪"政策的现实,但与范长江、王芸生等人的主张毕竟不可等量齐观。国民党"剿匪"政策虽废,反共之心仍存,自由派知识分子既不脱"恐共"痼疾,复不能躬身自反,在此后全面抗战中反共浪潮迭起,其将继续追随国民党的政治取向,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本文从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出发,结合中日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联系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政策、行动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作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组织机构急速增加,但组织趋于涣散;党员人数迅速膨胀,但党员对党更加淡漠;党部经费大都来自政府拨款,经费不足,许多活动难以开展。在党政关系中,不仅实现不了党对政府的指导、监督,反而处于从属地位,影响到了国民党的执政能力。这种局面的出现,源于国民党中央地方党务设计的失策。但从根本上说,是国民党的主义、政纲、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冲突,与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趋势相冲突,它没有广大的民众基础,只能依靠政权的力量推行其主张。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成为主导中国政局的两大政党。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间党派迅速崛起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抗日战争爆发后,中间党派与国共的关系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影响重大。在此期间,通过时局的变化,中间党派逐步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对中共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逐渐认同的过程,政策上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当时中国从内战走向抗战的转折点。重温西安事变前后国民党内外政策的转变并从中进行反思,对于今天仍旧具有很深的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面抗战初期,基于维护其远东安全、避免东西两面被夹击的国家利益的需要,苏联在处理与中共的关系上,一方面从道义和舆论上大力支持中共,另一方面,却拒绝在军事物质上援助中共,而且,片面地要求中共“团结”、“服从”国民党,甚至要求中共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以保持中国抗日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