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历史。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需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及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基于此,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积极作用、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以及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与传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望能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
张楠楠 《科幻画报》2023,(2):211-212
小学美术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美术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传统文化,充分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充分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注重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下去,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意识,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中。本文分析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鼓励学生学习,让学生不断发展,从而实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音乐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学中,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歌曲演唱教学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欣赏相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乐器学习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相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尤其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本文立足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入分析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针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促进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的同时,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引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语文素质。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材内容找到传统文化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积极探索中发展他们的文化素养,实现创新观念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入。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使学生能够在启蒙学习阶段便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基于传统文化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奠定良好基础。文章简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与渗透的现实意义,提出剖析汉字体会传统文化之美、解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鼓励吟诵抒发传统文化韵味、赏析插图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等教学策略,为语文教师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培育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7):51-52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优化对策要求教师深入研读与探索传统文化教学经验;要求教师多角度挖掘传统文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活动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价值,总结了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困境,提出了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宣传传统文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但传统文化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命运多艰,教学内容与重点也不好把握,本文从传统文化是否就是儒家文化、五四运动反封建是否就是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御悔图强中是否起到作用、毛泽东思想中是否包含传统文化内容、根据地建设中是否提到传统文化、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与影响、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展现传统文化久久不息的魅力,为教学活动提供新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与智慧。最近几年,传统文化呈强烈回归之势,而语文教育是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要明确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增强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以便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10.
文化空间是集时间、空间与文化于一体的意义场域,大学是极为重要的文化空间。大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物质文化中传统文化意义的隐遁、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体系的断裂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弥散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语境中,现代大学文化空间的改造需要遏制"非学校化"建筑活动,增强大学物质文化空间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性内涵;改进课程设置模式,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制度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能力,使传统文化实现活化传承。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使学生具备传统文化深刻底蕴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优秀的精神品格,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最后,提出了在文化传承视角下,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应该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研究传统文化的目的,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以补充本国传统文化之不足,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5,(68):169-170
<正>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分析】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从传统文化看文化具有继承性。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阐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从两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懂得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教学重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涵盖范围极广,教师往往对它的具体内容缺乏明晰的认识。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有必要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中的知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传统文化中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当中。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唐韶源 《文教资料》2008,(26):147-149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感到传统文化在退化,以至于出现失传和断层.笔者运用美术教育这一文化载体,寻找视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吻合点,从视觉认知、视觉表现、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体验、拓展对传统文化接触面、挖掘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几方面进行论述,旨在让传统文化真正植根于生活土壤,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值得广大初中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推广。在教学实践工作经验基础上,从凭借礼仪教育开展传统文化德育,凭借生活实例开展传统文化德育,凭借班级流行文化开展传统文化德育这三方面论述传统文化在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之渗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国内教育文化界也在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甚至一度成为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也加强了在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希望能够共同促进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就是从传统文化对语文教育的作用入手,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途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够真正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我国经典文学。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认识和了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加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优秀传统文化理应融合到教育改革当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成为民族文化交流者。在教学中体现传统文化传承,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所以,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美术课堂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文化空间是集时间、空间与文化于一体的意义场域,大学是极为重要的文化空间。大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物质文化中传统文化意义的隐遁、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体系的断裂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弥散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语境中,现代大学文化空间的改造需要遏制"非学校化"建筑活动,增强大学物质文化空间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性内涵;改进课程设置模式,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制度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能力,使传统文化实现活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