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芸芸 《今日中学生》2023,(14):18-21
<正>《西京杂记》是一本讲述西汉帝国逸事的笔记小说,书名中的“西京”意为西汉都城长安。经过汉初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与“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西汉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百年的辉煌。《西京杂记》的作者像是一个满肚子都是精彩回忆和故事的长辈。当你随着那文字沉潜入书中,你会发现,  相似文献   

2.
自晋人葛洪以至近世,《西京杂记》作者问题众说纷纭,历代形成六说,分别为:刘歆说、葛洪说、吴均说、萧贲说、无名氏说、集体编纂说。在概述、分析历代诸说的基础上,重新解读葛洪《西京杂记跋》,并结合对刘歆修史、葛洪个性学识以及晋人潘岳、刘琨诗歌运用《西京杂记》事典等资料的考察,认为《西京杂记》是作于刘歆而经葛洪抄录整理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西京杂记》一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迄今仍莫衷一是。归纳起来,诸家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以为《西京杂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刘歆。此说始于晋朝的葛洪,信从者较多;二是以为作者其实就是葛氏本人,葛洪说是刘歆,殆故作狡狯耳。此说出自唐人段成式、张彦远,后人多疑之;三是以为作者是萧梁时的吴均。此说亦出自段成式,然与吴均同时之殷芸在奉敕编纂《小说》一书时,已多次征引到《西京杂记》,假如《西京杂记》是吴均所撰,殷芸不会不知道。故后人多不取此说,但王力先生赞成之(以上三种意见,俱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以上三种意见虽各有所据,却皆无确证。  相似文献   

4.
典故三则     
凿壁偷光凿壁偷光是说凿开墙壁借光学习,后来以此比喻勤奋学习的精神。典故中提到的匡衡是西汉东海郡承县人,汉元帝时曾任太子少傅、丞相。从小家贫,勤奋读书,终于成为大学问家。这个典故出自《西京杂记》卷二,作者不详。原文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相似文献   

5.
沟水西东 据晋·葛洪《西京杂记》载,西汉时,司马相如想纳茂陵人之女为妾。其妻卓文君听到后写下了《白头吟》一诗,表示和他断绝关系,促使相如取消了纳妾的念头,该诗中有“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之句。唐朝陈子昂《春晦饯陶七于江南》诗中即用此典表达离愁别绪:“离帆方楚越,沟水复西东。”  相似文献   

6.
台湾《幼狮学志》上刊登了曾永义先生撰写的《马致远杂剧的四种类型》一文。文中指出:马致远“写作汉宫秋时”,“取材著重在西京杂记和王昭君辞”。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从西京杂记和明妃曲变到汉宫秋,这其间的连锁却要在这一部王昭君变文里得之。”将两者比较一下,笔者认为后面的一种说法更为妥贴。《西京杂记》的《画工图形》和《王明君辞》,固然在情节上、主题上比史实有大发展,但毕竟是两部作品,篇幅极短。将王昭君故事大部分内容融合在一个作品中,又有偌大规模的,还只有《王昭君变文》,此其一。《王昭君变文》无论在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7.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重阳日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文人骚客也因此留下了众多歌咏重阳的诗章。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则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  相似文献   

8.
昭君出塞图     
理解这首诗,要知道昭君出塞的意义与《西京杂记》的观点相悖。为化解国家民族的危亡,增进民族的友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昭君出塞、“和亲”之举是正确的,进步的;《西京杂记》将罪贲推到受贿的画工身上,言昭君不得志,成为了牺牲品,二者的观点和态度大相径庭。我们应以正确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9.
王磊 《文教资料》2006,(36):72-73
中华书局汪绍楹先生点校本《太平广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但也难免一些缺憾。本文试对其中收录的葛洪作品《神仙传》、《抱朴子》、《西京杂记》谈一些校读心得。  相似文献   

10.
<正> 卓文君,西汉临邛(qiong穷。今四川省)人,约生于公元前179年左右,卒于公元前117年左右。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夫人,临邛大富翁卓王孙的女儿。文君好音乐,爱文学,貌美多才;风流放诞,不拘礼法。刘歆在《西京杂记》中说她“眉色如望远山,险际常若芙容,肌肤柔滑如脂。”她的著作有诗《白头吟》一首,文《与相如书》二通,《悼相如诔》一篇。卓文君不仅是一位古代有名的冲破封建樊笼、追求爱情生活的美女子,还是一位笔底情深的女诗人。  相似文献   

11.
西周时期,我国早期国家进入了成熟阶段。周王室自建国后就通过“新封”与“褒封”等形式封建诸候以拱卫疆土,设置卿事察、太史察来完善官僚制度,采取旨在巩固王室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等措施加强对辖区的管理。这些政治制度的推行成为中央集权国家建立的先声。  相似文献   

12.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随葬器物造型精巧,纹饰细腻,色彩华美。这些随葬器物,不仅折射着西汉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而且也丰富了人们对于西汉艺术精神的认识。从满城汉墓随葬器物可以看出,西汉艺术精神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对雄浑、古拙之美的追求,其二是对精巧、奢华之美的追求。前者以西汉征战南北、开疆拓土的气势一脉相承,后者与西汉贵族阶层追求享乐和羽化升天的生活境界有关。  相似文献   

13.
汉大赋是“大汉气泵”在文化上的体现,同时也是汉人美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体制之宏大、容量之博大、境界之阔大、气势之壮大四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汉大赋的壮大之美。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已经失去号令诸侯的能力。晋国经过改革后,国力大增,继齐之后称霸。晋文公也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晋国既想摆脱周王室控制,又想利用王室达到号令诸侯的目的;周天子虽说徒有虚名,但其声望还是起一定作用的;周王室与晋国之间是既相互利用又相互猜忌的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南朝国婚形态是东晋的继续和发展。门阀制度和人物风尚对南朝国婚影响甚大。南朝国婚和东晋时期一样重视门第等级和人物才能品性等素质,但南朝国婚婚选倾向荫华势弱之族和清虚退让之士。南朝国婚门第观与人物观的变化反映了门阀制度和门阀士族走向衰微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6.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作者把她们塑造成一个个艺术典型,她们外表美和心灵美相统一,表现最突出的是痴情美。她们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她们是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17.
西周社会是宗法封建制社会,周天子按照父权家长制的班辈来分田制禄、设官分职。为了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周人改革夏礼、殷礼,形成了严密完备的周礼。《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是应周礼的需要而产生的,出自西周贵族之手。因此,它既反映出西周贵族的思想意识,也揭示出周人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8.
<史记>以传神之笔书写了一些生活在封建君权、男权统治的极端核心的皇家女性形象,寄寓了司马迁的审美理想.着重考察西汉初期帝王后妃的婚姻生活,可以发现君权、男权摆布下宫廷女子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建安时期出现的游宴诗 ,通过描写游宴生活题材 ,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生活崇尚和众趋性格 ,揭示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和心态 ,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对后世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韩少功以"颠覆"的手段极力突围着经验特殊性和有限性的局限,成就了<暗示>,成就了另一个自己.格局的再生将无可避免地掀起一场对固有的美学标准和审美规范的迁移风暴.而<暗示>自身所散发出的一个有良知的学者型作家发自内心虔诚而执著的精神"守望"和韩少功对言与象之外第三世界的"追寻"都是本文即将阐释的内容和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